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同时 ,他在养生方面也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 ,从道德养生、心理养生、音乐养生、体育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劳逸养生、读书养生、旅游养生等方面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孔子养生理论的核心是致“中和” ;孔子养生理论的特色是“身心并修” ;孔子养生理论的精髓是“仁者寿”。孔子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大贡献 ,也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一月六日为小寒节气,顾名思义,小寒期间的天气已经寒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都是最冷的时期,正如民间谚语云:“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在小寒节气中,我国各地有着许多相关的节气民俗,如“补膏方”、“喝腊八粥”和“吃菜饭”等。这些民俗中蕴含着很多养生保健的思想。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即在今年1月20日。大寒是一年二十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小  相似文献   

3.
中医养生热的兴起催生了潜力巨大的中医养生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目前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看上去风光火热,但冷静观察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中,“中医养生文化宣讲人的专业关”、“中医养生文化内容的优劣关”、“中医养生产品的质量关”、“中医养生文化及产品的广告关”以及“中医文化养生产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关”等是制约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探讨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和设想,旨在为未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先秦道家“贵生”思想启蒙下的中医养生源流和承袭思想,为现代中医养生找寻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方法] 围绕“贵生”思想,查阅相关古籍和现代研究,探究“贵生”思想内涵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关系。[结果] “贵生”内涵可分为“气化自然”“重生轻物”“全生全德”三个方面:“气化自然”的思想与中医基础理论“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一脉相承;“重生轻物”的理念则将中医养生原则分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顺应自我;“全生全德”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的方法论,在饮食、生活起居、运动导引等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 中医养生之道受先秦道家“贵生”思想的启发,对先秦道家思想的探究可更好地传承古人养生之道,为现代中医养生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秋季的3个月(从立秋到立冬),其气候特点是由热转寒,是“阳消阴长”的阶段。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界阴阳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即体内阴阳双方也应随之由“长”到“收”。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这是秋天养生的总原则。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正如祖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谈到秋天如何养生时所说:“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6.
如今希望长寿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于是,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娱乐养生、针灸按摩养生等养生内容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各种与“洗”有关的养生“疗法”也应运而生,如洗眼、洗肠、洗血或桑拿浴和足疗等。然而,除了饮食搭配、药物调理、运动锻练、  相似文献   

7.
琳文 《开卷有益》2011,(11):24-25
许多人可能对“低温养生”这个词还很陌生,之所以称其为“低温”,是相对于阴虚之人容易发热而青的,是一种适合阴虚者以养阴为原则的养生方式。其实早在“低温养生”这个新鲜的养生词汇诞生之前,就有这么一些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这样的养生方式,并且从中获得了健康。  相似文献   

8.
论道教文化对中医调神养生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无为”、“守一”、“存思”、“内丹修炼”是道教独具特色的意念修炼思想和方术,其目的是追求延年益寿。深受道教文化影响的中医养生思想沿用道教的意念修炼思想,强调调神在养生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创制了许多实用有效的调神养生之术。  相似文献   

9.
养生秘诀     
日本札幌市有位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婆婆,去年公开了一张珍藏儿代的“养生十六宜”这十六句话在日本民间竟相传抄。其实,这种“以动养生”之法在我国经典医籍中早有记载。现根据我国古代养生导引法,对“养生十六宜”逐句进行注释,以供参照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从当年的“芒硝大夫”胡万林、“地瓜博士”林光常,到近年“绿豆包治百病”的张.悟本、“水下闭气生存”的道长李一,被媒体曝光的各类“神医”可谓不少,而隐藏在民间未被曝光的“神医”恐怕更多。最近,又有一个高擎养生大旗的“天下养生师的老师”——刘逢军以及他的“大道堂”养生谎言被媒体揭穿在民众面前。  相似文献   

11.
佛教养生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学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彻悟成佛”,然而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进行修炼,所以佛学中也含有与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有关养生健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佛教的养生目的,佛法的治心,佛教的戒律,佛教心净的提升,礼佛拜忏念咒念佛,佛教音乐以及对环境的重视,体现了佛教养生的特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养生内容与中医、道家等其它养生思想和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总结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养生理念。邓老提出并倡导“养生重于治病”,其养生理念可概括为“德”、“静”、“动”、“杂”、“简”,具体表现为:品行端正,方可长寿;研习经典与练习书法以安定心神;恒习八段锦以助气血流动;饮食宜杂更应有节制;日常保健如冷热水浴、沐足、三步按摩法及综合摇橹法简便易行。养生要注重,同时养生应意志坚定,持之以恒,作息以时,娱乐适宜,如此方可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3.
老子提出“摄生”,庄子提出“养生”,《黄帝内经》以老子的“道”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道家养生思想突出自然养生,形养就是科学地生活,神养重于形养。  相似文献   

14.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帝内经》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养生不是一时,养生应贯穿从出生到老年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分胎儿养生、小儿养生、青壮年养生及中老年养生等,从而分别研究其养生之道,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学。  相似文献   

16.
张佳 《健康之友》2009,(10):66-68,70
女明星们个个是“天山童姥”, 30岁的年纪,18岁的面孔。一打听,她们都养生。 可自己也在养生啊,为什么面孔仍然是“写实主义”呢? 原来,你的养生功夫没做到家。  相似文献   

17.
佛教膳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是以饮食心理的健康来达到修行的目的,与儒家和道家的饮食观相比,其“食为行道,不为益身”的精神理念甚为明显.笔在对佛教饮食观与中医养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佛教饮食遵循的“戒杀”、“素食”、“饮茶”以及“分餐”而食所体现的饮食精神和蕴涵的科学养生观,影响着中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明代养生家高濂非常重视情志养生,特别是怡情养生,在其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有大量此方面的记述,通过四时幽赏、起居安乐、燕闲清赏等具体实践,来达到“神清气朗,物无容扰,而志逸身闲,养寿怡生”的目的。其所有怡情养生的实践方式皆是以“遵生”为前提,以服务于“遵生”为目的的。  相似文献   

19.
《养生论》中倡导的“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的养生之理和“清虚静泰”的养生之法,是中医养生学对道家本体论思想的高度体认,彰显了道家思想在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意义和地位,同时也表明了老庄哲学思想的实践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1 益寿养元重在调理脾胃 龚氏论述衰老机理时,非常重视后天脾胃的作用,指出:“凡年老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并认为饮食得当可以养生,但若饮食不当,则对养生不利。“人知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在此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调整脾胃及饮食卫生的方法,“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暖食尤宜;不欲苦饱,大饮则气乃暴逆;不欲食便卧及终日稳坐;食后以手摩腹数百遍,缓行数百步谓之消化;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不欲夜食,不欲极饮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盖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不能调理脾胃,则可能造成“筋脉横解,气乃暴逆,荣卫不行,气血凝滞”的情况发生,以致于“气血失常,卒然不救”,因而不能“以臻遐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