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利枝  陈小伟  郝贵周 《齐鲁药事》2013,32(5):287-288,291
目的制备法罗培南钠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以乙基纤维素N-100为包衣材料,以聚维酮k30为致孔剂,流化床包衣制备法罗培南钠缓释微丸;考察包衣增重、致孔剂用量等因素对缓释微丸释放度的影响,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及释药机制。结果所制备的微丸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释药动力学方程。结论制备的法罗培南钠缓释微丸具有较理想的体外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克拉霉素缓释包衣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克拉霉素含药微丸。以优化的丙烯酸树脂类Eudragit NE30D和Eudragit L30D-55混和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缓释包衣微丸。考察自制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速率,并与市售的克拉霉素缓释胶囊进行比较。结果通过释药行为的评价,得到优化的包衣处方为5∶1的Eudragit NE30D和Eudragit L30D-55混和包衣材料,其体外释放行为在不同的pH溶出介质中与市售制剂产品没有明显差异,体外释药过程符合一级释放模型。结论采用挤出滚圆和流化床技术,以及优化的Eudragit NE30D和Eudragit L30D-55混和水分散体包衣材料,成功制备了克拉霉素缓释包衣微丸。  相似文献   

3.
非pH依赖性苦参碱缓释微丸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苦参碱缓释微丸。方法溶液上药法(流化床底喷装置)制备苦参碱微丸,分别选用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及两者同时应用作为包衣材料,采用自制微型流化床进行包衣,分别考察其体外释放度。结果单独使用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作控释膜的苦参碱微丸在不同pH条件下的释药行为相差较大;而采用适当比例的乙基纤维素和丙烯酸树脂双层包衣苦参碱微丸在不同pH条件下有相似的释药曲线,体外释放曲线较符合Weibull分布函数。结论苦参碱双层包衣微丸体外释放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释药不受pH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盐酸美金刚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美金刚载药微丸,再用Eudragit RL 30D和Eudragit RS 30D进行包衣,制成盐酸美金刚缓释微丸,并考察盐酸美金刚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显示,制备的盐酸美金刚缓释微丸在24 h内平稳释放且释药完全,释药规律符合零级释药模型。结论:用本方法制备的盐酸美金刚缓释微丸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盐酸文拉法辛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行为进行研究。方法先用文拉法辛溶液对空白微丸进行上药,通过EC包衣制得速释微丸,然后用速释微丸为丸芯,用EudragitEudragitNE30D,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制备缓释微丸,再将速释微丸和缓释微丸以1:2的比例混合得到最后的缓释微丸。并分别考察了包衣增重对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对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微丸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增重20%,速释微丸和缓释微丸以1:2的比例配比结果最为理想。结论盐酸文拉法辛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释药性能及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左乙拉西坦缓释微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及其对体外释药的影响。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LEV含药丸芯,以Surelease? E-7-19010为缓释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LEV缓释微丸。结果 LEV缓释微丸的12 h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药特征。有无致孔剂、包衣材料的用量、含药丸芯的大小对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行为有影响,而转篮转速对于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行为无显著影响。结论 自制的缓释微丸工艺简便,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7.
阿昔洛韦缓释微丸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阿昔洛韦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制备阿昔洛韦素丸,在流化床内采用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对其包衣,制备阿昔洛韦缓释微丸。对包衣材料种类、配比及用量进行选择,对包衣微丸体外释药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包衣材料EudragitNE30D与L30D-55质量比为12∶1、增重8%时包衣微丸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呈现良好的缓释效果,体外释药过程基本符合Higuchi方程:Y=0.405+30.021t(r=0.9912)。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和丙烯酸树脂流化床包衣,成功地制备了阿昔洛韦缓释微丸,其体外释药缓慢、持续、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伊拉地平缓释胶囊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释药进行考察。方法:采用醇溶上药法(流化床底喷装置)制备伊拉地平微丸,并进行伊拉地平微丸质量评价及粉体学性质研究。用乙基纤维素(EC)和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进行包衣制备伊拉地平缓释微丸,对缓释微丸体外释放进行评价并考察不同热处理时间以及人工胃液对缓释微丸药物释放的影响,同时对批内和批间释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制备得到的伊拉地平微丸质量良好,不同热处理时间(1~12 h)对于伊拉地平缓释微丸的释药特性影响不大,在制备过程中可不进行热处理,干燥即可。人工胃液会显著地降低伊拉地平缓释微丸的释药速率,宜将其置于肠溶胶囊中。伊拉地平缓释微丸批间及批内重复性较好,在0.1%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溶液12 h释放符合零级释药模型动力学过程。结论:制备得到的伊拉地平缓释胶囊缓释效果好,达到了释药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和盐酸青藤碱含药丸芯,以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 30D为包衣液制成膜控缓释微丸,考察包衣增重、抗粘剂用量等因素对缓释微丸释放度的影响。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包衣液处方,所制备的微丸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用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30D作为包衣材料所得缓释微丸符合24 h缓释要求。  相似文献   

10.
考察影响阿奇霉素缓释微丸体外释药的各种因素,为阿奇霉素缓释制剂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微晶纤维素为空白丸芯,将阿奇霉素制成缓释微丸,通过测定体外释放度,考察EC粘度及增重、致孔剂用量、释放介质pH值对阿奇霉素缓释微丸体外释药速率的影响。结果 EC粘度、包衣增重、致孔剂用量、释放介质pH值对释药速率有显著影响。结论选用适宜包衣材料及致孔剂,调节包衣增重,可制备具有理想释药行为的阿奇霉素缓释微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制硝苯地平24h缓释胶囊并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将硝苯地平与聚乙烯吡咯烷酮溶于90%乙醇喷于空白丸芯制成固体分散体含药小丸.以含有致孔剂的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作为包衣材料进行包衣,得小丸装胶囊。对各处方缓释胶囊进行释放度测定,筛选最佳处方并进行体外释药模型拟合。结果 按最佳处方制得的胶囊中药物体外释放行为良好。胶囊体外释药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胶囊达到了缓释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右旋酮洛芬缓释胶囊制备的处方条件。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右旋酮洛芬缓释细粒,填充入胶囊制成缓释胶囊,测定缓释胶囊(或细粒)的体外释放度,并考察制备处方条件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喷雾干燥法制备右旋酮洛芬缓释细粒,填充入胶囊即为缓释胶囊;在最优处方条件下缓释胶囊1h内体外累计释药量不超过30%,24h不低于90%。结论:该处方条件的右旋酮洛芬缓释胶囊的生产工艺简单可行,最终所得的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肝动脉栓塞缓释微球(NCTD-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NCTD为主药,海藻酸钠ALG)/壳聚糖(CS)为复合载体,采用内部凝胶化法制备NCTD-MS;选取ALG浓度、凝胶化反应剂冰醋酸的用量、药物-载体重量比(简称药载比)为因素,以粒径偏差、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进行验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在不同介质(磷酸盐缓冲液和生理盐水)中的体外释放特性,并与NCTD原料药的释放性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ALG浓度2.0%、冰醋酸1.0mL、药-载重量比0.8∶1,以该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309.75±2.19)μm、载药量为(12.65±0.87)%、包封率为(68.66±0.38)%;NCTD-MS在2种介质中24h释放可达80%,释放行为均遵循Weibull方程,而NCTD原料药在3h内即释放完毕。结论:NCTD-MS制备工艺简单,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球晶造粒技术制备格列吡嗪缓释微球并考察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乙基纤维素和水溶性高分子材料聚乙二醇6000为载体,采用球晶造粒技术制备格列吡嗪缓释微球,对微球的形状、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该法所制微球外观圆整、流动性好,粒度分布在40~190μm内的微球占总数的99%,载药量为35.6%,包封率为89.5%,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24h累计释药量96%。结论该法可用于制备格列吡嗪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自制黄杨宁缓释胶囊在犬体内的药动学。方法Beagle犬分别单剂量口服给药6mg自制黄杨宁缓释胶囊和市售黄杨宁普通片,两次交叉试验间隔两周。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以估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黄杨宁缓释胶囊和黄杨宁普通片的Cmax分别为(5.28±0.81)ng·mL^-1和(11.70±2.01)ng·mL^-1,tmax分别为(4.3±0.5)h和(1.0±0.1)h。缓释胶囊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为96.23%。结论黄杨宁缓释胶囊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维生素C微丸缓释胶囊体外释放度检测方法,评价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0.01mol·L^-1盐酸-0.0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5%L-半胱氨酸溶液为释放介质,介质体积为1000mL,转速为50r·min^-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243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转篮法评价体外释放特性。结果维生素C质量浓度在1.028~12.336mg·L^-1内与其吸收度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56%,RSD为0.86%。结论维生素C微丸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释药性能和良好的缓释效果,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格列喹酮缓释片的处方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翼  焦海胜 《中国药师》2009,12(12):1744-1746
目的:对格列喹酮缓释片进行处方研究。方法:以药物的累积释放度为标准,同时结合相似因子,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以HPMC(K4M)及乳糖的含量为变量,进行比较试验,采用综合评分法确定最优处方。并且对最优处方进行验证。结果:最优处方为格列喹酮、HPMC(K4M)、乳糖用量分别为60mg、30mg、55mg,70%乙醇为粘合剂,所制得的格列喹酮缓释片在2,6,12h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为(19.82±0.92)%,(51.07±0.95)%和(83.48±0.71)%。结论:格列喹酮缓释片体外显示出缓释行为,释放度符合规定,可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8.
胡翮  张旋  徐平声 《中南药学》2013,(7):484-488
目的通过对4个不同厂家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溶出度第一法装置,以4种不同的溶出介质测定各样品不同时间的溶出量,以Weibull方程拟合最佳溶出介质的溶出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体外释放环境较为理想,且根据t50、td等溶出参数显示,4个厂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除D厂样品溶出迟缓外,其他厂家均符合标准。结论该药的释放受pH值的影响较大,且不同厂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释放度有一定差异,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曲马多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超前镇痛疗效。方法将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术前2 d至禁食前分别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 mg、塞来昔布胶囊200 mg、塞来昔布胶囊100 mg+盐酸曲马多缓释片25 mg,术后6 h分别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 mg、塞来昔布胶囊200 mg、塞来昔布胶囊100 mg+盐酸曲马多缓释片25 mg,术后2 d分别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 mg/12 h、塞来昔布胶囊200 mg q12 h、塞来昔布胶囊100 mg+盐酸曲马多缓释片25 mg/12 h;三组患者均于术后麻醉消失后行硬膜外镇痛(PCEA),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后8 h、24 h、36 h、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和术后3晚睡眠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PCEA首次按压时间及术后48 h内按压次数、患者疼痛满意度、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C组患者镇痛疗效、睡眠质量、疼痛满意度均显著优于A组、B组(P<0.05),C组显著地提升镇痛效果。三组术后不良反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联合应用塞来昔布和曲马多可有效实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超前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当归多糖铁(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 Iron Complex)胃内漂浮缓释胶囊,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方法以胶囊的漂浮性能和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对3种不同处方所制得的胶囊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处方,并对此胃内漂浮缓释胶囊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结果其体外持续漂浮时间超过12h,8h释药达90%以上,体外释药符合Higuchui方程,Q=0.416t1/2-0.2717(r=0.9981)。结论当归多糖铁胃内漂浮缓释胶囊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理想的释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