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以心率减慢为表现特征的疾病。本文主要就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疗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自律性受损或传导功能障碍造成的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各种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种逸搏等[1-2].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有很多,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影响;药物的影响,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强心药、钙离子拮抗剂、...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以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52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居新 《四川中医》2002,20(8):36-3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998年11月至2001年5月住院患者47例,按中医辨证分型为三组,给予中药汤剂及针剂治疗。结果:治疗前后各组基础心律比较有极其显著差异,心率上升明显,总有效率达91.49%。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疗效令人满意,而且安全,稳定,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5.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心率,改善临床证候及心电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缓慢性的心律失常却大有潜力。从1994年以来,笔者用自拟复方生脉散结合西药治疗66例此类患者,均获得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病员均来源门诊,男36例,女3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5年,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头昏乏力、胸闷、心悸、眼花、失眠、记忆力差、反应迟钝、肢体麻木,有不同程度活动后气促、夜间憋气、心前区不适,少数有反复晕厥,全部病例均以“实用内科学”的诊断标准,治疗前、后均作心电图对比。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  相似文献   

7.
马芳  李宁 《光明中医》2007,22(7):65-67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心悸、头晕、神疲乏力、甚则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之"心悸"、"迟脉证"等范畴.  相似文献   

8.
缓慢性心律失常(bra dyarrhythmia,BA)是指有效心搏每分钟低于60次的各种心律失常[1].它包括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逸搏或逸搏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种类.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多种器质性心脏疾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结代、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以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甚至昏厥等症状为主,而其脉证均见迟缓,属于迟脉、结脉等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除病因治疗外,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α、β受体激动剂及拮抗腺苷受体作用的药物氨茶碱等,但药物的副作用患者不能耐受[2].  相似文献   

9.
梁文艳 《陕西中医》2006,27(2):201-201
天津市名中医马连珍主任医师临床近40年,经验丰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每获良效。笔者随马老学习,收获颇丰。现将马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经验介绍如下。缓慢性心律失常属祖国医学的“胸痹、迟脉证”范畴。从本病临床见证剖析,心慌、气短为心主血脉、藏神功能失常,脉迟、神疲、  相似文献   

10.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治疗、辨病治疗作一综述,发现不少中药、中成药是有良好的作用,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益气助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120例受试者按照1:2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服用益气助脉方,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疗程均为4周。结果:试验组疾病疗效为76.92%,对照组为20.59%,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症状疗效为91.03%,对照组为17.65%,试验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助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良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加减结合西药治疗心律失常40例,并以32 例单纯西药治疗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有:中医疗法的专方治疗、辨证治疗、针灸治疗,西医疗法以及药药结合、针药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但目前心率失常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所取得的临床证据级别较低,缺乏严格的临床设计,建议今后按照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且对药物起效的作用途径及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中医药的复杂作用途径进行深入的机理探索,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提供更有力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水平建立动物模型用于中医药理论及中药复方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不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同时也可验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结局检验、存在的局限性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其哲学观为有机、辨证唯物主义,以取象思维为主,方法为思辨;西医学基于古希腊文化背景源于400多年前的欧洲,其哲学观为机械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量子中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成果,用量子理论等现代理论转化中医理论而成,其哲学观为有机、辩证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综合。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中国古哲学,西医学的支撑学科为经典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学科,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学科。中医学诊断以定性为主,西医学和量子中医学诊断以定量为主。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以天然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调整机体状态治未病;西医学以化学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直接控制逆施性对抗疗法,治已病。认识三者之间的差异,寻求三者的共同点和可以交融的契合点,对医学研究、临床诊治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银屑Ⅰ号对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组和银屑Ⅰ号小、中、大剂量组,建立小鼠阴道上皮模型和鼠尾鳞片表皮模型,除生理盐水组外,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各组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和促进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形成的能力。结果银屑Ⅰ号小、中、大剂量组均可以显著抑制雌激素期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P〈0.01);银屑Ⅰ号中、大剂量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形成数(P〈0.01)。结论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与抑制表皮细胞的过度增生和改善表皮角化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联合全程优质护理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全程优质护理。试验组患者予以全程优质护理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心理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干预后2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护理满意率较高,试验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较低(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联合家庭延伸康复护理心律失常患者心理状况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家庭延伸康复护理,试验组患者予以家庭延伸康复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比较2组患者疗效、心理状况及依从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SAS、SDS评分较低,试验组自测血压、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规范运动以及定期复查的遵医嘱依从性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延伸康复护理联合中医护理能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效果,提高遵医嘱依从性,改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20.
刘国忠  张军 《河南中医》2016,(11):1871-1873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比较,两者理论基础不同,中医诊断是一门经验医学的诊断,而西医诊断是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实验诊断,客观性、科学性、专指性强。西医诊断重视疾病对人体局部的器质性改变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像的异常,却忽视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治疗不注意改变人体整体的病理功能状态。中医诊断要借鉴西医的系统的病史询问,详细的体格检查,把现代检验技术、影像学检查等纳入到中医诊断中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中医诊断要与西医诊断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适当地统一中西医诊断的病名,增加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的理解,避免误解,有利于辨证论治和治疗。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和谐地促进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