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植入术治疗3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6个月~6年的随访,所有患者无术后复法及腰椎不稳,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对防止椎间盘复发、保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4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路椎间融合(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5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融合率达94%,优良率达96%,未见假关节形成、融合器移位、无感染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对于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后路椎间融合(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增加稳定性,对椎间高度起到恢复和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RF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对2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RF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结果 随访6至36个月,平均22个月.26例中,优18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2%.10例Ⅰ度滑脱均获得完全复位,复位率100%;16例Ⅱ度滑脱中,有10例完全复位,4例接近正常,2例留有Ⅰ度滑脱,复位率90%.脊柱融合率为77%.结论 RF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脊柱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疾病中应用椎间后路融合器植入融合椎体的临床结果,并对该手术的优点、并发症防治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分析26例应用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椎体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经24~36月随访,疗效优良率为89.5%,椎间融合率为89.5%,融合器术后脱落1例。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以椎间融合器后路植入,椎体融合率高,可防止术后腰椎不稳,从而保证临床效果。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对其并发症要有足够认识,并提出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自1998年10月—2004年5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对其中17例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全椎板扩大减压彻底切除椎间盘后应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对病变节段融合和固定,防止了医源性腰椎不稳定的发生。结果随访1~6年,优1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对于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经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或单纯开窗摘除椎间盘,不能彻底减压,不能彻底解决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手术疗效,传统全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近期疗效尚可,但医源性腰椎不稳定,常使患者病情复发,明显降低远期疗效,有相当一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对于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采用全椎板减压,彻底切除椎间盘后,应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对病变节段进行融合和固定,可以防止医源性腰椎不稳定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这一类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 对21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均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椎间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6例、良5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后路GSS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术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复合椎弓根钉在治疗腰椎失稳症中的疗效。方法2004~2008年对于存在腰椎间不稳或术后具有不稳趋势的患者共15例采取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下腰痛评分标准好转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椎间融合率、术后移位等。结果一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外,半年后恢复。临床下腰痛评分标准好转优良率86.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5.2±0.6)mm恢复至术后(9.7±1.0)mm,融合率100%。未见明显移位的情况发生。结论椎间融合器复合椎弓根是治疗和预防腰椎间失稳可选择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3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椎体间放入PEEK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并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41例椎间指骨融合,融合率95.3%。结论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能发挥撑开复位和融合的双重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积极康复训练对微创腰椎融合术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行腰椎融合术的1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69例,对照组72例.术后两组均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双下肢直腿抬高练习训练,观察组在直腿抬高练习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积极的腹肌及腰背肌康复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腰背痛,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术后腰椎X线片、动力位X线片检查按照Suk标准判定.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病例,无一例发生融合器移位、脱落,未出现护理并发症.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3.2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优良率为95.7%、对照组优良率为70.8%,观察组VAS评分由术前的(4.45±1.66)分下降为(0.79±0.53)分、对照组VAS评分由术前的(4.68±1.13)分下降为(2.12±0.88)分,两组间优良率及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均获椎间融合.结论 应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微创腰椎融合术后,可以采用早期、积极的腰背肌康复训练.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有效的促进微创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腰背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与传统的后路的腰椎椎间融合术式相比较,对椎间隙的减压和腰椎椎间融合手术融合不用进入椎管,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小。而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可以在专门设计的微创通道下一起完成,是目前腰椎后路微创融合手术常用的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30例患者,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适应证以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科收治的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一侧肌间隙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8~70岁,平均48.9岁。采用JOA评分标准判定术后疗效,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观察术后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和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270min,平均160min。失血量250~700mL,平均350mL。12例患者手术操作均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及硬膜损伤。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腰腿痛明显缓解,均能从事日常生活及工作。术前、术后3个月均JOA评分依次为15.2(12~19)、26.3(24~29)。术后1年时,按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采用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收治21例1~3度腰椎滑脱患者,经椎管减压、滑脱矫正固定器(SRF)复位固定、椎间融合器(BAK)脊柱前中柱植入改进术式治疗,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8~61岁,平均46岁;均为真性滑脱,Ⅰ度4例,Ⅱ度16例,Ⅲ度1例;滑脱椎平面:腰4为8例,腰5为13例;合并椎管狭窄12例,椎间盘突出3例。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304医院研制的钛合金滑脱矫正固定器进行复位固定,其中10例应用1枚椎间融合器,11例应用2枚椎间融合器,于后路一次手术完成减压、复位及固定,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脊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孔镜辅助下经后外侧安全三角区入路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无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及滑脱的手术方法,比较本方法与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31例无椎管狭窄的腰椎不稳及滑脱患者,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孔镜辅助下经后外侧安全三角区入路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15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PLIF手术(16例,开放组),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相比,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均<0.01)。结论经皮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孔镜辅助下经后外侧安全三角区入路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不稳及滑脱,手术操作方便、安全、微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单纯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125例腰椎滑脱患者分别采用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植骨组,n=59)与椎间融合器(融合组,n=66)融合通过3D-CT比较两种植骨融合率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通过3D—CT比较两种植骨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价远期疗效肯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单纯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相近,植骨方法的不同对椎间骨性融合成功与否关系极为密切。采用自体椎板、棘突植骨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融合率,节省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 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回植单枚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7月-2010年9月,我院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术中采用切下椎板棘突关节突回植、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椎弓根内固定39例。结果随访10-38个月、平均16个月,6个月有明显骨性愈合,12个月后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改变,未见复位丢失。按侯树勋等疗放评价标准:优29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2.3%。结论采用自体椎板、棘突及关节突作为骨源联合单枚cage植入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结果,并减少了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钉棒系统固定在下腰椎间盘切除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3例下腰椎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及钉棒系统再手术的病例,应用VAS、JOA及Charle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3例手术没有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经过1年3个月到4年的随访,术后比术前取得明显的症状改善率。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及钉棒系统固定稳定性好,融合率高,避免再复发,恢复腰椎生理曲度,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牛建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68-3570
目的探讨采用椎间融合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滑脱症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椎间融合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治疗,对照组使用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两组病例的术中情况、症状改观情况、融合率、影像学指示椎间隙变化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91.6±4.7)min,(670.8±14.5)ml,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9,均P〈0.01)。观察组共9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共15例发生并发症,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P〈0.01)。两组椎间隙高度调查显示观察组对其改观明显(t=38.49,P〈0.01)。两组融合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9,P〉0.05)。结论采用椎问融合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问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在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控制、椎间高度改善相比,观察组有其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侧前路清除脊柱结核病灶的同时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及椎体侧方固定在治疗胸腰椎结核时的疗效.方法 随访我院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25例胸腰椎结核的病例,病变阶段椎体术前后凸畸形角度为18.5°~51.6°平均(27.7±6.2)°,均采用侧前路清除脊柱结核病灶的同时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及椎体侧方固定,观...  相似文献   

20.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是临床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腰椎后路手术是其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为了重建椎体的生物力学以及稳定椎体。目前融合椎间稳定椎体主要有融合器植骨及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2种融合方法。既往研究表明2种植骨方式在融合率上未见明显差异[1],而椎间融合器在恢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方面则有明显的优势[2]。本研究结合既往研究以及既往病例分析腰椎术后椎间融合器后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