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平  丁盛  蒋利 《西南军医》2009,11(6):1158-1158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6岁,因心累气促、咯血入院。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粗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在全麻下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术中所见:胸腔广泛粘连,未闭动脉导管近主动脉侧直径18mm,最窄处12mm,肺动脉直径55mm,术中先试行结扎动脉导管,在全部结扎动脉导管后主动脉压下降为75mmHg,而肺动脉压未见下降,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7岁。体重23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入院查体:神清,无缺氧征,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超声心动图发现直径3mm图1线样对比剂经动脉导管喷入肺动脉端图2未见对比剂通过PDA到肺动脉的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心电图及X线胸片正常。治疗方法: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分别送入6F端侧孔导管及5F猪尾导管,先后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得肺动脉平均压为16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QP/Qs)为1·05,为少量左向右分流。造影显示主动脉弓降部与主肺动脉间一长约10cm的…  相似文献   

3.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高原地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分析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收主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治疗的8例(男5例,女3例)巨大PDA成人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9岁~45岁,平均(30.3±9.4)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8~28)mm,平均(21±3) mm.肺动脉收缩平均压(76.6±9.4) mmHg.术后随访(6 ~18)个月,平均(9.8±2.1)个月.结果:8例患者行PDA球囊试封堵,证实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8例均隔绝成功,术后造影显示6例动脉导管完全封闭,2例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及大血管CT血管造影(CTA)示残余分流消失,肺动脉收缩压平均(43.5±7.2) mmHg.1例术后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左侧上肢肌力下降,2周后恢复.结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人巨大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与主动脉腔的解剖形态更匹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动脉导管未闭患者47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1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 封堵器),对照组16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植入封堵器大小,右室收缩、舒张、平均压,肺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及主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心电图,术后l、3、6个月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试验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5~18mm,平均(11.7±3.6)mm;对照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16mm,平均(11.0±3.3)mm.试验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心电图左心室负荷增大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未见残余分流.对照组有1例术中出现高血压危象,1例术后血小板减少,1例术后3个月内存在残余分流,心电图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nflow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例1 女,10岁.发现心脏杂音10年.5个月前发热2~3天(38℃左右).为诊治心脏病来我院就诊.体检:胸骨左缘第二肋间Ⅲ级双期杂音.血常规:血红蛋白86 g/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厚,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动脉导管未闭(6 mm),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交界处动脉腔内见44 mm×20 mm中强回声占位性病变.X线平片示两肺血多,肺动脉段突出,左心室增大.考虑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心脏CT增强扫描示动脉导管未闭(漏斗型),肺动脉端直径6 mm.  相似文献   

8.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适应证、方法学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弹簧圈为68例PDA(最小直径小于4mm)患儿作了堵塞术。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63±0.62mm(0.5~3.8mm)。应用标准型Duct-Occlud 37例,直径为1.1±0.2mm(0.5~1.5mm),Qp/Qs1.2±1.5;28例应用加强型或改良加强型,有4例植入2枚弹簧圈,它径为1.9±0.6mm(1.8~3.6mm),Qp/Qs1.7±0.8;而应用Nit-Occlud装置3例,直径为3.2±0.5mm(2.8~3.8mm),Qp/Qs2.4±0.4,结果 68例PDA堵塞术均获成功。68例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堵塞术后3个月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4.1%,堵塞术后3个月达98.5%,6个月达98.5%,1年达100%。手术平均透视时间为22min(7~32min)。住院时间为5d。在平均3.5年(1个月~4.6年)随访中,未出现溶血、PDA再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 中期随访表明,应用Duct-Occlud,通过常规和改良的操作方法,可安全有效地治愈小至中等大小的未闭动脉导管。对于堵塞较大的PDA尚需更多病例来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47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的病人进行了手术。男31例,女16例,室间隔缺损22例,成人巨大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原发孔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各1例。15例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压(73±24)mmHg,全肺阻力(78.0±61.2)kPa/(L/s),7例患者术中测压,平均肺动脉压(55±13)mmHg,其余为超声心动测压(49±15)mmHg。术前给予吸氧、高压氧及前列腺素E1等治疗,术中应用抑肽酶及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等手段。手术死亡率4.3%(2/47),术后并发症4.3%(2/47)。作者认为,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病人围术期的合理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8年 1 2月~2 0 0 2年 4月对 1 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 ,男 4例 ,女 1 0例 ;年龄 7~ 36月 ,平均 1 4 .8± 4 .6月 ;体重 6 .5~ 1 3 .5kg ,平均 1 1 .0± 2 .3kg ;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 ,以AGA公司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形态A1型 8例 ,A2型 5例 ,B2型 1例 ;Qp/Qs2 .1~ 5 .7,平均 3 .4± 1 .2 ;最窄内径 3 .4~ 1 0 .8mm ,平均 4 .8± 2 .9mm ;术前肺动脉压为 67.0± 2 4 .6/ 37.8± 8.9mmHg ,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 4 6 .5± 1 1 3mmHg。 1 4例患儿均应用蘑菇伞堵闭器堵闭 ,成功率 1 0 0 % ;术后 30min心血管造影显示 ,5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心脏彩超复查 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彩超复查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3月复查皆无残余分流 ;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39.8± 1 3 .3/ 2 0 .2± 1 2 .3mmHg,主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 58.0±1 2 1mmHg ,住院天数 4~ 2 7天 ,平均 9.8± 5 .3天 ;术后住院天数 2~ 9天 ,平均 4 .3± 1 .8天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86~1992年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经肺动脉内缝闭动脉导管或同期在体外循环下矫治心内畸形22例,现将转流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4~24岁;体重12~54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导管未闭合并心内膜炎1例,并存心内畸形(房缺、室缺、右室双出口等)14例;导管结扎术后再通1例.本组病例均由心导管或心电图、胸片、B超及临床症征证实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心电图示右室或双室肥厚20例,双向分流、顽固性心衰2例.胸心比值>0.55者17例,0.6~0.75者5例,肺体动脉收缩压比>0.65者5例,>0.7者5例,0.8及0.95各1例.术前漏诊动脉导管未闭5例,术后发生灌注肺1例.深低温停循环的转流方法1.机器的预充:采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加706代血浆或冰冻血浆预充,根据病人术前体重及计算稀释度大小酌情加入库血,使稀释后的红细胞压积保持0.18~0.20容积,血红蛋白70g/L左右,并在  相似文献   

13.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35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9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35例TRAS行PTA术,其中11例放置支架。结果35例TRAS患者共行46次PTA(行1次PTA20例,2次12例,3次3例),其中26次经对侧股动脉,2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5%~98%,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1mmHg=0.133kPa),平均170mmHg,舒张压90~145mmHg,平均120mmHg;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S,平均135mmHg,舒张压降为80~125mmHg,平均85mmHg。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9%,再次PTA后狭窄率15%。46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6个,微球囊导管20个。11枚支架8枚为自膨式支架,3枚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35例中最终治愈11例,改善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7年6月我院对47例患者,PDAF直径1.5cm~2.2cm,肺动脉压力50mmHg~75mmHg,使用Amplatzer封堵器,型号22mm~30mm,患者均在手术前降压治疗,手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手术中及随访未见严重的并发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治疗安全、可靠。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分析高原地区开胸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并发症,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0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开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手段进行分析,比较居住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病例术前、术后平均肺动脉压、氧饱和度及合并症发生率。结果:30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死亡率为4%,存活病例中合并高血压病例达45%,肺部并发症15%,声音嘶哑19.3%,出血10%。患者居住地海拔越高,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越高。术前充分准备,吸氧;术中注意心肌保护措施;术后严密监护与护理,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结论:对于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严格注意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我科1986年6月~1987年12月间51例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其肺动脉收缩压≥10.7kPa(80mmHg),肺体循环动脉收缩压比值≥0.8,在手术前后应用血管扩张药处理,以期提高手术疗效。 临床资料 男23例、女28例,年龄1.5~24岁(平均8±4.8岁),其中<14岁者47例(92.7%)。体重9.5~53kg(平均20.7±9.8kg)。有27例合并心血管畸形,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房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瓣下狭窄1例。心电图电轴—90°~+261°,双室肥  相似文献   

18.
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21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6个月(3~15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21例TRAS行PTA术,其中5例放置支架。结果21例TRAS患者共行32次PTA(行1次PTA13例,2次5例,3次3例),其中22次经对侧股动脉,1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9%~97%,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1mmHg=0.133kPa),平均170mmHg,舒张压90~145mmHg,平均120mmHg;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g,平均135mmHg,舒张压降为80~125mmHg,平均85mmHg。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8%,再次PTA后狭窄率14%。32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5个,微球囊导管7个。5个支架4个为自膨式支架,1个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21例中最终治愈6例,改善8例,好转5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9.
作者观察了5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43例)和闭塞(9例)患者PTA后的长期疗效。年龄38~66岁,都有上肢缺血的症状,39例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患肢收缩压均较健侧低,38例低30~50mmHg(4~6.7kPa,1kPa=7.5mmHg),14例低50mmHg(6.7kPa)以上。2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部位在推动脉开口近侧,并有椎动脉血液逆流;19例在椎动脉开口远侧;9例在椎动脉起始部。49例经股动脉,3例经腋动脉插管。先将导管插入近狭窄部位,再用“J”形导丝通过狭窄区,用球囊导管替换血管造影导管,球囊长度2~4cm,直径8mm、9mm或10mm,扩张压力为5个大气压(506.5kPa,1kPa=101.3atm)。所有病例球囊  相似文献   

20.
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7例经手术、1例经升主动脉造影证实,现将确诊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8例中,男、女各4例,年龄6~48岁,平均23.9岁。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显示内径为0.5~0.9cm的未闭动脉导管者6例;未显示者2例:其中1例根据左房、左室内径增大、肺动脉和其分支内径增宽以及室壁活动幅度增强等间接征象,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