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及其辅佐作用。方法:对我院13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指标及中医证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各肝功能指标不同的升高区域与中医证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分析发现不同组间的GGT(谷酰转肽酶)、AST(谷草转氨酶)及ALT(谷丙转氨酶),各中医证型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医证型的变化及分布规律会随着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者之间有紧密相关性,其对中医证型的辨证分析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近十年来文献研究成果,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的内在关系。结果:与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的检测指标涉及生化、免疫、内分泌、微循环、血液流变、病理等多个方面,40余项相关指标。结论:现代医学检测指标能客观地反映脏器的功能和病理过程,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某些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肝炎,其发病机理复杂,迁延难愈,国内外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运用现代医疗科技手段,探讨了慢性肝炎多项理化指标的特异性,以寻找出中医各个证型辨证的现代指标,本文总结分析了近10年来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机理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诊断 慢性肝炎的病机较复杂,通常认为与湿热疫毒不解,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失调有关,中医的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阴虚型。肝胆湿热是疾病的早期阶段,贯穿于肝病的整…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大多数病毒性肝炎患者集中在全国各级各类传染病医院或综合医院肝炎门诊接受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面对病毒性肝炎尚未有准确的中西医病名相对应,面对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科研工作需要开展,中医是如何进行病毒性肝炎辨证分型的,在此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各证型与血清学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70例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其中普通型(脾肺湿热证)61例,重型(湿热动风证)9例。于入院时检测hs-CRP、CK-MB、GLU水平,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普通型(脾肺湿热证)、重型(湿热动风证)的hs-CRP、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湿热动风证)GLU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普通型(脾肺湿热证)GLU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CK-MB、GLU水平与手足口病普通型(脾肺湿热证)、重型(湿热动风证)等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是手足口病感染早期辨证分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风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收集乙肝和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体质测量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体质进行χ2检验并予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共收集了乙肝相关性肝癌组41例,慢性乙肝组17例,两组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1),但尚不能说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体质存在性别上的差异(P=0.947)。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16例(27.59%),阳虚质10例(17.24%),阴虚质2例(3.44%),气虚质10例(17.24%),血瘀质1例(1.71%),湿热质2例(3.44%),气郁质0例(0.00%);慢性乙肝组平和质4例(6.90%),阳虚质2例(3.44%),阴虚质1例(1.72%),气虚质7例(12.07%),血瘀质0例(0.00%),湿热质0例(0.00%),气郁质3例(5.17%),目前尚不能说明两组人群的体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76),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的比例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且两组患者气郁质与平和质(P=0.020)、阳虚质(P=0.040)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风险存在性别差异,且男性慢性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癌。目前尚不能说明慢性乙肝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存在体质差异,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气郁质与平和质、阳虚质体质类型的乙肝患者相比可能更不易发展为肝癌。平和质和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585例EH患者,按照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不同证型与年龄、病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血清尿酸(SUA)等的关系。结果阴虚阳亢证189例(32.3%)、痰湿壅盛证177例(30.3%)为主要证型;年龄与病程变化趋势相同;痰湿壅盛型TG升高和HDL-C降低明显,阴阳两虚型LDL-C升高明显;不同中医证型间SUA水平: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组血清CRP平均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EH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血脂、C反应蛋白、血尿酸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中医辨证标准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半年以上,并有肝炎临床表现者。组织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我国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占全球感染总人数的1/3。笔者将以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中医辩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辩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32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并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血浆粘度(PV)超过正常范围幅度,但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其它4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还原粘度(PV);痰浊阻遏证组最低,脾肾阳虚证组最高,分别与其他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刚性指数(IR);痰浊阻遏证组低于其他4组,气滞络瘀证组高于其他4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高脂血症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之间存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血液流变学可以考虑作为中医辩证分型客观化的现代检测指标群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刘海涛 《光明中医》2013,(11):2241-2242
目的 研究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80例,回顾分析其中医辨证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痰浊阻滞型及脾虚湿盛型多以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增高为主;而气滞血瘀型则表现多样化,以低密度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增多为主;晚期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则以三酰甘油增高为主.结论 高脂蛋白血症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中医证型、血常规检验结果等,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时医护人员及患者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289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可知,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RBC、HGB水平最高,而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WBC、PLT水平最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4项指标可达正常水平。结论临床中医医生可利用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性帮助判断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为今后对证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开放平行对照法对177例CHB患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外周血HBVDNA基因型,观察其与辨证分型、肝炎诊断分度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1)HBVDNA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31例(17.51%),C型131例(74.01%),B/C型11例(6.21%),D型1例(0.56%),未测出3例(1.69%);C基因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1)。(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98例(55.37%),肝肾阴虚型6例(3.39%),脾肾阳虚型2例(1.13%),湿热中阻型12例(6.78%),瘀血阻络型59例(33.33%)。诊断为重度的32例CHB患者中,瘀血阻络型16例(50.00%),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阴性率为62.71%(37/59)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0),提示有血瘀表现的患者肝脏炎症损害较重,炎症反应同时清除了部分病毒。(3)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42.37%(25/59),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的CHB患者肝脏损伤较重;HBV基因型与CHB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与肝功能、病毒定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2004年5月-2005年11月广东省中医院肝病门诊及住院的152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辨证分型、辅助检查(如ALT、AST、HBV-DNA、肝纤四项)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l-Ⅳ值在肝功能不同损害程度的组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CⅢ、LN、HA3项指标在肝功能损害程度不同的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与肝纤四项的相关性分析提示ALT、AST与Cl-Ⅳ水平存在低度相关,而与PCⅢ、LN、HA水平无相关关系。Cl-Ⅳ、LN、HA值在HBV-DNA不同复制程度的组间两两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CⅢ值中的HBV-DNA中度复制组(10^6-10^7copies/mL)与HBV-DNA正常组(〈1.03copies/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HBV-DNA定量与肝纤四项的相关性分析,提示并不能认为血清中的HBV-DNA定量与肝纤四项有相关性(P〉0.05)。结论:肝功能与HBV-DNA定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的炎症活动,但并不能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因此,并不能因为肝功能正常或HBV-DNA复制不活跃就否认肝纤维化的存在,同时也不能因为肝功能异常或HBV-DNA复制活跃就认为肝纤维化一定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方法 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通过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这一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的证型判定,并分析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证型分布:无证型190例(21.8%);单纯证型380例(43.6%),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证型分类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单纯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8.
赵红兵 《河南中医》2010,30(9):870-871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脾虚湿滞、湿热蕴结、脾虚血瘀、气阴两虚等,但以上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大多互相兼夹,湿热、气滞、血瘀三方面因素始终存在于本病的全过程,早期以湿毒、气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健脾化湿、行气活血法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茵陈蒿汤加味方配合西医方法治疗辨证为肝胆湿热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辨证为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抗病毒(给予阿德福韦酯)及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加味方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及降低TBIL、ALT、AST、血清HBV-DNA滴度下降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水平的升高,CD4/CD8水平恢复正常值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为肝胆湿热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疗效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