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通过CT及临床检查观察分析 5 6例出血性脑梗死。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为 5 9% ,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5 7 1% ) ,高血压(2 3 7% ) ,高血糖 (19 2 % ) ,根据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 ,并阐述其临床特点。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心源性脑栓塞 ,其临床病情是否恶化取决于继发性出血的时间和出血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雪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291-129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与梗死面积、溶栓、抗凝和血管扩张剂应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梗死患者31例)根据梗死面积、有无抗凝、溶栓及血管扩张剂应用、是否为心源性梗死分组,并将各组不同HT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29.4%,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0.94%(P<0.01);非心源性栓塞患者HT发生率明显低于心源性栓塞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及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增加了HT的发生率。结论:梗死面积越大、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临床分析(附5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50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58%),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2%.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0%),特别是大面积的梗死患者(50%).82%的患者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出血性梗死(HI)或不伴有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18%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性血肿(PH)并伴有占位征象.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48%.总死亡率达16%.结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栓塞更容易发生栓塞后出血性转换.病前应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是否与出血性转换有关,尚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与腔隙性梗死(LI)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54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与208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结果:LI的发生与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明显相关.高血压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H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预测是否会发生HL或LI,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共314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名,女性患者162名,年龄中位数为63.00 (49.75~82.00)岁。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临床指标,根据入院7 d内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两组,即ARDS组(n=89)和非ARDS组(n=225),通过判定差异寻找ARD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是否出现ARDS的回归模型。结果: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发生率为28.3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史、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受伤原因为车祸伤和肌钙蛋白Ⅰ升高,各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别为4.01(95%CI:1.7...  相似文献   

6.
Kaposi肉瘤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雄明 《新疆医学》1997,27(3):170-172
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ALDS)相关型Kaposi肉瘤(KS)以来,KS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KS的病因学内容,对于阐明KS的病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遗传因素 KS的病因有地理和种族发生的背景,其发病率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差异甚大,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样。经典型KS以欧洲东部、中部及地中海区域国家最常见,并有明显的种族好发倾向,尤其是意大利和犹太人种。在非洲呈地方性流行的非洲型KS也具有明显的种族好发倾向,主要见于赤道非洲的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施地区老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183例老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卒中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照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与发生老年出血性脑卒中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有高血压病史、BMI及TC与发生老年出血性脑卒中相关(P<0.05)。结论性别、年龄、有高血压病史、BMI及TC为发生老年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11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方法复苏,其中常规组62例,限制组56例,对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BL)、血气剩余碱(BE)、病死率及输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常规组术前输液量为2830±268ml、入院24h内病死率为24.19%,限制组术前输液量为830±228ml、病死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两组患者MAP、PT、HCT、BE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为争取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IL-1β和IL-6水平影响。方法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S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有效减轻血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进而提高疗效、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伟国  龚江标  杨小锋 《浙江医学》2004,26(5):323-324,327
目的检测出血性脑中风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期血浆中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含量变化,探讨两者在脑中风中所起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按出血量大小,将75例病人分为出血量30~60ml及出血量>60ml两组,并设正常对照组与出血性脑中风未手术组,采用Griess's法及放射免疫法(RIA)分别于手术前24h、手术后24h、3d、7d及14d测定血浆中NO和ET的含量.结果全部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浆中NO明显下降,而ET明显升高(均P<0.0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相比,也存在上述情况(均P<0.05);而中等量出血与大量出血之间的差别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发病2周内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NO含量明显下降,而ET含量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血浆中NO和ET含量可作为判断脑中风患者病情轻重的一种指标,并且两者可能参与了脑中风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川芎素对122例急性期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芬 《四川医学》2003,24(7):706-706
目的 观察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川芎素对急性期出血性中风 (高血压病脑出血 )的疗效。方法  12 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 (n =5 8)和川芎素治疗组 (n =64 ) ,川芎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素静滴。结果 治疗组显效及有效率达到 91%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显效 3 1例 ,与对照组显效 18例比较 ,有极显著性统计差异 ,(P <0 0 1)。结论 川芎素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 (高血压病脑出血 )较常规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转归。方法:对经头颅CT/MRI证实的32例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5.0%)和心房纤颤(45.6%)的患者,临床上以大面积脑梗死(84.4%)和脑栓塞(53.4%)多见,出血转化多发生于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8.8%),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非血肿型(65.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高危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检查CT/MRI,以便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MR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自CT应用以来 ,国内外学者陆续发现小量脑出血也可引起腔隙综合征 ,将之称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1] 。今将两院收治的 48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结合CT诊断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 36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3±3.6 1岁。其中有高血压史者 38例 (79.2 % ) ,糖尿病史者 18例 (37.5 % ) ,冠心病史者 15例 (31.3% )。活动中发病 40例 ,安静下发病 8例。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发病时均神志清楚 ,无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无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 ,无癫痫发作 ,仅有 18例有轻微头痛 ,10例有头晕头胀。表现腔隙综合…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C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36例HCI患者的CT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39.7%)、高血压(32.4%)、高血糖(25.0%),原因不明占2.9%。血肿型中>70岁者、有抗凝溶栓史者、高血糖者明显多于非血肿型(P<0.05)。脑梗死后出血时间<3d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3~7d组(P<0.05)和>7d组(P<0.01),3~7d组与>7d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肿型44例中有效24例(54.5%),非血肿型92例中有效86例(93.5%),非血肿型有效率明显高于血肿型(P<0.01)。结论HCI病因多为心源性脑栓塞、高龄、高血糖、有抗凝、溶栓史者。HCI发病时间距缺血性中风时间越短,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及产褥期出血性脑卒中(HSP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7例HSPP的发病时间、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SPP在妊娠早期无发病,妊娠中期发病3例,妊娠晚期发病2例,产褥期发病2例.病因为脑血管动静脉畸形(AVM)破裂的4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妊娠中期3例、产褥期1例.2例患者在妊娠前已经确诊有脑血管AVM,1例患者妊娠期有子痫.头部影像学检查提示基底节区出血2例,脑叶出血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病因为脑血管AVM破裂4例.7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2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例、保守治疗3例.经治疗最终1例痊愈,4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症状有所改善,1例死亡.结论 HSPP发病时间集中在妊娠中、晚期及产褥期;病因为脑血管AVM破裂的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妊娠中期为主.头部影像学检查能明确病变性质及病因.  相似文献   

17.
分析 17例出血性脑梗塞 (HI)临床资料 ,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压、脂质异常与急性脑出血(脑中风)的关系,探讨诱发脑中风的危险因子.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300例急性脑出血(ACH)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HAV)的收缩压(SP)、舒张压(DP)值及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与HAV组各参数平均值比较,ACH组的SP、DP、TCH、TG和LDL-CH平均值皆显著升高(P<0.01),HDL-CH平均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血压LDL-CH升高、年龄增加、HDL-CH降低和TC升高等是诱发脑出血的危险因子,收缩压升高是诱发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子;而性别、舒张压和甘油三酯很可能不是诱发脑出血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在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一周内癫痫发作次数、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自理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一周内癫痫发作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有利于改善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水平总胆固醇和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出血性转化(HT)病例的临床资料,同时配对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非HT病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以上因素进行Mantel-Haemszel检验,以确定低TC和低LDL- C是否与HT相关.结果 2组的统计学分析显示,低LDL-C与HT之间的联系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χ 2MH=8.45,ORMH=3.73,95 %CI=1.53-9.05,P<0.01), 低总胆固醇与HT之间未发现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的联系. 结论低LDL-C可能会增加HT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