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作者用成人尸体50侧(男32例,女18侧),测量分析了了腰大肌支的来源、支数、分布型式,起点横径及穿经腰大肌神经在肌实质内长度和横径。同时分析了肌支起点、穿经肌实质神经与相应腰椎椎根、横突的关系,进而对诊治由腰大肌急性损伤引起的急性腰腿痛实行封闭麻醉选择确切的部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脊柱骨折系骨科常见创伤,发病率逐年递增。通过研究目前的治疗手段可以看出,手术方式有了很大进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难点和问题。本文就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进展做一简单的综述。脊柱骨折是最常发生于青壮年的严重骨科创伤。平常时期,其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3.7%~5.53%;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战争、地震时,其发病率更高,可达11.3%~15.1%。目前我国还没有对这些严重脊柱损伤造成的支出做~精确统计,但是每年因脊柱骨折产生的医疗费用和丧失劳动力的损失数额惊人。临床上,大部分骨折发生在脊柱活动范围大与小的变动处,我们把此部位称为胸腰段(T11~L12)。胸腰段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4.
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正确选择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获最佳脊髓神经恢复和脊柱稳定,减少并发症。方法 本组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29例,术前X摄片、CT检查;术后1、2、3、6个月、1年摄片及部分CT检查,观察固定和减压效果。结果 29例经平均11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胸腰椎爆裂前路减压彻底,固定可靠,恢复椎体高度,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远隔部位疼痛与胸腰段压缩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压缩骨折病人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胸腰椎脊柱压缩骨折是否伴发远隔部位疼痛,将病人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52例。取手术切口邻近多裂肌组织作为标本,冰冻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神经递质与隔部位疼痛的相关性;通过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例计算伤椎压缩度;比较2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以及JOA评分。结果:2组病人手术前后伤椎压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伤椎压缩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2组病人VAS和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D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观察组SP、CGRP、IL-6抗体均呈阳性,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血管邻近组织中可见棕黄色颗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SP、CGRP、IL-6抗体均呈阴性。结论:SP、CGRP、IL-6神经递质介导的炎性反应对脊神经后支造成一定刺激,可能是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病人远隔部位疼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脊柱骨折是指脊柱骨的连续性中断,常表现为椎体的压缩.为较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5%-6%.它可见于各年龄段,青壮年多见.脊柱骨折常见于创伤,尤其是暴力因素;椎体肿瘤,感染,骨质疏松等也可导致骨折[1,2].脊柱骨折按作用力方向分为以下3种:①屈曲性损伤,②垂直压缩性损伤,③过伸性损伤.骨折以胸腰段最为常见.通过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5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胸腰段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 ,易导致病人不同程度残疾。严密的观察 ,正确有效的护理 ,有助于防治各种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 ,降低病后致残率。现将我院1 995~ 2 0 0 0年收治的 86例此类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 86例中 ,男 6 6例 ,女 2 0例 ,年龄 1 8~ 6 0岁 ,平均年龄 33.7岁 ;伤后就诊时间最短 30分钟 ,最长 6天。致伤原因 :车祸伤 40例 ,坠落伤 30例 ,重物坠落击伤 1 6例。合并伤 :颅脑损伤 3例 ,肱骨骨折 4例 ,尺桡骨骨折 7例 ,股骨骨折 6例 ,胫腓骨骨折 4例 ,骨盆骨折 8例。其中保守治疗 …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治疗前后及修复矫正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末次随访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优于观察组(P<0.05);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治疗后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1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结论 经伤椎固定在维持脊柱高度和曲度方面优势更明显,更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能有效控制修复后腰背痛。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骨折减压与重建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正确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获最佳脊髓神经根恢复并减少晚期并发症。方法 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56例,其中新鲜骨折53例,陈旧骨折3例,按骨折类型结合脊髓神经根致压物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其中前路手术30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路手术2例。手术行减压,足够骨量植骨,现代脊柱前后路器械内固定,达到减压彻底,恢复节段解剖结构和植骨融合目的。结果 56例均得到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无1例术后瘫痪加重,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获I级以上恢复者达91%。结论 采用不同入路术式彻底解除椎管压迫并恢复节段解剖结构才能创造脊髓神经根恢复的最佳条件。当代的脊柱前后路内固定系统为重建脊柱序列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胸段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对腰椎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在患者施行脊柱侧凸矫形术之前对胸段及腰段脊柱进行CT平扫,提取脊椎各节段椎体(胸2-腰5)的结构信息,删除肋骨等非脊柱结构并编辑分离脊柱节段,分别对脊柱侧凸矫形的主要步骤进行模拟并计算其腰段脊柱应力的分布。结果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脊柱腰段各椎体之间小关节周围的应力相对均大于模型中其他节段,最大值应力为68.62MPa,位于腰2与腰3之间凹侧椎小关节处。结论通过应力分布分析,腰椎应力较大,在矫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胸段脊柱侧凸矫形对腰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脊柱损伤的首要治疗原则是早期完全复位。对于因脊柱屈曲性压缩骨折,应早期一次性过伸复位,然后保持过伸位,这对伴有脊髓损伤者,较之慢性过伸复位更能早日使脊髓减压。1987~1997年,我科运用Davis法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98例,疗效满意。本文就此98例的临床资料作介绍如下,并对这种术式特点及适应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评价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方法 :应用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4 6例 ,分别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 ,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并随访骨折愈合 ,矫正角度丢失及局部症状。结果 :全部 4 6例获得随访 ,时间 6~ 2 4个月 ,平均 18个月 ,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32例 ,>90 % 8例 ,>80 % 5例 ,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 2 4 .7°矫正到术后约 3.4° ,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 ,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适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其中前路手术治疗97例,后路手术治疗92例,评判术后脊柱矫形、脊柱融合等情况,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前路组显示椎体高度达解剖复位,无椎体高度塌陷;后路组显示有6例椎体骨折复位不理想,残留后凸畸形,椎体高度有塌陷。前路脊柱植骨融合率与后路脊柱植骨融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成功关键是正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胸腰段脊柱专指胸10、11、12及腰1、2、3椎体,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区,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胸腰段脊柱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同时也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治疗视损伤程度及类型而不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在其治疗方面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本文就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骨折类型、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选择及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脊柱骨折以胸腰段受累最多,该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也不少。由于此类骨折不直接致命并可后遗不同程度的残疾,常带来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而受到政府和骨科界们重视。长期来各方面的研究都旨在尽最将残疾减至最小程度或使患者残而不废。国内外有关文献甚多,但看法不尽一致,为求得共同语言和相近的概念,特提出几个问题,结合国内外现状,与同道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