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雷丸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OmphaliaLapidesceasSchroet)干燥菌体。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小儿疳积、虫疾腹痛等证。在临床上雷丸的用法有入丸剂、散剂、煎剂或冲服等。根据雷丸的理化性质,笔者认为不妥。雷...  相似文献   

2.
雷丸粉用开水调服欠妥崔双荣,吕建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750021)雷丸为驱虫要药,其所含有效成分雷丸素,能分解虫体蛋白质,而达到驱虫目的。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此酶受热60℃左右,就被破坏而失效。因此,雷丸从采挖后的干燥到炮制均忌高温烘烤或蒸煮。临床应用时亦避免直接入煎、而入丸散。可中国药典1990年版载:雷丸粉用开水调服。此用法是错误的。开水温度一般在90℃左右,雷丸粉遇此高热,还能保存药效吗?因此,雷丸粉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雷丸在连梅安蛔汤中的不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梅安蛔汤出自《通俗伤寒论》,为常用的驱虫剂,由胡黄连3g、川椒1.g、雷丸10g、乌梅肉5g、生川柏2.5g、尖槟榔10g六味药物组成,临床上水煎服用。笔者认为雷丸在该汤剂中起不到应有的驱虫作用,现将理由阐述如下与同道商榷。 雷丸驱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蛋白酶(雷丸素),约含3%,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因雷丸素不耐高  相似文献   

4.
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Schroet.的干燥菌核,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驱虫药物之一。其驱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蛋白酶(雷丸素),由于该酶不耐高温,受热60℃左右即失去活性,完全失去驱虫作用,故不宜入煎剂。另一方面该酶在碱性溶媒中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大,在酸性浴液中也易失活,而胃酸又是酸性较强的溶液,故入丸、散剂冲服或调服也不能使其充分发挥驱虫作用。根据雷丸驱虫成分的这些特性,我们对雷丸的服用方法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5.
雷丸粉不宜用开水调服雷丸粉所含有效成分为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受热6O℃左右就被破坏失效。雷丸从采挖后的干燥到炮制均忌高温烘烤或蒸煮,临床应用亦避免直接入煎,而以丸散使用。所以雷丸粉正确用法,应以冷开水调服或装入胶囊吞服。[庆摘自《时珍国药研究》1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雷丸菌发酵产物中是否含有和天然雷丸中相同分子量的而且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活性的雷丸蛋白酶。方法:对雷丸菌发酵所产生的蛋白酶进行提取、检测和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实验,并和天然雷丸蛋白酶进行比较。结果:从雷丸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来的雷丸蛋白酶经测定,分子量为16800,等电点为4.4,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具有水解蛋白的活力及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活性。结论:采用雷丸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丸蛋白酶与天然雷丸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雷丸粉不宜用开水调服崔双荣,吕建国雷丸为驱虫要药,《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杀三虫。临床多用于涤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其所含有效成分雷丸素(elementofmylittalapidescens),能分解虫体蛋白质,而达到破坏涤虫节片的目的,可是雷丸素不...  相似文献   

8.
有必要改变雷丸的药用剂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丸,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Omphalialapidesc-ensSchoret的菌核。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等。成分为蛋白酶(雷丸素)不耐热,遇热后药效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60℃加热0.5h大部份消失,1h后全部消失。因为加热使蛋白分解,酶失去活性而无治疗效果。同时,《药典》和其他医药教材及专著、临床药用均忽视了一点:雷丸素(雷丸蛋白酶)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作用最强(pH8),在肠道弱碱性溶液中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则失效至无效。因此,拟对雷丸入药剂型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栽种环境和基质对雷丸菌核生物转化率和活性成分的影响,为雷丸的高效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玉米秆、竹秆、竹根和竹叶作为栽培基质,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栽培获取雷丸样品,称重并计算生物转化率;分别采用福林-酚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雷丸素含量和雷丸多糖的含量,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各项测试指标均为室内优于室外。同一栽培环境下,以竹叶为栽培基质的生物转化率和雷丸素含量最高,玉米秆其次;以玉米秆为栽培基质的雷丸多糖含量最高,竹叶其次。栽培环境和栽种基质对雷丸菌核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影响显著;环境对活性成分的影响显著。结论雷丸较适宜的栽培条件为以竹叶或玉米秸秆作为栽培基质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10.
雷丸用法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雷丸是临床常用的驱虫药之一,它对绦虫、钩虫和蛔虫均有较强的驱杀作用。但是,如果临床用法不当,其驱虫作用就会减弱或完全消失。为此,笔者略抒管见。雷丸在临床的实际用法大体有三:第一,配伍其他药物,共同入煎剂服用;第二,配伍其他药物,把雷丸捣碎单包,用其他药物的煎液  相似文献   

11.
雷丸驱虫不宜入煎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丸为白多孔菌科真菌雷丸OmphalialapidescensSchroet.的干燥菌核。其功效是杀虫消积,主要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雷丸作为驱虫药一般不入煎剂,宜入丸、散。用以驱杀绦虫则用冷开水调,饭后服粉剂效果佳。而有些基层医师根据传统的用法,在处方中加雷丸入汤剂煎服用于杀虫。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用法,应予纠正。根据雷丸的有效成分分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为雷丸素,含量约3%,为驱绦虫的有效成分。其驱绦虫的作用不是麻痹虫体而是由于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而致虫节破坏所致。然而这种蛋白酶加热至60℃左右时即可…  相似文献   

12.
雷丸胶囊是以盐炙雷丸为主要成分,能化痰软坚,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我们于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应用雷丸胶囊联合化疗治疗35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银瓶  胡开治  李娜  韩量  韦中强  肖波 《中草药》2015,46(3):424-427
目的明确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因素,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温度、碳源、氮源、p H、培养基质等培养条件下测定雷丸菌丝日生长量。结果 25℃、p H 6.0~7.0条件下菌丝生长快;1%~3%的碳源,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蛋白胨、酵母粉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玉米粉无抑制;竹叶为雷丸栽培种较适宜的栽培主料,玉米粉的促生长作用明显。结论温度、氮源和基质对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雷丸又名雷矢、雷实,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春、秋、冬季皆可采收,但以秋季采收的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到后洗净、晒干即可入药。雷丸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胃、大肠经,具有消积、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虫积腹痛、疳积、风痫等症。市场上有用马钱科植物吕宋果的种子冒充雷丸,使用时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5.
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近年在药品质量调查中发现不少中药房(店),配方时将雷丸饮片与它药合包,交患者煎服,加工炮制时用高温烘  相似文献   

16.
雷丸为多孔菌科卷边菇属植物雷丸Mylittalapidescers Hor·[Omphalia lapia lia Schroet]的菌核。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分解酶,称雷丸素。是驱绦虫、钩虫、蛔虫的有效成分。其驱虫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在硷性溶媒中(pH_8),其分解蛋白质的效力最大;在酸性溶媒中即无效。雷丸对热不稳定,如加热至60℃,有效成分全部破坏,故只宜研粉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雷丸菌发酵产物中是否含有和天然雷丸中相同分子量的而且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活性的雷丸蛋白酶。方法:对雷九菌发酵所产生的蛋白酶进行提取、检测和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实验,并和天然雷九蛋白酶进行比较。结果:从雷九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来的雷九蛋白酶经测定,分子量为16 800,等电点为4.4,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具有水解蛋白的活力及休外杀灭猪囊尾蚴的活性。结论:采用雷九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九蛋白酶与天 然雷九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正> 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近年在药品质量调查中发现不少中药房(店),配方时将雷丸饮片与它药合包,交患者煎服,加工炮制时用高温烘  相似文献   

19.
雷丸行情大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材雷丸是个小品种(业内戏称“小雷丸”)。进入2l世纪后,我国医药行业异军突起,大力开发新型驱虫药品,对雷丸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由初期的20t(估算,下同),增加至2009年的100t,增幅高达5倍。由于野生雷丸资源濒临枯竭,供给缺口连年加大,造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市场经济“赢贱缺贵”,拉升小雷丸价格大涨,由2000年的8元(千克价,下同),飙升至2009年的85元,升幅逾10倍。预测雷丸的后市行情仍有上行空间。小雷丸进人大市场,表现不凡,已成药市关注的热点品种之一。现将小雷丸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雷丸是个小品种(业内戏称“小雷丸”)。进入2l世纪后,我国医药行业异军突起,大力开发新型驱虫药品,对雷丸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由初期的20t(估算,下同),增加至2009年的100t,增幅高达5倍。由于野生雷丸资源濒临枯竭,供给缺口连年加大,造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市场经济“赢贱缺贵”,拉升小雷丸价格大涨,由2000年的8元(千克价,下同),飙升至2009年的85元,升幅逾10倍。预测雷丸的后市行情仍有上行空间。小雷丸进人大市场,表现不凡,已成药市关注的热点品种之一。现将小雷丸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