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路玫  张宝旬  陈亦琳  赵丽娜 《中医杂志》2011,52(2):130-131,140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受试者在健康状态下十二井穴的温度情况。方法选择26例健康男女青年为测试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其十二井穴温度测定3次,算出3次测量数值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男性上肢井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1.12℃,下肢井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29.40℃;女性上肢井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0.99℃,下肢井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0.39℃。上肢多数井穴的温度男性略高于女性,下肢井穴温度女性多高于男性,且男性温度变化区间较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其十二井穴的温度均低于正常体温,且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探讨井穴温度的高低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的关系,旨在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6名年龄在23~31岁的健康青年为受试对象,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环境中,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其十二井穴进行测量。每穴连续测量3次,最后求得平均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的范围为(28.81±3.64)~(31.70±3.46)℃;六对阴阳表里经井穴温度对比,只有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井穴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阴经井穴和六阳经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阴经井穴温度高于六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与下肢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左侧经脉井穴温度和右侧经脉井穴温度对比,右侧阳经井穴温度高于左侧阳经井穴温度(P<0.01)。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人体十二井穴的体表温度低于腋下体温;阴经井穴温度高于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右侧经脉井穴温度高于左侧经脉井穴温度。这种各部位井穴正常体表温度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有一定关系,因而对于临床诊断经络、脏腑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慢性硬膜下血肿十二正经能量值变化的规律,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应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对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前后及25例健康受试者十二经原穴能量值进行检测,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前后异常正经的变化。结果:术前血肿组与对照组十二经原穴能量值比较,两者左右两侧数值的平均数都基本相等,呈对称平衡状态,左右各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前血肿组能量值较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脾经、肾经、肝经左右两侧的原穴能量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原穴与同侧原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肿组左右两侧原穴能量值比较,肾经、小肠经左右两侧的原穴能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焦经、膀胱经原穴与同侧原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医病因病机是:阳气亏虚,津液失布,痰饮内生,郁久生热,热伤脑络,血溢络外,痰瘀互结,内迫脑髓。测定十二正经24个原穴的能量值,可以了解脏腑阴阳气血和邪气性质,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指征。  相似文献   

4.
知热感度测定法对十二井穴正常值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笔者随机选择了209名年龄在20~24岁的健康青年为测试的对象,在较恒定的温度及湿度下,在上午及下午不同时间,分别测定了十二井穴的知热感度值。统计结果表明:除极少数井穴外,同一个井穴的上午值与下午值比较,男性和女性上肢井穴的测定值比较,同一时间测得的左右侧同名井穴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男性下肢井穴的测定值均数高于女性,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研究提示:在人群中存在着每个井穴的知热感度正常值,它将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者原穴的红外特异性,为中医治疗HIV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观察组为感染HIV的MSM受试者42例,健康对照组为排除HIV感染的健康志愿者25例。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受试者四肢远端的十二经原穴部位进行拍摄并提取温度数据,以穴位相对红外温度为指标,进行组间非参数检验。结果①未治疗组左侧京骨穴与双侧太溪穴相对红外温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健康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从原穴与十二经脉和五载六腑的特殊关系而言,依据足太阳经别循行"别入肛中"的经络理论和中医学"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的脏腑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研究现象。②治疗组双侧太白穴相对红外温度高于未治疗组(P0.05);其余各穴位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导致其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次试验观察到的的脾经原穴抗病毒治疗后温度明显回升的现象,与目前有关中医脾的功能与人体免疫机能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结论 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十二原穴中,膀胱经、肾经与脾经原穴(京骨、太溪、太白)的红外温度具有反映病症的效应,这种多个脏腑经络相关原穴的联合效应,符合HIV感染者发病规律。体现了十二原穴反映病症效应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与胞宫密切相关经脉的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在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表现,探寻特异性反应月经来潮的穴位。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进行,招募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60min。结果:正常女大学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的同名穴位温差值经期第1d显著低于经后第3d(P=0.0075)。其它经穴及非穴2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测:肾经的原穴-太溪在体表温度上具有反应月经来潮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少阳经五输穴、原穴、郄穴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将35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组,35名正常人作为正常组。观察两组少阳经五输穴、原穴、郄穴红外热像图,并对分析软件得出相关经穴温度值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中渚、原穴阳池、郄穴会宗温差值TΔ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冲、液门、天井温差值TΔ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侠溪、足临泣、阳陵泉,原穴丘墟,郄穴外丘温差值TΔ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足窍阴、阳辅温差值TΔ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少阳经部分五输穴(中渚、侠溪、足临泣、阳陵泉)、原穴(阳池、丘墟)、郄穴(会宗、外丘)红外热像图发生改变,其余五输穴(关冲、液门、天井、足窍阴、阳辅)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脏腑经络能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8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对两组受试者十二正经原穴经络能量值进行测量和比较,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十二正经原穴中太渊(肺经)、大陵(心包经)、神门(心经)、腕骨(小肠经)、阳溪(大肠经)、太白(脾经)、太冲(肝经)、丘虚(胆经)、冲阳(胃经)能量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池(三焦经)、太溪(肾经)、束骨(膀胱经)能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三焦经能量偏低、膀胱经和肾经能量亢进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三焦经能量低(阳池),膀胱经(束骨)及肾经(太溪)能量亢进,其他经络能量变化无规律可言,提示临床该病症的发生可能与三焦经、膀胱经、肾经能量值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健康人手六经不同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的差异,为探讨音乐治疗机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运用音乐声波发射与接收系统,检测34名健康大学生手六经不同腧穴及相应对照软组织对音乐声波的接收情况。结果:肺经原穴太渊对音乐声波接收具有特异性,女性心包经原穴大陵和心经合穴少海的音乐声波接收强度高于男性。结论:不同经脉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对原穴电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经络能量分析仪对116例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及60例健康受试者十二经原穴体表导电量进行检测,观察比较脑瘤患者手术前后左右侧原穴导电量的差异。结果:术前脑瘤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原穴导电量明显降低(P0.01);术前脑瘤患者脾经、肝经、胃经、小肠经左右侧原穴导电量失衡(P0.05,P0.01);术后脑瘤患者心经、小肠经、三焦经、脾经左右侧原穴导电量失衡(P0.05,P0.01);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比较,膀胱经、胆经、胃经、小肠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心包经的原穴导电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循头入颅的阳经原穴导电量术后发生明显变化,可能与手术开颅损伤或阻断局部经脉致经脉不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激光穴位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止痛效果。方法:30例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34~79岁,平均51岁;病程5~224天,平均41天;中央型8例,后外侧性型16例,混合型6例;均有腰部疼痛,同时伴有下肢疼痛23例。给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2周后观察其止痛效果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疼痛评分5.80±1.96,治疗后2.76±1.54,差异显著(P〈0.05);优8例,良11例,可5例,差6例,优良率为63.3%,有效率为80%;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部疼痛是有效的,对腰部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对照组以传统阳明经穴配合头针治疗为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上下肢总有效率分别为92%、94%,对照组上下肢总有效率为72%、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5)。结论:针刺神经干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5周后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MWT和TWL,EA组于术后第8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对坐骨神经标本行组织学观察,采用Estebe评分方法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患侧L5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EA组较模型对照组患侧DRG L5中P2X3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并且患侧EA组较健侧EA组减少明显。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作用;患侧电针较健侧电针镇痛效果明显;电针后坐骨神经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腧穴治疗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78例脑卒中致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腧穴疗法。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6.9%,治疗组有效率92.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腧穴治疗脑卒中致上肢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银海 《新中医》2014,46(4):95-9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5.0%,治疗组为9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髌骨上15 cm的周径差、髌骨下15 cm的周径差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拿谷叩海"法对上肢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在正常人群中随机抽取受试对象,测量施"拿谷叩海"法前后肢体血流图波幅及流入时间等.结果:测试侧前后自身波幅值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施术后测试侧比对照侧波幅值升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双侧前后波幅差值比较,测试侧比对照侧大,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侧流入时间前后对比无差异;测试侧施术后上肢血流量增加,可能是其治疗上肢痹痛等疾患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穴部脉动变异(脉搏间期变异)能否反映内脏功能, 并且其反映能否显示经脉特异性。[方法]用压力传感器同时在原穴部位连续测定512个脉搏间期, 对获取的脉动变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频谱分析, 算出功率谱指标。在健康人组、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进行上述的分析, 各原穴部位的指标值比较做配对t检验, 评价原穴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 健康人太渊、冲阳和太冲穴的脉动变异指标, 冲阳和太冲穴的TF、LF和HF值高于太渊穴(P<0.01),但LF/HF值都低于太渊穴(P<0.01),冲阳穴和太冲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患者原穴部位之间的关系呈与健康人一样的趋势;但萎缩性胃炎患者, 冲阳穴的脉动变异指标值有明显的变化, 即冲阳穴值低于太冲穴值(P<0.01).[结论] 冲阳穴(胃经原穴)脉动变异能反映胃病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存在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凝溶系统)的异常,加之使用PICC置管,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将进一步增加。本研究旨在说明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穿刺静脉血栓形成与D-2聚体的相关性,为PICC置管患者血栓相关安全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将本科室所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D-2聚体检测,对比分析D-2聚体正常与异常情况下,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结果: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D-2聚体异常升高组的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恶性肿瘤患者D-2聚体的异常升高,在进行PICC置管时,将出现更高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此时进行血栓相关干预,可以降低上肢DVT的发生率,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合并体温变化的现象,讨论出血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帮助。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温变化发生率69.5%,主要为发热,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天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热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无无明显关系,对于体温不超过38.5℃的患者,可进行密切观察不进行任何特殊的处理,体温超过38.5℃的可以给予物理降温;少部分体温反而降至正常值以下,预后往往不佳,应当积极采取复温措施。结论:如果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患者发热后,体温的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