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二、清热泻火凉血类清热药主要用于热证,是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治则而应用的。而热证又由于发病因素、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及患者体质的不同,可分为气分热、血分热、虚热、实热等几种。此类则只介绍清气分热——泻火及清血分热——凉血两种。(一)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证见口渴、高热、汗出、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脉洪大等实热症。皮肤科伴有上述症状时皆可用。1.石膏亦名细石,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长于清气分实热及清肺胃之热,一般用量15~30克。皮科临床用于急性发热  相似文献   

2.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两者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天花粉能生津清热、消肿排脓.  相似文献   

3.
方名:石膏粥《食医心鉴》组成:生石膏60克粳米50克用法:先煮生石膏去滓存汁,取汁煮米成粥。功效:清热除烦和胃止渴主治:因肺胃燥热而引起的烦渴、头痛、牙痛、喘促、尿短赤等症。方解:生石膏辛、甘、大寒,功专清肺胃实热;粳米甘、平,具补脾和胃之效。二物合用,共奏清热止渴、和胃除烦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水牛角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L.的双角,性味咸、寒,具清热,凉血,解毒功能,用于热病壮热、神昏及斑疹、热盛出血等证。犀角为犀科犀牛的角,分暹罗角和广角两类。性味苦、咸、寒,具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安神定惊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凉血苦甘成,犀角地黄玄,赤芍牡丹紫,营血热邪燔.[注]清热凉血药,多具苦、甘、咸,寒之性味,共选五味,即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等.皆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血分热实证的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症见斑疹和各种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吐血、便血等)以及舌绛、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这是本类药的共性.热入于营分,往往伤阴耗液,本类药物中的生地黄、玄参等,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增液.因此,不仅血分热实证常用,热病伤阴亦常选用.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证,如果气血两燔者,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相似文献   

6.
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性味上,多选用甘寒、酸甘及咸寒之药,体现了甘寒养阴、酸甘化阴及咸寒滋阴的组方法则。并体现三焦分证用药特点:上焦主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生津药配伍甘凉生津之味;中焦主选甘、苦、寒之药,重救胃阴;下焦主选甘、咸、酸、苦、寒、平之药,以滋补肝肾之阴,并顾及肺胃之阴。  相似文献   

7.
【升降散】 (清·《伤寒瘟疫条辨》)方剂组成 :白僵蚕 (酒炒 ) 7 5g、全蝉蜕 4 g、广姜黄 1 g、生大黄 1 5g。上药共为细末 ,分 2~ 4次服 ,以蜂蜜、黄酒调匀送下。功用主治 :散风清热 ,升清降浊。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证见憎寒壮热 ,或头痛如破 ,或烦渴引饮 ,或咽喉肿痛 ,或身面红肿 ,或胸膈胀闷 ,或神昏谵语等。方中僵蚕味辛苦气薄 ,得天地清化之气 ,轻浮而升阳中之阳 ,故能散风除湿 ,透热解郁。蝉蜕气寒无毒 ,为清虚之品 ,处极高之上 ,与僵蚕协同 ,共成升浮之性、发散热邪之功。大黄味苦气寒 ,性主沉降 ,泻火通便 ,可导热邪自大便…  相似文献   

8.
中药书籍中,能够入药的花卉很多。如梅花有收敛止痢、清热解咳、开胃散郁之功,主治头晕、呕吐、烦渴、气郁胸闷、百日咳等症;牡丹花是花圃一秀,能散瘀热、泻伏火、除烦热、止血衄,古方中的大黄牡丹汤,是治疗阑尾炎的要药;芙蓉花有凉血、消肿、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疔疮、烫伤、肺热、咳嗽、吐  相似文献   

9.
正壮热又称高热。是指发热较高,热势较甚,常不伴恶寒而反恶热,又称"但热不寒",或"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是里实热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邪正斗争激烈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壮热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者,是阳明经证及气分证。为阳明气分热盛所致。壮热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证。为热陷心包,心  相似文献   

10.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葛的根,性平,味甘、辛,入肺、胃、脾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的功效。《本草正义》说:“葛根……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为柴、防、甘、桔。”传统中医药书籍都把葛根列为解表类的发散风热药,多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项强、热病烦渴、麻疹透发不畅、泄泻和痢疾等。  相似文献   

11.
石膏合理配伍治疗温病高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膏,辛、甘、寒,归肺、胃经,功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治热病气分之主药,又因其味辛能散,故能通达肌表,解除表热,其作用《疫疹一得》概括为“石膏性寒,大清胃热;性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单用本品即有效果,若配伍得法,退热更著。1石膏配...  相似文献   

12.
三、清热药清热药都具有寒凉的性能,主治一切热病,如瘟疫、热痢、痈肿、疮疡等里热症.中寒证不宜使用.清热药可分以下四种类型: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证);清热凉血(清血分热、凉血滋阴、退骨蒸劳热);清热燥湿(湿热证);清热解毒(毒热郁结证).  相似文献   

13.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脾胃易伤,常为六淫之邪所侵,故临床以外感及内伤肺胃咳嗽多见.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的不同,其临床证候各异.临床上对外感咳嗽早期以宣肺散邪为主;中期以清热化痰为主,后期内伤脾胃以养胃建脾为主.  相似文献   

14.
赵春丽  张宏周 《中外医疗》2012,31(2):128-129
中药清热剂的适应证是临床热性病。热证包括表热证和里热证,其中里热证涉及范围较广。包含温病热传于里的热入气分.热入营血证;里实热证的心,肺,肝,胃,肠,膀胱等脏腑热证以及湿热证,痰热证.虚热证等。临床对于清热剂的合理应用,本着“热者寒之”的原则,强调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本文主要分析中药清热荆及其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适应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尿多,舌红少苔,脉洪数。证属:上消(肺热津伤)。证候分析:烦渴多饮、口干舌燥是由于胃火熏灼或心火移热于肺,肺阴耗上,津液不能敷布所致。饮水虽多。但不能管摄水液以敷布全身,津液自趋下泄,皆从小便而出,舌红少苔,脉洪数为津液耗损,燥热内盛之象。方药:天花粉15g,生地15g,黄连8g,麦冬10g,天冬10g,黄芪10g。  相似文献   

16.
生石膏具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之功,为清热泻火的代表药,治疗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等病证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查阅历代文献的记载,并总结张锡纯运用石膏的经验后,将石膏用于治疗外感表热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温病清肺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病清肺方法。肺经蕴热,大法清肺,是为温病治肺主法。据兼证不同,又有清肺泄热、清热宣肺、清热化痰和清肺和络之异。笔者认为温病肺系病理特点肺热而气郁;叶氏用药特点微苦、微辛、微寒;治疗特点轻以去实;作用关键是使气机的壅滞得以疏通。  相似文献   

18.
地黄一直为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于炮制方法的不同,故有生、熟之分。而生地黄又包括鲜地黄与干地黄两种,其气味同为甘苦而寒,功能同是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均适用于热入营血,血热出血及热邪伤阴诸证。唯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偏于清热凉血,生津除烦,尤宜于热病大热时期,而干地黄甘重于苦,滋阴养血之力较强,对于热病后期伤阴或阴虚内热等,功效殊佳。至于熟地黄气甘温而味厚,质腻柔润,不仅滋阴养血,且能生精补髓壮骨,为补益肝肾之要药。凡肝血亏虚,肾阴不足及精血两亏者皆可选用。但本品生者甘寒阴柔,熟者味厚黏腻,均有碍胃之弊,因此脾弱有湿或痰多气郁患者,应慎用或与芳香健胃药同用。  相似文献   

19.
李君  朱绘  李晓东  肖明中  吴辉坤 《中医学报》2020,35(7):1366-136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证应注重患者舌象变化。病邪由卫分转气分甚至渐入营分时,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和黄燥多见。舌色红而其苔燥者,属表邪入于里之候也,需兼辛凉解表,如金银花、连翘为君药的银翘散可发挥疏散风热、辟秽化浊之功效;若苔色黄且气分热象明显者可偏重于通腑泻热,予白虎汤清泻阳明气分热,承气汤峻下热结,谨防邪热传营血分,扰动心神而至神昏、抽搐等危重证候;舌苔腻者,为秽浊邪气入里太深,体内正气不能将其祛除于外而上泛于口所致;舌苔黄腻而垢,或干涩深黄厚腻是表邪入里之候。苔黄腻者是湿热未净之候,可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味,茯苓、猪苓、泽泻三药,味甘淡,归脾经,可健脾祛痰,归肾经可渗湿利尿。合方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正,兼可渗湿清热。  相似文献   

20.
淀粉主要存在于五谷之中,某些中药也会有较多的淀粉,如薏苡、莲子、山药、葛根等。糖类,有些是自然界固有,如蜂蜜,有些是人工将淀粉物加工制作而成,如蔗糖、饴糖、葡萄糖。淀粉糖类物虽有温凉之分,其味皆属于甘。甘味能补能缓能和,古人所谓“毒药治病,五谷为养”,粳米能“和肠胃,补中气”。本类物质临床运用广泛,而对胃肠道的烦渴、呕吐、泄泻、下痢、腹痛、胀满、食减等病证的治疗作用更是其专长:白虎汤证的烦渴,治方配粳米和养胃阴;竹叶石膏汤证的渴呕,治方配粳米和胃止呕;桂枝汤证的鼻鸣干呕,治方令啜稀粥以助药力,解肌腠之邪而止干呕;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