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是晚期肝癌的一种表现征象.本文通过对58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超声图像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为晚期肝癌肝内输出静脉受阻塞,导致癌细胞随着无静脉瓣的门脉较大分支逆流而形成.特别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癌更易形成门脉癌栓.癌栓声像图表现为门脉不同程度局限性增宽,形态不规则,以低或中低回声占多数.其发生率占晚期肝癌的半数以上.特别是以弥漫型及团块型占多数.超声对其诊断有决定性价值,敏感性高.其检出对弥漫型肝癌与结节型肝硬化有鉴别诊断意义,同时还可对肝外病变提出诊断依据,再者对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在超声显像中的特点,着重探讨B超对肝癌的定性、定位及定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经超声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发现B超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90.0%,准确性为92.0%.特别是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有其独到价值,其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肝动脉造影.结论 B超检查无创、经济、使用灵活方便,特别是对高危人群中的肝癌的普查、筛选有着重要的作用.认为B超应为诊断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0年1月~1997年12月经B超、CT、AFP等检查确诊肝癌364例,其中B超检查发现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PVTT)46例,男性35列,女性11例,男女比例3:1。年龄35~85岁,平均56岁,其中40~60岁年龄组33人,占总例数71.7%。采用日本Aloka—62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1临床资料364例肝癌患者中,原发性肝癌334例,转移性肝癌30例,二者比例11:1。本组334例原发性肝癌又依其形态、回声类型分为结节型183例,巨块型94例,弥漫型57例,其不同类型肝癌PVTT发生率及分布见表1~3。表1肝癌类型与门脉癌栓的关系表2肝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成因及声像图特征;方法:通过超声扣查5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分析不同成因的声像图特征;结果:58例中57.0%(33/58)为肝癌门静脉内有癌栓而形成海绵样变性;20.7%(12/58)为肝硬化引起;19.0%(11/58)为门静脉周围脏器晚期肿瘤引起;0.05%(3/58)为先天性的。结论:门静脉海绵性变性的存在清楚的提示有门静脉高压的形成,超声对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非常高。目前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肝癌切除术后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由于肝癌患者80%伴有肝硬化,甚至存在门静脉癌栓,同时手术切除范围大,使肝储备功能锐减而出现失代偿。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78例未形成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治疗后定期对所有患者进行肝癌血清学指标癌胚抗原(AFP)检测,超声或CT检查肿瘤新生结节及门静脉癌栓形成情况,并随访患者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78例患者0.5a,1 a,2 a,3 a复发率分别为5%,12%,21%,36%,生存率分别为97%,95%,76%,40%。3 a间患者均无一例门静脉癌栓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联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癌疗效明显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 年03 月至2012 年03 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 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B 超,在普通探头引导下,经皮进行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选择性门静脉内注射药物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肿瘤和门静脉癌栓大小、肝功和AFP、不良反应及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不同直径的肿瘤都明显缩小,门静脉阻塞程度得到了显著改善,有15 例患者AFP 为阳性,AFP 水平得到了显著降低,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超声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现代数字平板DSA硬件条件下肝动脉CO_2-DSA在TACE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CO_2-DSA,观察图像质量、门静脉显示情况、门脉癌栓显示率、动静脉瘘诊断、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的图像质量为1级的有139例,为2级的有8例,为3级的有3例;门静脉显示得分4.6±0.4.血管轮廓显示得分2.7±0.3;不良反应评分1.2±0.4;肝动脉门静脉瘘显示、肝动脉肝静脉瘘、门脉癌栓显示情况分别为63(42%)、35(23.33%)、25(16.67%)。结论在现代数字平板DSA硬件平台下,采用肝动脉CO_2-DSA能够提高诊断图像的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不良反应及消除碘剂过敏反应的发生,可作为肾功能不全及对碘对比剂过敏等高危患者进行TACE时的主要替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集超声介入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01月至2012年08月期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B超,在普通探头引导下,经皮进行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选择性门静脉内注射药物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肿瘤和门静脉癌栓大小、肝功能和甲胎蛋白、不良反应及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不同直径的肿瘤都明显缩小,门静脉阻塞程度得到了显著改善,有15例患者甲胎蛋白为阳性,甲胎蛋白水平得到了显著降低,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高强度聚集超声介入技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腹水是肿瘤引起液体在腹腔内的异常潴留,相当于中医学"臌胀"范畴,是肝癌晚期常见并发症,是临床上较为难治的疾患.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约有40%以上的病人并发腹水,肝癌一旦并发腹水,提示病已属晚期,肝癌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随血流进入门静脉,形成癌栓,造成血液回流受阻,使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1].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治法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现代医学诊治概况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1。中后期常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肝硬化征象,伴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等症状及体征。目前认为与病毒性肝炎(乙肝及丙肝)、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亚硝酸胺类及嗜酒等因素有关。其病理类型有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及混合型,大体形态分型有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及小癌型。治疗上以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放疗、生物和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分型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脾虚湿困型、湿热聚毒型、肝肾阴虚型,比较不同中医分型之间超声表现情况。结果:气滞血瘀型患者超声表现分型主要为块状型(65.63%)、脾虚湿困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小癌型(78.57%)、湿热聚毒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漫型(52.00%)、肝肾阴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节型(63.16%),各中医分型患者超声表现构成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中医分型患者之间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Vmax、PI、RI)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中医分型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Q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AMX比较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而言,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具有着不同的超声表现,且在肝脏血流动力学上具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临床上可将超声诊断技术与中医辩证相结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期肝癌有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放疗、系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但存在各自局限性。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发生率较高,在晚期肝癌中占有重要影响,短时间内可发生肝内转移、门脉高压、黄疸、腹腔积液等诸多不良事件。尽管西医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疗效仍然存在瓶颈,预后差。中医具有独特优势,与西医互补。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施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合并PVTT提供了良好切入点。中医药作为系统抗肿瘤治疗中的组成部分,如何最大化发挥抑瘤作用是临床需要探索的课题。文章通过中医药治疗晚期肝癌合并PVTT的有效医案介绍基于癌邪理论学术思想指导的中医抑瘤临证经验,为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晚期肝癌显著提高疗效提供新视角。积极运用癌邪理论学术思想,结合个体病情分析肝癌病因病机,制定肝癌中医一级治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避免或减少不良因素刺激,如戒酒、调畅情志、抗病毒治疗;二是扶持正气,如健脾、益气、养阴、补血、温阳;三是治疗机体病理状态(祛邪),如理气、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病人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 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欠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动态CT增强扫描时肝实质灌注异常征象,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47例原发性肝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全部病例先做平扫,再注射造影剂后20~25s行动脉期扫描,60~65s行门静脉期扫描及5min延迟扫描.结果:8例病人动脉期见一过性灌注异常,其中2例多个肝段灌注异常,6例片扫时无异常,2例片扫时呈境界不清的片状低密度影.所有灌注异常均表现为片状或楔状高密度影,静脉期及延时后均为等或稍高密度.3例病灶同时合并有门静脉癌栓.结论:肝实质灌注异常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它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并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肝硬化多属中医学积聚、癥瘕等范畴,晚期属臌胀范畴。临床上以肝脾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健脾益气方法治疗肝硬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故从肝脾相关角度阐明肝硬化的证治机理是有其必要性及临床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与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辨证分为脾虚湿困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及肝肾阴虚型4组,并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通过二维超声观察不同证型患者肝脏变化,通过脉冲多普勒测量不同证型及对照组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主干血流参数并对比.结果:二维超声结果中,以脾虚湿困型肝脏癌变较轻且较为局限,以湿热聚毒型肝脏癌变广泛且门静脉内常见癌栓转移;脉冲多普勒超声结果,4种中医证型患者肝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搏动指数(PI)均低于对照组(P<0.01),门静脉内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宽(P<0.01),且门静脉平均血流TAMX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证型间对比,以脾虚湿困型Vmax最低且D值最低,以湿热聚毒型Vmax最高、D值最高且表现出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气滞血瘀型RI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门静脉每分钟流量Q最高(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肝脏血流动力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肝脏彩超结果可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原发性肝癌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肝动脉介入疗法,但对肝内肝癌微小转移灶及巨块肝癌伴肝功能受损或转移至肝外的癌灶、门脉癌栓,轻中度腹水等Ⅲ期病人,均无理想治疗手段。“131碘肝癌细胞膜单克隆抗体(Hepama-1,DGDK-1)生物导向治疗原发性肝癌”为晚期肝癌病人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我科自2003年4月起,用此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重要的生物特性,是肝癌的严重并发症和转移方式,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多属于肿瘤晚期,预后极差,是目前晚期肝癌治疗难点。笔者运用康艾注射液治疗肝癌伴门静脉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肝硬化由代偿期转为失代偿期一个重要标志.约50%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10 a内都将发生腹水[1].我院采用中药贴敷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