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5月—2009年3月施行腹腔镜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血吸虫肝硬化致继发性脾功能亢进18例,肝炎肝硬化致继发性脾功能亢进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脾良性肿瘤3例,均在全腹腔镜下行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例并发胸腔积液、胸膜炎,经积极抗炎治疗及胸腔穿刺后痊愈出院。2例术后出现脾热,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125min,术中平均失血120mL,平均住院时间7d。结论: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安全性高、切实可行,并可一定程度降低腹腔镜手术费用,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脾切除术(附2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该院从1999年6月~2003年6月间共施行腹腔镜脾切除术2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7例、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1例、自身溶血性贫血l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脾血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囊肿1例。结果手术成功17例,平均手术时间3h,平均术中失血380ml,平均术后住院5d,无术后并发症。3例中转开腹,1例为脾蒂出血,1例为胃短血管出血,1例为脾周围炎粘连紧密出血。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是一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新方法,术中体位的选择、脾蒂的处理、巨脾的处理以及脾脏的取出等问题的合理处理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脾蒂结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临床医学》2011,31(7):12-13
目的探讨脾蒂结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对8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4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中3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超声刀离断脾周韧带,丝线结扎并钛夹夹闭脾蒂,切除脾脏。合并胆囊结石者,同时切除胆囊。结果 12例均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2 m in,术中出血平均90 ml,无中转开腹,术后2例切口皮下血肿。结论脾蒂结扎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是最易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eopic spleneetomy,LS)创伤小,生理功能干扰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壁皮肤疤痕小,目前已成为血液病脾切除术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脾脏血供丰富,质脆,并深藏于左上腹与胰尾关系密切,这些特点增加了LS术中出血及胰尾损伤的风险,一旦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即需中转开腹。因此,妥善处理脾脏血管以控制术中出血成为LS的关键。腹腔镜Ⅱ级脾蒂离断法紧贴脾脏施行手术,相对避开了胰尾组织,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提高。2005年6月至2008年4月,本科共行腹腔镜Ⅱ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术26例,其中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脾肿瘤9例,合并胆囊结石3例。结果 26例均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3例同时行胆囊切除,1例副脾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90.6±48.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0.4±162.9)mL。术后平均住院(9.8±5.0)d。术后脾静脉血栓2例,腹腔内出血1例,胰漏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结扎脾动脉,避免脾包膜撕裂,妥善处理脾蒂血管及胃短血管,可减少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j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头高脚低右侧斜卧位,常规四孔法.超声刀分离脾结肠韧带、脾胃韧带、脾肾韧带及脾膈韧带,其内血管用钛夹夹闭或4号线腹腔内结扎.内镜血管切割闭合器(Endo-Cutter)闭合切断睥蒂或二级脾蒂分离结扎法沿睥脏分离出睥下极动脉和脾动静脉主干,7号丝线分别结扎,血管夹夹闭,逐一结扎、剪断其分支.脾脏放入标本袋,经扩大的trocar切口提出标本袋边,脾脏于标本袋内搅碎后取出.结果:2例因术中分离脾周围韧带出血中转开腹手术,30例完成LS.手术时间70~300min,平均185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275 mL.5例发现副脾,术中同时切除.术中常规留置脾窝引流管.术后1~2 d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2~3 d.术后住院3~9 d.平均6 d.无一例切口感染、切口皮下血肿、皮下气肿.32例LS随访4~62个月,平均22个月,23例(71.8%)有效,5例(15.5%)部分有效,4例(12.7%)无效.结论:LS治疗ITP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1例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硬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3例,外伤性脾破裂2例,脾囊肿2例,均行腹腔镜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结果 21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1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0 ml,术后均平住院时间7.5 d.术中发现3例副脾,予以切除. 2例术后脾热发生,对症治疗,2周后治愈.无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21例随访6~18个月,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手术费用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脾血管的处理(附4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景洪  卢榜裕  陆文奇  蔡小勇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78-1280,1284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TLS)脾血管的处理方法。方法2002年9月~2006年2月进行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47例。其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21例,地中海贫血19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例,脾血管瘤1例,脾囊肿1例,原发性脾功能亢进1例。总结分析所有病例腔镜下脾血管的处理方法。结果47例成功完成TLS。14例同时行腔镜下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因胆囊结石同时行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切脾后广泛创面渗血而中转开腹行创面止血。43例经脾动脉结扎,45例经脾门血管分级离断技术得以完成手术。TLS手术时间50~240min,平均(110±35)min。出血量20~1500mL,平均(160±87)mL。结论脾动脉结扎、脾门血管分级离断是TLS中控制术中出血、防止胰腺损伤的有效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经验。方法对54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成功52例,中转开腹2例(术中出血、镜下止血困难1例,胆囊壶腹部结石嵌顿、胆囊三角区致密粘连1例),手术成功率为96.3%。腹腔镜手术时间(60.0±20.5)min,术中出血(100.0±30.0)mL,术后出血〉300 mL者2例,均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术后住院(6.0±2.5)d,均痊愈出院。结论把握手术指征及加强围术期的处理,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LC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间3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其中一级脾蒂离断法14例(A组)、二级脾蒂离断法17例(B组)的一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3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出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胰漏、脾热的发生及住院天数和费用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二级脾蒂离断法安全和有效,该法并不增加手术的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而且具有降低术后并发脾热、胰漏并发症及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的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脾部分切除术与脾完全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37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行脾大部切除术,B组17例,行脾完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A组术后14例(70.00%)发热,低于B组的17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P<0.05);术后A、B两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2.92±0.40)kPa、(2.85±0.33)kPa,均较术前的(3.83±0.45)kPa、(3.76±0.47)kP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12、7.42,P均<0.05);术后2周A、B组血小板计数为(184.65±35.91)×109/L、(255.18±67.04)×109/L,均较术前的(78.92±13.42)×109/L、(77.47±18.13)×109/L明显升高,且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33、10.55、3.89,P均<0.05);A组术后IgM水平为(1.45±0.43)g/L,高于术前(1.14±0.24)g/L,且明显高于B组术后(0.88±0.1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2、5.67,P均<0.05)。结论脾大部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既能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解除脾功能亢进、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还保留了脾脏部分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出血及周围脏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共纳入32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脾血管走行及解剖变异;术中预处理脾动脉,精准解剖脾门,悬吊脾门。结果:32例患者中,3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87~190 min,平均(128±90)min;术中出血量110~790 ml,平均出血量(358±34)mL。术后2例出现无症状性胰漏。结论: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脾动脉预处理及脾门悬吊等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治疗,评价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采用介入断流术治疗的病例资料,测定治疗前后门静脉的压力、门静脉的内径及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以判定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即时止血率均为100%;胃冠状静脉栓塞前、胃冠状静脉栓塞后和脾动脉栓塞后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7.24±4.02)、(40.38±4.15)和(26.33±4.14)cmH_2O,胃冠状静脉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比较,(P=0.088);脾动脉栓塞后与胃冠状静脉栓塞前门静脉压力比较,(P0.001);介入断流术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B超测量的门静脉内径为:(1.39±0.16)cm、(1.39±0.15)cm,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比较,(P=0.97);介入断流术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的血小板数为:(59.36±16.91)×10~9/L、(173.64±55.47)×10~9/L,治疗前后血小板数比较,(P0.001)。结论介入断流术止血效果迅速可靠,即时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并逐步改善外周血情况,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切割闭合器及抬脾技术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操作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采用切割闭合器及抬脾技术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7例,地中海贫血(MA)3例,溶血性贫血2例,外伤性脾破裂2例,肝硬化脾亢8例。结果 28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89.5±3.5)min,术中出血(27.1±21.2)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5±0.7)d,术后住院时间(5.04±0.71)d。无术后感染、胃肠瘘、胰瘘发生。有6例患者术后血小板≥500×109/L,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无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使用切割闭合器及抬脾技术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简单、安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胃左血管离断术对原发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设置排除标准,回顾分析4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行单纯肝癌切除+胃左血管离断术26例(肝癌切除组);行肝癌切除+胃左血管离断+脾动脉结扎术22例(脾动脉结扎组),比较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两年内肝癌复发率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基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肝癌切除组两年肿瘤复发率(61.5%)明显高于脾动脉结扎组(13.6%)、单纯肝癌切除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34.6%)显著高于脾动脉结扎组(9.1%),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肝癌切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11.5%)略高于脾动脉结扎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9.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动脉结扎联合胃左血管离断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发性肝癌,不增加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且降低肿瘤复发率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患者长期能否获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更大量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1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54例,无消化道出血组60例,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两组血小板参数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比容(PCT)分别为(71.95±55.35)×109/L、0.08%±0.0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别为(12.06±1.23)fL、15.92%±3.33%,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PLT、PCT、MPV、PDW均比无消化道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侧支循环作原位部分保脾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侧支循环作原位部分保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脾蒂严重毁损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脾蒂切断结扎+不规则性脾脏全切除术。结果 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B超、CT复查,残脾无梗死、继发出血等。结论 利用侧支循环作原位部分保脾手术是治疗合并脾蒂严重毁损的外伤性脾破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的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微创性及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08年12月完成的26例改良的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脾囊肿3例,脾脉管瘤2例,脾血管瘤2例,溶血性贫血1例,脾淋巴瘤2例,肝硬化脾亢、脾肿大10例,不明原因脾肿大3例,脾破裂伴发热1例。合并胆囊结石5例。结果:26例全部由改良的手助腹腔镜完成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平均脾脏切除时间为1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44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6d,无手术直接导致的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改良的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新方法,适用于多种脾脏疾病的脾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9.
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变伴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变所致的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ledinger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结果 本组10例术后均有上腹轻微疼痛及发热,一般持续3—14天,术后外周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均回升;术后半个月临床症状好转,腹水消失,2例消化道出血停止,来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部分脾栓塞术相对安全、有效,损伤小,并发症少,可部分替代外科切脾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