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35侧)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52侧),其中经典术式21侧,改良术式31侧。结果: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愈率为88.6%(31/35);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总的治愈率为76.9%(40/52),其中经典术式为61.9%(13/21),改良术式为87.1%(27/31)。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而改良的上颌窦根治术对无法坚持术后定期换药的患者是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对45例CT检查提示上颌窦不同程度软组织影充填的病人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行单侧或双侧上颌窦根治术,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临床对上与颌窦真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10例,均行CT扫描。10例行Caldwell-Lucs's术,均未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其骨化缺损呈溶骨性破坏,与良性肿瘤引起的膨胀性骨质缺损不同,而与恶性肿瘤相似,随访6个月-2年无1例复发。结论:CT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尽早手术探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近10余年来,我国鼻外科发展迅速,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逐步普及。但我国地域广大、科学技术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县、镇级医院,上颌窦根治、下鼻道开窗术仍然是解除局部病痛的基本手术方法。自2003年3月~2006年3月,笔者在传统的手术方法上加以改进,采用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45例上颌窦囊肿的病人,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65例上颌窦真菌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其中采用上颌窦根治术5例,单纯鼻内镜术38例,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手术16例,鼻内镜下鼻内外双径路手术6例。结果65例中62例一次性治愈未再复发,3例再次手术后也达治愈标准。结论对上颌窦真菌病的手术治疗,鼻内镜下绝大多数可达根治,如妨碍术野可加用下鼻道或鼻外双径路方式,这样既可达到微创的要求,也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99-2003年采用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内置管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2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4-42岁。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和分泌物增多,其中中鼻甲息肉样变10例,中鼻道鼻息肉8例,鼻腔外侧壁内移4例,术前均行CT检查发现,其中患侧上颌窦密度普遍增高伴有钙化斑点形成,伴有鼻息肉的病例上颌窦影像呈云雾状。其中内侧壁骨质破坏4例。  相似文献   

7.
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囊肿摘除术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窥镜照亮度高,视野清晰,分辨病变及正常组织清楚,对术中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及结构达到自身生理功能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替代了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上颌窦囊肿患者30例(33侧),均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手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54例常规上颌窦根治术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颌窦真菌病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该科治疗的75例上颌窦真茵病的临床资料,均行经鼻内镜手术.结果 该组病例症状均消失,上颌窦开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异常分泌物,上颌窦冲洗液清洁,随访6个月~2年,无1例复发者.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有效的方法 之一,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颌窦曲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12例上颌窦曲霉菌病例施上颌窦根治术与鼻内窥镜下生理口扩大术。结果 上颌窦根术5例治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7例同样一次性治愈。结论 2例手术方式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通过对11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手术的分析,寻找清除上颌窦病灶的好方法.结果 随访6~12个月,一次性治愈107例,一次性治愈率97.3%,复发3例,占2.7%.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上颌窦腔内病灶清除的彻底性.结论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尽量扩大上颌窦开口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双径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侃  李幼珍  俞杰  王凯  张宇园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6):625-626,629
目的 探讨彻底清除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并防止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鼻内镜下双径路治疗21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经该方法治疗后随访1年,无并发症,无复发,治愈率迭100%。结论 该方法对清除上颌窭出血坏死性息肉、避免复发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前壁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内镜治疗上颌寞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30例单纯性上颌窭囊肿病人,20例行上颌寞前壁进路鼻内镜手术,观察上颌寞各壁,摘除囊肿。5例患者行经上颌窭口鼻内镜下囊肿摘除术,5例患者行下鼻道开窗鼻内镜下囊肿摘除术。结果 行上颌窦前壁进路鼻内镜手术的2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无复发,无面部不适。结论 该术式操作方便,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功能性鼻-鼻窦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后鼻内镜辅助下上颌窦冲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鼻内镜检查和吸引技术应用于FESS术后上颌窦冲洗的病人,根据窦口状况分别选择内镜下吸引加冲洗、单纯冲洗方法。结果83%病例实施了内镜下吸引加冲洗,17%采用了单纯上颌窦冲洗方法。操作后行内镜检查,本组上颌窦窦口冲洗后未见痂皮、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的比例达100%,冲洗效果令人满意。结论将内镜检查和吸引技术应用于FESS术后上颌窦冲洗,保证和提高了冲洗质量,并促进了专科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诊治的8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总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中鼻道开窗+泪前隐窝入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的必要性。方法对30例54侧上颌窦病变,70°鼻内镜直视下经中鼻道开窗,查找并清除病变后,再行泪前隐窝入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残留病变。结果 (1)经中鼻道开窗可以窥及,但无法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9例14侧,约占总侧数的25.93%。而且经泪前隐窝入路窥及病变较之经中鼻道开窗所见更为广泛;(2)经中鼻道开窗清除上颌窦内病变,未窥及残留后,再行泪前隐窝入路,仍然发现18例32侧存有病变,约占总侧数的59.26%。结论 70°鼻内镜下经中鼻道开窗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不仅困难,而且存在视觉死角,经泪前隐窝入路既能看清上颌窦内各壁,又能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因此,在可能出现上颌窦病变残留时,有必要采用"中鼻道开窗+泪前隐窝入路"的双径路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寻更为完善的上颌窦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2例(36侧)上颌窦囊肿在鼻内镜下经扩大的上颌窦窦口,采用射频热凝治疗。4例(4侧)为黏液囊肿,其他为潴留囊肿。术后分别随访8-57个月。结果36侧全部治愈,无复发,亦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射频治疗上颌窦囊肿是一种微创、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它可避免传统手术所致的创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Dentigerous cysts are seen in the maxillary canine and third molars. We report a case of dentigerous cysts invading the maxillary sinus, which was managed surgically by endoscopic‐assisted transantral and transnas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术前采用鼻窦轴位和冠状位,平扫和?蛐或增强后CT薄层扫描。结果:病变密度不均匀,为低高混杂密度(26/31),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上颌窦和/或鼻腔呈膨胀性扩大,骨质压迫性吸收破坏以上颌窦内侧壁多见(15/31);近一半病例既有骨质破坏,又伴有硬化增厚(15/31)。结论:CT对出血坏死性息肉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