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國醫學自唐宋以來,傷寒、溫病門戶不分,成以麻桂諸法治之。其後雖有劉河問、張子和等入,認溫熱治法不同於傷寒,但空谷足音,寥寥可數,習俗相沿,積重難返。明代醫家已知不能用麻桂諸法,而有柴葛解肌等法補充之;清代醫家,始將傷寒與溫病划分,即用辛涼輕劑、甘寒滋膩以治溫病;太過不及,其失惟均。茲將历來各家對溫病之解釋,擇其大要,述之於後:內经熱論篇:「熱病皆傷寒之類」,諭病情,雖有傷寒熱病之分,而受病之源及發病之理,同屬時令  相似文献   

2.
当我看了梁少甫老先生“关于伤寒温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一文后,获得帮助很大。梁老先生以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证明,伤寒与温病在临床上应该仔细辨别,慎重处理;同时也推荐了温病条辨治疗热病的价值。但梁老先生认为不能执伤寒法以治温病,伤寒温病有泾渭之别的看法,我认为却有些出入,今特提出个人见解,与读者和同道们商榷之。梁先生文中说:“……吴鞠通氏著温病条辨及其治法,而温病条目始有别于伤寒者,乃如泾渭之分,人天之别。……”究否如是,我觉得首先应对中医病名含义的看法取得一致。中医的病名与现代医学的病名,在含义上是有些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籍,浩如烟海,中古以下,汤液始具,各家著述,代有殊长,而伤寒一科,几几乎总赅内科之全,故习中医者,靡不从伤寒入手,内经热病篇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第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其传变及治法,细考难内二经自知,兹不赘述。自汉张仲景伤寒论出,  相似文献   

4.
伤寒与温病     
郑珂  陈孝银 《河南中医》2016,(9):1497-1499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6.
伤寒与温病     
读本刊四期“对于伤寒温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后,觉得梁老先生以耄耋之年,对伤寒和温病提供了几十年来的心得和个人意见,这种好学不俗,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惟我对推崇吴氏的著作,“在不能执伤寒法以治温病”的见解,有些不同意见,略述如下。素问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是说明一切  相似文献   

7.
在討論这个問題前,首先須明确伤寒的定义。难经说:“伤塞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溫,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是指广义的伤寒,也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与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意义相同;后者是指狭义的伤寒,乃感受寒邪而即发的疾病。广义的伤寒自包括溫病在內,故爭执的焦点乃在于狹义的伤寒与溫病之間是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伤寒”与“温病”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这是学习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必然要遇到的问题,也是自从温病学派于医林之中独树一帜以来、一直在争论着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以便在学术讨论中互相切磋。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千古不刊的伤寒论。到十二世纪,医学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长的四大学派。十一到十九世纪,又发展了温病学,至此伤寒与温病相结合,有系统性、永久性,成为完整的医学。  相似文献   

10.
自温病学从医林之中独树一帜以来,一直存在着“伤寒”与“温病”的争论。中医治病主要依靠人体患病后正邪相争所反应的症状特点即证候来治病的,笔者认为伤寒与温病的本质区别点应由症状反应来判定,而非由所伤病邪而判定。《伤寒论》六经辨证涵盖了温病,六经理明,万病理通,而《伤寒论》全书内容又详述了温病的证治,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证治疗温病亦是早已存在的事实,温病学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跳出伤寒圈子”。1伤寒与温病的区分取决于症状反应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在没有搞清楚温病和伤寒区别的情况下,便主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即《伤寒论》主要是讲风寒外感病的),“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即温病学主要是讲风热外感病的)。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证候来判断,而不依据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应出寒证,也可反应出热证;感受了热邪也可反应出寒证或热证。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的古代,当时既没有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据,又没有精密实验器材的利用,故势必不可能像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疾...  相似文献   

11.
读上海中医药杂志本年四月号,梁少甫先生“对于伤寒温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一文,先生以八旬高年,为了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尚能抖擞精神,提供不少宝贵材料,所谓“姜桂之性,愈老愈辛”,诚属难能可贵!又介绍了可读的伤寒善本,提示了养生的各种理论,使后进有所遵循,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可是原文中也有矫枉过正,脱离实际,含糊矛盾的地方,谨就管见所及,提出几点不同的意见于后,并希医界同道予以指正。作者认为伤寒与温病,迥然为两种不同之病,治伤寒法确不能用来治温病,应以叶桂的“温热论”,尤其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2.
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 伤寒与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一讲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为了证明这一论点,有必要看看前人对伤寒的定义及其如何从《内经》热论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的学术争论在一千多年间,经历了温病隶属于伤寒、温病独立于伤寒、伤寒温病趋于融合等诸多局面。二者的关系虽然直到现代仍百家争鸣尚无定论,但从资料上看已经出现了二者融合的倾向,毕竟作为统属于外感热病学之下的两种学说,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妥善解决差异后的融合,必将对完善中医外感病学、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及造福广大患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温病,各树一帜,自成体系,二者争论由来已久,影响较深,对其争论的实质众说纷云,难以定论。此种学术状况既不利于临床实践,也妨碍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与提高。探讨其争论的意义,揭示其争论的实质,是研究中医理论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回溯上古,伤寒本为热病,热病便归温病,温病即是伤寒。一一细研内、难、伤寒诸经自晓其义。然而,数百年来,寒温之争聚讼纷纭,相互抨击,各鸣门户,神乎其神,玄而又玄。或曰:寒温冰炭各自有别;或曰:古今时异辨治当殊;……直致判若泾渭,悬隔霄壤。此委实无稽之谈,大可不必也。读者只需将伤寒,温病辈病证稍聚类,略探原委辄昭然矣。近时,许多医家纷纷提出"伤寒温病应为一体"之论,剖今追昔,博引旁证,力纠中医理论界之宿弊,对我启迪颇大。揭示于我们,中医理论未固封于汉代,亦未受明清徘徊之扰,而是要承起  相似文献   

16.
伤寒与温病之争的今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日有关方面的协议,张伯讷副教授赴日本讲学一年。应日本神奈川汉方临床研究会的邀请,作了下述内容的学术报告,受到日本友人的欢迎。本文是作者从日本寄来的。  相似文献   

17.
郁保生 《中医药学刊》2005,23(7):1306-1307
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人立倡“寒温统一论”,但至今并未形成学术界的共识。本文就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18.
伤寒和温病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范畴,然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寒温之争。文章认为伤寒与温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伤寒温病治理可通。  相似文献   

19.
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人立倡"寒温统一论",但至今并未形成学术界的共识.本文就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20.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