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疗效评价。结果 8例患者中4例首发症状有乏力,3例有低蛋白血症,3例有蛋白尿或者肾损害,2例有感染,1例有肌损害。3例确诊为透明血管型,3例为浆细胞型,2例为混合细胞型。病理学提示淋巴结结构保持完整,滤泡增生明显,血管增生。结论 Castleman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和分型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等多种方法可应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Castleman病(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临床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其突出特点。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并非一种定性明确的疾病,而是一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征完全不同的疾病群[1~5],因而国内外学者对CD的病因、病名、病理分型、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与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本研究报告2例局灶性Castleman病(local Castleman’s disease,LCD),结合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LCD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从1994年至2009年收治的2例LCD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有轻度局部压迫症状,1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呈单个淋巴结增生,淋巴结最大径4~4.5 cm,其中1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腹膜后。经术后病理确诊,均为透明血管型。1例患者出现血尿(++),尿蛋白(+),17-OH1、7-KS类固醇增高。2例患者均行肿物切除术,术后无肿瘤复发。结论 LCD主要表现为单一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以透明血管型为主,多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仍靠病理。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作者总结了8例胸内Castleman氏病,发现1例切除13年后,又在原病灶附近复发。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Castleman病的组织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本组男3例,女4例;年龄16—36岁,平均26岁,临床上6例为局灶型,1例为多中心型,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6例,混合型1例。结论Castleman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在Castleman病的诊断中无特异性标记,但可帮助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病例男,41岁,左侧腰腹部疼痛1个月。B超发现左侧肾上腺区实质性肿物,门诊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收入院。体温37.3℃,心率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90 mmHg,血常规、生化及肾上腺全套检查均在正常范围。MRI检查示左侧肾上腺区见-12.0cm×9.5cm×9.0cm大小类园形肿物,病灶轮廓清楚,信号不均匀,可见腹腔动脉、脾静脉受压。术前诊断为左肾上腺占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4例胸内Castleman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内Castleman病(C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4例胸内Castleman病的组织病理切片与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分型,局限型11例,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中心型3例,表现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HV)9例、浆细胞型(PC)2例,混合型(Mix)3例.所有病例术后均生存,其中11例局限型和2例多中心型CD术后无复发.1例多中心Mix型患者于术后第4年、第9年各复发1次,均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CD临床诊断很困难,最后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胸内局限型CD和部分多中心型CD经彻底手术可获治愈;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辅助其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8年间收治的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血沉增高,浅表淋巴结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表现为浅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肝肿大。此3例淋巴结活检后病理均为浆细胞型,多中心型。1例以肾上腺占位为主要表现,1例以肠系膜包块为主要表现,1例以盆腔包块为表现。此3例术后病理学报告为透明血管型,临床分型为局灶型。结论Castleman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为该病最主要诊断依据,其预后与病理学分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