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和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1-3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老年科和神经外科病区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3623人次为对照组(活动前);2012年10-12月在老年科和神经外科病区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3772人次为观察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管理活动小组,对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前后的高渗性药物发生输液外渗及静脉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高渗性药物中心静脉使用率由28.82%上升为55%,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8.41%降为8.85%,静脉炎发生率由6.73%降为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前后通过自制“圈员自我评估表”测评,圈组成员在品管圈应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及责任荣誉6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进一步规范高渗性药物的输液途径,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小组成员通过评分选定"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本期活动的主题,对活动开展前留置针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1.1%降至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静疗相关知识与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考核均高于活动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学会应用管理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静脉药物输液药物外渗及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静脉输液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QCC活动,记录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评估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静脉药物外渗、静脉炎、感染、针头脱落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活动前护理质量评分相当(P>0.05),观察组活动后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评分提高(P<0.05).结论 QCC活动可减少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等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输液外渗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新生儿输液外渗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查找原因,设立目标,落实对策,评价实施前后新生儿输液外渗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输液外渗率较开展活动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新生儿输液外渗率显著下降,为危重新生儿的治疗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杨方芬 《当代护士》2016,(10):179-180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管理应用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中,分析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活动效果。结果应用品管圈管理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为5.8%,显著低于应用前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开展品管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可有效地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手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并实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0.59%降至活动后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留置针使用质量、确保输液品质有持续改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法对输液外渗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输液外渗的再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用自行研制的调查表随机进行横断面调查,对2012年1~6月输液外渗24例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于2012年7~12月输注高渗性营养液和细胞毒性药物时,采取输液前预防、外渗后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跟进的三维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输注高渗性营养药,护士选择输注工具和部位正确率明显提高,输液外渗明显减少。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了输液外渗病例,达到预期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临床高渗性药物输液途径的现况调查,分析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和神经内科接受输注高渗性药物的住院患者60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临床高渗性药物的输液途径现状和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情况。结果 600例患者中,使用中心静脉途径的占32.5%,使用外周静脉途径的占67.5%;外周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1%,中心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结论高渗性药物经中心静脉输液可显著减少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重复静脉穿刺的次数,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和舒适,同时,需重视输液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认知状态,有利于临床输液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医护合作在预防老年患者高渗性药物输液渗漏性损伤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医护合作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发挥专业特点,规范高渗性药物输液流程及管理。结果高渗性药物治疗选择中心静脉置管比例、输液渗漏发生率、医护合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医护合作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高渗性药物输液渗漏性损伤发生,提高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为蓝本,对临床留置针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因素,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异常拔管率由34.13%下降至7.69%(P0.01),留置时间由(33.57±15.24)h延长至(86.54±12.47)h,静脉炎、堵管、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圈员的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规范执行,可以提升团队精神,有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质量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科室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所有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过程均在专项小组成员参与、指导下完成,分别于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和建立1年后对300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输液方式、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后,患者输液方式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专项小组后,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输液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科室建立静疗输液专项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输入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结果: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由活动前的59.32%,降至活动后23.64%。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提高圈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护理干预方法,以降低患者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月,将本科室收治的15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75例,干预组自化疗前1d开始,除按肿瘤化疗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外,针对患者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只按肿瘤科化疗药物防静脉炎的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发生静脉炎6例(8.O%),对照组24例(32.0%),两组发生率比较,χ^2=7.8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焦虑状态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治疗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接受急诊PCI与IABP泵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是否接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患者早期接受针对性行为与心理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评价IABP泵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得分为(41.62±4.51)分,对照组得分为(50.68 ±4.8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1,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4%)明显低于对照组(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3,P<0.05);在治疗完全依从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为76.3%,对照组为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9,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够缓解PCI患者术后的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主动输液实践模式对呼吸内科危重患者输液安全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呼吸内科收住的危重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按人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分别实施传统输液模式和主动输液实践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方式、人均穿刺数、输液费用、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输液方式更多的选择了中心静脉置管,人均穿刺数和输液费用较对照组减少,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结论 实施主动输液实践模式能够保证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用药安全,预防输液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定期给半永久导管患者应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与阿加曲班预防血栓形成疗效的比较,探讨阿加曲班预防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观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半永久中心静脉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随机分阿加曲班组20例、尿激酶组2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20例,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开始用药,每月给药1次,共12个月,观察3组预防用药前12个月和用药后12个月、3组间用药后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透析中血流量、跨膜压及静脉压的变化,用药后CRP的变化及用药过程中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阿加曲班组在用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组,阿加曲班组、尿激酶组在治疗前12月、后12月的透析前抽吸不畅发生率(14.1%比4.3%)(14.2%比10.3%)(P<0.05),对照组(13.8%比13.2%)(P>0.05)、阿加曲班、尿激酶组透析中干预的事件发生率(17.2%比4.8%)(14.2%比10.3%)(P<0.05),对照组(17.5%比17.1%)(P>0.05),预防用药后阿加曲班、尿激酶组的血流量都增加、跨膜压及静脉压降低(P<0.05),对照组(P>0.05),阿加曲班组治疗前12月、后12月的CRP比较(P<0.05),CRP逐渐降低.结论 定期给予半永久置管的透析患者滴注阿加曲班或尿激酶可预防溶栓的形成,增加透析中的血流量.阿加曲班比尿激酶安全性高,长期应用阿加曲班可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后造影剂渗出的相关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发病6h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比较基线和动脉溶栓治疗后头颅CT结果,观察造影剂渗出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3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48例.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8.2% (61/78).动脉溶栓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显示,造影剂渗出共16例(占20.5%),其中4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1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溶栓后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者.无造影剂渗出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mRS 0 ~2)的比例(74.2%)明显高于发生造影剂渗出者(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发生造影剂渗出者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5%)明显高于无造影剂渗出者(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单因素X2检验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Hg、溶栓后血管获得再通、使用微导管和微导丝机械碎栓、经微导管造影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与发生造影剂渗出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是造影剂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症患者、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者易于发生造影剂渗出.造影剂渗出与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相关,而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