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对大鼠脑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O中毒组,采用腹腔注射CO法染毒,首次染毒剂量为120ml/kg,然后每隔4h注射一次,共3次维持剂量60ml/kg,对照组以同样方法和剂量注射空气。观察首次染毒后24h内各组动物血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变化,同时利用在体微透析技术观察脑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在末次染毒后11h内及第10d的变化特点。[结果]腹腔注射CO染毒后,大鼠血HbCO浓度迅速增高,在首次染毒后1~2h达高峰,维持剂量连续染毒时,血HbCO浓度可维持在55%以上达15h,末次染毒6h后降至正常水平;朱次染毒后,大鼠脑纹状体DA水平增加,其代谢产物明显减少,至第4~6h开始逐渐恢复,第11h恢复到正常水平;末次染毒后第10天中毒组动物纹状体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再次明显降低,其代谢产物水平明显升高。[结论]CO中毒血HbCO浓度恢复正常水平后,提示DA及其代谢产物再次出现异常变化可能与急性CO中毒迟发性锥体外系神经精神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种制备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动物模型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一种新方法制备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以便深入探索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成单次染毒组和连续染毒组,采用腹腔注射CO法染毒;单次染毒组按200ml/kg剂量注射1次,连续染毒组按6h间隔追加注射3次,监测染毒后24h内各组家兔血液HbCO、SOD和MDA的变化,并在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后采用病理学技术鉴定脑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腹腔CO染毒后,家兔迅速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血HbCO水平显著增高,1—2h达高峰,6h后呈现下降趋势,单次染毒组可在14h后将CO完全排出体外,连续染毒组HbCO水平则可维持在45%以上达24h;染毒家兔SOD活力明显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病理学检查显示,染毒急性期家兔脑组织损伤严重,并在随后的3—21d内出现继发性的脑组织坏死,海马及皮层尤为显著。结论 采用腹腔连续间隔注射CO可成功建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动物模型,从而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单胺氧化酶B(MAO-B)及DA系统变化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neruopsychologic sequelae,DN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O法制备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利用阿朴吗啡诱导旋转实验鉴定DNS模型,分析不同模型脑组织纹状体DA系统、MAO-B活性变化。结果急性CO中毒后纹状体MAO-B活性即明显降低,仅为对照组水平的43%;同时用清醒动物脑微透析实验观察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变化发现,CO中毒后1 h DA浓度即增加,其代谢产物则明显降低,提示急性CO中毒早期DA代谢显著降低;中毒14 d后DNS模型大鼠纹状体MAO-B活性显著增加,为对照组活性的1.7倍,DA浓度则显著降低,仅为对照组的29%,代谢产物浓度明显增加,提示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DNS模型脑纹状体MAO-B活性显著升高,DA代谢明显增加。结论急性CO中毒DNS大鼠脑纹状体MAO-B活性可异常升高,加速DA代谢,影响DA神经系统保持锥体及锥体外系运动协调功能,同时生成的大量DA代谢产物具有毒性作用,可进一步加重脑循环...  相似文献   

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制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建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为其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体重240~280 g雄性SD大鼠,分次腹腔注射CO染毒制备模型,动态监测尾血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确定染毒剂量和间隔 .分别于染毒后1、3、7、14、21 d取脑组织,常规制备石蜡病理切片,行HE、Luxol氏坚牢蓝焦油紫及Tunnel原位末端凋亡染色.结果染毒后,大鼠体内血液HbCO迅速升高,使用分次腹腔注射法,大鼠可维持长时间(>16 h)高HbCO状态(HbCO>50%) ;病理学检查显示染毒大鼠除急性脑损伤外,还在染毒1~2周后出现脑细胞凋亡、大脑白质脱髓鞘、大脑基底结区变性坏死等二次损伤改变,与临床病理学特点十分吻合.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较为符合迟发性脑病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将可为深入研究急性CO中毒致迟发性脑损伤的机制提供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家兔红细胞微观血流变学变化及其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O方法制备急性CO中毒模型,使血中HbCO浓度达到50%以上持续30~36 h。动态检测初次染毒后6 h及末次染毒后30 min、24 h、3 d、5 d、7 d、14 d时颈静脉血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流动性、红细胞电泳率、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家兔末次染毒后30 min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膜流动性显著下降,逐渐恢复后,于第3天再次降低,持续约14 d;末次染毒后30 min,红细胞电泳率增快,而后逐渐恢复正常,但3 d后其值逐渐减慢,持续约14 d;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于末次染毒后30 min明显升高,而后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中毒3 d后再次升高,14 d时仍高于正常。结论急性CO中毒早期和后期均出现了红细胞变形性、膜流动性、渗透脆性、电泳率等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变化;红细胞微观血流变学的此种异常变化不仅加速了急性CO中毒早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的发生,而且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对脑内气体信使系统的影响,为迟发性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体重240~280g雄性SD大鼠腹腔单次注射染毒,分别于染毒前及染毒后0.5、l、2、4、8h,颈静脉取血测定血浆NO及cGMP含量;取双侧脑海马组织,测定HO、NOS活性和cGMP含量。结果 染毒后脑循环中NO-cGMP通路-过性上调,随后抑制;脑海马组织中HO、NOS活性下降和cGMP含量降低。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引起体内气体信使系统功能失衡,这可能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别于其他缺氧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家兔脑血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在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CO制备急性中毒模型,使血HbCO浓度达50%以上持续30~36 h,动态检测初次染毒后30 min、6 h及末次染毒后10 min、6 h、12 h、18 h、24 h、3 d、7 d、14 d颈静脉血的全血粘度(200s-、100s-、50s-、3s-)、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钙离子浓度([Ca2+])、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T)的变化,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 家兔末次染毒后10 min,不同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即有显著降低,24 h后则逐渐升高,14 d时仍高于正常;末次染毒后10 min至14 d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度亦均高于对照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于末次染毒后10 min明显延长,3 d后方大致恢复正常;血浆[Ca2+]于末次染毒后10 min明显下降,24 h后恢复正常;红细胞(RBC)计数和红细胞压积(Hct)于末次染毒后18 h升高,14 d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CO中毒早期,脑循环即出现血液浓缩和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RBC和Hct升高,血[Ca2+]下降、凝血时间延长等;3 d后凝血功能虽见恢复,但血液浓缩未见改善,RBC、Hct、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持续升高,这些脑循环障碍的高危因素可能是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与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探讨急性CO中毒大鼠血液循环功能变化特征及其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腹腔注射CO法、Pulsinelli-Brierley方法制备急性CO中毒模型和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变化特征。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迅速出现循环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分别增加约10%、33%和50%,血液凝固性增强,表现为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增加约35%、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至6.23 s和10.36 s,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则增加1.43倍(均与对照组相比)。急性CO中毒模型早期可见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均降低约25%,取血后4 h仍未见血液凝固,亦未检测到Fib,末次染毒1 d后上述观测指标开始逐渐出现逆转,缓慢而隐匿;7~14 d后,PTA较对照组增加约1.20倍,PT和APTT分别较对照组缩短约27%和29%,Fib浓度逐渐增加,7~14 d时达高峰,为对照组的1.50倍。结论急性CO中毒可诱发持续性微循环异常,早期为凝血功能减退,血液稀释,待血中CO排出(末次注射CO 1 d)后,则出现血液浓缩、凝血功能大幅增强改变,成为诱发脑内微血栓形成的重要生化基础,此变化可能是CO中毒后发生迟发性脑病的关键环节,对探究DECAMP的分子机制及早期诊断、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其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NS)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CO法制备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采用Pulsinelli-Brierley方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根据神经病理学检查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试验鉴定大鼠是否发生DNS,并进一步观察出现脑病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征.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在再灌注后很快出现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明显增加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液凝固性增强等凝血功能障碍;急性CO中毒DNS模型大鼠早期可见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36.717±1.818),且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29.65±0.61)亦均降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同时凝血功能明显下降,此间未见明显的循环功能障碍.在末次染毒1 d后上述指标开始向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表现转变,7~14 d后达到高峰,但不及缺血再灌注组变化剧烈.结论 急性CO中毒后可诱发微循环障碍,且具有与其他原因所致循环障碍不同的特点,此变化可能是CO中毒后发生DNS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以及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各参数的变化,探讨DNS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O制备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动物模型,对照组和DNS组分别进行1H-MRS检查及血清SOD活性和MDA水平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NS组额叶及颞叶海马CA1区NAA/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Cho/Cr及Lac/Cr显著升高;DNS组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自由基参与了DNS的发病,可能通过损伤神经元膜结构和功能引起脑内NAA、Cho、Lac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小鼠单次腹腔注射CO170ml/kg,以CO中毒小鼠死亡率,被动回避性记忆能力,脑细胞膜和线粒体膜Ca^2 -Mg^2 ATP酶(Ca^2 -Mg^2 ATPase)活性和脑组织单腔氧化酶-B(MAO-B)活性的改变以及海马神经元细胞病理改变为指标,研究尼莫地平对急性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尼莫地平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变为指标。研究尼莫地平对急性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尼莫地平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CO中毒小鼠的死亡率,明显改善CO中毒小鼠下降的记忆能力。显著阻遏CO中毒小鼠脑细胞膜和线粒体膜Ca^2 -Mg^2 ATPase活性的病理性降低以及脑组织MAO-B活性的病理性升高,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坏死;此治疗作用以尼莫地平15min内给予较为明显。结论 在急性CO中毒早期给予足量尼莫地平对急性CO中毒所致脑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1,6-二磷酸果糖(FDP)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小鼠单次腹腔注射CO170ml/kg,以CO中毒小鼠死亡率,被动回避性记忆能力、脑细胞膜和线粒体膜Ca^2 Mg^2 -ATPase活力、脑组织单氨氧化酶B(MAO-B)活力、海马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为指标,研究FDP对急性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FDP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CO中毒小鼠的死亡率,明显改善CO中毒小鼠记忆能力的下降,显著阻遏CO中毒小鼠脑细胞膜和线粒体膜Ca^2 Mg^2 -ATPase活力的病理性降低以及脑组织MAO-B活力的病理性升高,并能一定程度避免海马神经元损。此治疗作用以CO中毒15min内给予FDP最为明显。结论 在急性CO中毒后早期给予足量FDP对急性CO中毒所致脑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对一氧化碳中毒致小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小鼠腹腔注射CO100ml/kg,每天1次,连续7天,尼莫地平(Nimodipine)1mg/kg在每次给予CO前30发钟腹腔注射。停止给预CO后,以CO中毒小鼠死亡率,被动回避性学习记忆能力改变,脑组织病理学和单胺氧化酶-B活性改变为指标观察尼莫地平对一氧化碳中毒致小鼠迟发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给预尼莫地平能显著降低CO中毒死亡率;基本逆转小鼠CO中毒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能防止海马神经元细胞延迟性死亡;并能阻遏CO中毒引起的小鼠脑组织单胺氧化酶-B活性的病理性升高。提示,尼莫地平对一氧化碳中致小鼠迟发生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冲击波重复暴露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情况, 为轻度爆炸性脑损伤(mild blast 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bTBI) 致抑郁样行为的损伤机制研究提供模型及病理基础。方法 选择 SD大鼠 80 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冲击波重复暴露组。按暴露后观察时间每组分 7、 14、21 和 28 d 4 个亚组。 采用生物激波管 (压力峰值 120 kPa, 正压持续时间 11 ms, 重复 3 次, 每次间隔 24 h) 构建模型。利用旷场实验、 明暗箱穿梭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变化, 采用 HE 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 冲击波重复暴露组大鼠均存活。 3 次冲击波暴露后 24 h 出现呆滞、麻痹、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等表现, 72 h 后上述表现逐步缓解。与对照组相比, 冲击波重复暴露组大鼠旷场实验 14、21 和 28 d 移动总距离明显下降, 休息时间明显上升 (P<0. 05); 明暗箱穿梭实验 14、21 和 28 d 进入明箱的时间明显下降, 潜伏期明显上升 (P<0. 05); 强迫游泳实验 28 d 时不动时间明显上升 (P<0. 05)。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 冲击波重复暴露后 14 d 大鼠海马齿状回( dentate gyrus, DG)区的部分神经细胞排列紊乱; 21 d DG 区神经细胞排列松散, 部分细胞核固缩; 28 d 海马 DG 区神经细胞体积缩小, 数量减少且排列松散。 结论 冲击波重复暴露后可引起大鼠产生持续性抑郁样行为, 其严重程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这种行为改变可能与大鼠海马 DG 区神经细胞的损伤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Effects of ethanol consumption and intake of low-carbohydrate (low-CHO) diet on noradrenaline (NA), dopamine (DA) and its metabolite, 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DOPAC) and homovanillic acid (HVA), serotonin (5HT) and its metabolite, 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 (5HIAA) contents in six brain regions of rats were investigated. 1) Change of DA neuron Ethanol-containing control diet (hypercaloric ethanol diet) did not affect DA content in any area of brain, but decreased HVA in cortex and hypothalamus and increased DOPAC and HVA in midbrain. Low-CHO diet increased DA content in striatum, DOPAC and HVA in midbrain, but decreased DOPAC in hippocampus and hypothalamus, and HVA in cortex, pons and medulla, hippocampus and hypothalamus. Ethanol-containing low-CHO diet (isocaloric ethanol diet) increased DA level in striatum, DOPAC and HVA in midbrain, but decreased HVA in cortex, hippocampus, striatum and hypothalamu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 hypercaloric ethanol diet has an opposite effect to carbohydrate on DA metabolism: hypercaloric ethanol diet and lowered carbohydrate intake per se enhance DA metabolism in midbrain, whereas inhibit it in cortex and hypothalamus, ii) lowered carbohydrate intake also declines DA metabolism in pons and medulla and hippocampus, whereas enhances DA synthesis in striatum, iii) the combined effect of ethanol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on DA metabolism is inhibited each other in the rats of isocaloric ethanol diet feeding, and this diet decreased DA metabolism in striatum. 2) Change of 5HT neuron Hypercaloric ethanol diet did not affect the contents of 5HT and 5HIAA in any region of brain.(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6.
L Peichev 《Folia medica》1992,34(3-4):3-7
A neuropharmacolog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lproate sodium (VS) used to suppress the barbiturate and phenytoin withdrawal syndrome induced experimentally in 1152 male Wistar rats. Valproate sodium was administered by mouth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rotocol: initial bolus dose of 400 mg/kg b.w. followed eight hours later by the first maintaining dose of 50 mg/kg b.w. This was given every 12 hours for five days. VS plasma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valproate sodium was assessed by the seizure reactivity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animals to an electroshock (50 mA/0.1 sec.). The results strongly indicate that valproate sodium inhibits the experimentally induced barbiturate and phenytoin withdrawal syndrome without causing drug dependa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some of the valproate sodium metabolites possess antiwithdrawal effe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雄性SD大鼠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的溴氰菊酯(DM,6.25、12.50 mg/kg)、氯菊酯(PM,200、400mg/kg)给雄性SD大鼠连续10 d经口灌胃给药后,HPLC荧光检测法分别检测其脑黑质、纹状体内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HVA)的含量。结果 给药各组大鼠纹状体内D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12.50 mg/kg DM组(6.14±0.57μg/g湿重)与对照组(9.46±1.95 μg/g湿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400 mg/kg PM组和6.25、12.50 mg/kgDM 4个组的DA更新率[(DOPAC HVA)/DA]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133.33%、166.67%、166.67%和2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黑质内DA及其代谢产物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DM可能抑制酪氨酸羟化酶合成DA,使其在纹状体内的含量下降,PM和DM都可以加强DA的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