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手段,对缺血性中风人群进行中医基线状态分析,获取横断面调查患病人群的中医证候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探索及推广中医临床客观化证据研究,并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结合横断面调查方式,对患病人群进行统一的中医证候学调查,进行数据录入,初探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发病节气)在不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了缺血性中风发病年龄在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各证候要素与性别的相关关系以及各证候要素发病节气的圆形分布规律。结论:结果显示的规律从"防病重于治病"的角度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可循的依据,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2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最多,证型以风痰瘀阻最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标准规  相似文献   

5.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标准规范、方案优化、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疗效机理以及新药研发等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480例缺血性脑中风先兆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缺血性脑中风先兆的预测,是预防发生中风的一种积极手段。我们从84年5月份开始,经过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对缺血性脑中风先兆预测的研究工作,把中西医检查完整的480例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超声定量脑血流量等指标结果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了一些规律,并为今后的中药防治工作,提供了客观的理论根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标准规范、方案优化、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疗效机理以及新药研发等相关研究成果。2.征文要求:凡未公开发表的论  相似文献   

8.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标准规范、方案优化、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疗效机理以及新药研发等相关研究成果。2.征文要求:凡未公开发表的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形态分为血管狭窄组和血管迂曲组,采集2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并对2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1)血管狭窄组患者中痰湿证19例(61.3%),其次为血瘀证13例(41.9%);血管迂曲组中气虚证17例(56.7%),其次为阴虚证13例(43.3%)。(2)血管狭窄组痰湿证候积分高于血管迂曲组(P0.05),气虚证候积分和阴虚积分明显低于血管迂曲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管形态有助于辨别中医证候,为中医学辨证提供了影像学客观指标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的证候要素及发病规律。方法收集急性中风患者142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证候规律。结果明确了中风先兆证临床表征的频次及症状间关联规律。核心症状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一过性症状、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并推演出症状核心组合14个。结论风证是中风先兆证特异性证候要素,火、毒是其前序阶段及病理基础,负性情绪是促进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下出现弥漫性"火""毒"证候表现,是中风病的重要预警指征。  相似文献   

11.
秦骥 《河南中医》2007,27(12):37-38
目的:对青壮年组、老年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2月郑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缺血性中风住院病人292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老年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以2~4证组合为主,2~3证组合与年龄段具有相关性,4证组合与年龄段不具有相关性。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广义规则归纳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OCSP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OCSP分型,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运用广义规则归纳对发病第3天至第14天共12个时间点共计10152例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义规则归纳得出语句包含证候要素和OCSP分型的关联规则共9条,并有2条规则体现出证候、OCSP分型与发病天数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OCSP分型、发病天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体现了病证结合的理念,为临床医师通过患者的中医证候把握疾病发展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3987例缺血性中风病人,按年龄分为4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频率最高的证型是痰湿证,其次是血瘀证,风证最低。两证组合形式出现最多,其中以痰湿证和血瘀证组合最多。以66~7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65岁以上组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组。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探索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中医辨证方法新体系。方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进行提取。结果: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结论: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的提取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基于文献整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检索近2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中关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证素,运用SPSS 19.0软件对该病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规律。结果:影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素主要有16个,其中病位证素主要为脑,病性证素主要为血瘀、痰、气虚和火,累积构成比为80.40%,并通过聚类分析将病性证素聚为血瘀、气虚、痰和火[热]、其他4类。其组合共有22种,即提取的证型为22种,以气虚血瘀证、瘀血阻络证和痰热腑实证最为多见,累积构成比为45.4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能提高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范畴,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准确捕捉该病先兆期特征性症候,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联对其二级预防意义重大.目的:探索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中医证型特征性表达,为治疗提供前瞻性建议.方法:按循证医学要求,多中心、较大样本对照前提下,采用前瞻性队列法,通过观察样品特异危险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比分、病因学分数,分析患者中风先兆症候的相对变化特征.结果:男性便秘、筋惕肉目闰,女性烦躁易怒、便秘中风危险度列前;50~60岁龄者发生中风的危险度最大;肝胆火盛型具有发生中风的特异危险度.结论:不同性别的中风先兆证患者在特定年龄段具有发生中风的特异症候及证型表现.探究之,有较强的中风二级预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标准规范、方案优化、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疗效机理以及新药研发等相关研究成果。2.征文要求:凡未公开发表的论著、述评、病例报告、讲座综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经验总结等均可投稿。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药辨证用中药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3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与单纯使用西药阿司匹林治疗30例(中医辨证也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可有效改善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