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动态测定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第1、3、7天和第14天时血清TGF-β1浓度。结果:TGF-β1浓度在起病后第1、3、7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至第14天则接近对照组水平,血清TGF-β1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相关性,但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TGF-β1与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细胞粘附因子-1(s 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变化的意义及高压氧干预后二者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42名健康人的血清s ICAM-1和TGF-β_1浓度。在42例患者中随机选定2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1周。结果早期脑卒中组发病后第1、2、3天血清s ICAM-1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早期脑卒中组于发病后第1、2、3天的血清TGF-β_1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干预第3、7、10天患者血清s ICAM-1浓度较未干预组降低(P0.01),而血清TGF-β_1浓度较未干预组升高(P0.01)。结论血清s ICAM-1和TGF-β_1浓度动态变化反映早期脑卒中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且s ICAM-1具有损伤作用,TGF-β_1具有保护作用。高压氧的干预有抗炎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塞通(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浓度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24h内入院的患者共113人,随机分为血塞通治疗组58例和尼莫同治疗组55例,于发病后第1、3天和第12、、4周抽取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并与35例健康体检人员作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在第1天即升至最高值,第3天至第1周TNF-αI、L-1β和IL-6血清浓度仍高于对照组,至第2周血清IL-6浓度仍高于对照组。和尼莫同组比较,血塞通组患者在第3天、第1周TNF-α血清浓度显著降低,IL-1β和IL-6的浓度在第3天即显著降低。结论血塞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即能降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急性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发病后第 3天及第 14天 )和 30例正常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 ,并根据影像学结果所显示的梗死灶的直径将所有患者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 ,分析梗死灶大小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脑梗死组发病后第 3天和第 14天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脑梗死组发病后第 3天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显著低于第 14天 (P <0 .0 0 5 ) ;不同大小梗死灶组之间 (发病后第 3天和 14天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差异显著 (P <0 .0 0 1)。以上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可能对脑缺血区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而且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受梗死灶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心通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脑心通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TNF-α和sICAM-1水平的变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治疗第14天的ESS和ADL评分增分率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7d和14d,治疗组血清TNF-α和sICAM-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DL增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SS增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与ESS和ADL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6、-0.438,P<0.001);血清sICAM-1水平均与ESS和ADL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3、-0.461,P<0.001)。结论脑心通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sICAM-1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采用ELISA检测脑梗死血清HIF-1α与VEGF蛋白浓度,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清中HIF-1α和VEGF浓度在1、3、5、7、14 d动态变化水平,比较脑梗死不同体积组血清HIF-1α和VEGF的浓度。结果血清中HIF-1α浓度表达呈现动态变化规律,发病后1天达到高峰,之后呈现迅速下降趋势,1、3、5、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4 d时虽没达到显著水平,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水平;不同体积脑梗死血清HIF-1α浓度比较,发现大梗死灶在各个时间点血清HIF-1α浓度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中梗死灶各个时间点平均血清HIF-1α浓度与小梗死灶只有1 d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P<0.01);脑梗死组血清VEGF浓度在5个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清中VEGF浓度在发病后第5天达到高峰,在第14天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和中梗死灶组在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大梗死灶与中梗死灶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HIF-1α和VEGF浓度在1、3、5、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4 d时仍高于对照组,大梗死灶和中梗死灶组在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信号转导分子Smad3在肌成纤维细胞C2C12殖中的作用。方法以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于C2C12细胞,对其信号转导分子Smad3基因进行RNA干扰,用MT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C2C12细胞增殖。结果0、1、5和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C2C12细胞24h后,C2C12细胞增殖随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光密度值分别为0.096±0.015、0.177±0.014、0.240±0.028和0.312±0.012,P<0.01);经200pmol/LsiRNA-Smad3转染24h后,再用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其细胞增殖(光密度值0.063±0.011)比内对照组下降(光密度值0.137±0.016,P<0.01)。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通过Smad3信号转导促进C2C12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siRNA-Smad3可有效阻断其信号转导而降低C2C12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新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3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正常自愿者30例作为对照。采集患者和健康自愿者外周静脉血2m l,应用EL ISA法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TGF-β1浓度分别为38.01±15.15pg/m l和20.68±10.63pg/m 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各期肺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远处转移患者和无远处转移患者的血清TGF-β1浓度分别为48.75±16.88pg/m l和33.70±7.49pg/m l,P<0.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有远处转移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血清TGF-β1浓度可能为肺癌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即刻、第3、7、14天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血清VEGF浓度,观察VEGF与脑梗死病程、梗死灶大小、部位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急性期VEGF浓度持续升高,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至14天仍维持高水平。皮质脑梗死VEGF浓度较皮质下脑梗死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灶体积大的VEGF浓度越高;随病情加重VEGF浓度也随之升高,尤以第7天明显(P<0.01),梗死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变化与病程、脑梗死灶大小、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VEGF的浓度与脑梗死后新血管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72例为稳定型冠心病组(SCHD组),并选144名健康查体者作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水平在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血清sICAM-1浓度ACS组(320.3±81.8)μg/L和SCHD组(266.5±63.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76.3±78.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ACS组(48.5±12.1)μg/L和SCHD组 (36.1±11.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8.8±10.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ACS患者明显高于SCHD患者.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后内源性G-CSF和CD34+细胞动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自身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及其相关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天和第7天中造血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同时用ELISA法检测内源性G-CSF的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后的第1天和第7天,患者体内外周血CD34^+细胞和内源性G-CSF的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患者中外周血CD34^+细胞与血清内源性G-CSF水平升高存在正相关(r=0.320)。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体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和内源性G-CSF水平均升高,并且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分析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名,治疗组给予灯盏细辛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速避凝皮下注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VEGF、sICAM-1,并对患者的血瘀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等分别做出评定,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清VEGF、sICAM-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sICAM-1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治疗组在治疗后VEGF增高更为明显(P<0.01).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瘀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sICAM-1含量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VEGF则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血清VEGF、sICAM-1与急性脑梗死血瘀证密切相关.灯盏细辛能显著增高VEGF,明显抑制sICAM-1,改善ACI患者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是血瘀型脑梗死急性期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黏附分子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H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0例OSAHS血压正常患者(OSAHS组)、30例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OSAHS HT组)及3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可溶性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L-选择素的含量。结果 OSAHS HT组及OSAHS组患者血清可溶性ICAM-1[分别为(601±406)μg/,L、(513±244)μg/L]、VCAM-1含量[分别为(578±176)μg/L、(480±144)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55±119)μg/L、(310±163)μg/L,q值分别为4.78,3.07;9.09,5.76,P<0.01],差异有显著性;而L-选择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OSAHS HT组的VCAM-1明显高于OSAHS组(q值为3.32,P<0.05),差异有显著性;ICAM-1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微觉醒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r=0.465,P<0.01,r=0.226,P<0.05);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368,P<0.01)。结论 血清ICAM-1、VCAM-1水平的升高是OSAHS患者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CRP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含量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抽取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d内、7d和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IL-1β的水平,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与3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d内、7d和14d时血清IL-1β、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内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症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内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IL-1β、CRP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症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2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冠状动脉造影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者,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依次增高。相关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显著正相关(r=0.737和r=0.758,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升高,二者可能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缺血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容积的大小分为3组,分别在就诊时(距发病不到72h)、距发病1、4周时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ICAM-1、CRP浓度,并收集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1)在脑梗死发病早期,患者血清ICAM-1、CRP浓度与脑梗死容积呈正相关,(P<0.05)。(2)大容积梗死组及中等容积梗死组在发病1周时与发病早期相比较两指标均明显下降,恢复期与发病1周时比较仍有明显降低(P<0.01)。而小容积梗死组只有CRP水平较前下降(P<0.05),ICAM-1浓度在整个病程中变化不明显。(3)脑梗死组在发病72h内、1周时两指标均较对照组高,而到恢复期时只有CR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CAM-1、CRP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梗死容积密切相关,其变化反映脑梗死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脑梗死患者发病不同时间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连续对72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3、10天血清中TGF-β1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TGF-β1含量有先下降后回升的动态变化;梗死体积与血中TGF-β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TGF-β1是脑梗死急性期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指标,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脑梗死急性期血TGF-β1含量对病情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外周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AP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 41例AP患者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19例)和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22例),于入院后1、3、7、14 d采集血清,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和sE-selectin水平.另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组血清IL-1β浓度为(18.71±2.43)ng/L;MAP组1、3、7 d分别为(61.18±7.47)ng/L、(33.03±5.85)ng/L、(20.73±4.07)ng/L;SAP组1、3、7、14 d分别为(86.91±13.32)ng/L、(81.35±12.71)ng/L、(64.93±5.99)ng/L、(21.40±49.13)ng/L.SAP组入院后1、3、7 d的IL-1β浓度较对照组和MAP组均显著升高(P<0.05),14 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血清sE-selectin浓度为(10.69±2.51)ng/ml;MAP组1、3、7 d分别为(41.60±6.85)ng/ml、(14.90±3.51)ng/ml、(9.85±2.88)ng/ml;SAP组1、3、7、14 d分别为(84.73±15.37)ng/ml、(95.65±13.06)ng/ml、(39.41±3.73)ng/ml、(12.25±2.29)ng/ml.SAP组入院后1、3、7 d的sE-selectin浓度较对照组和MAP组均显著升高(P<0.05),14 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P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清IL-1β含量和sE-selectin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851,P<0.01).结论 AP患者血清IL-1 β和sE-selectin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40例对照者血清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结果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肺炎衣原体IgG和IgM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IgG浓度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肺炎衣原体IgG浓度、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有关,炎症、感染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0例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大小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每组各10例。发病后第1、3、7、15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20名体格检查健康的血浆vWF、VEGF、MMP-9的浓度。结果脑梗死组vWF、VEGF、MMP-9分别为:(216±62)μg/L、(584±151)ng/L和(287±14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96±12)μg/L、(111±17)ng/L和(102±14)μg/L,P<0.01。而且在脑梗死早期同一时间点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6、0.519和0.472,P<0.01)。结论血浆vWF、VEGF、MMP-9浓度与脑梗死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