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条件性恐惧消退过程中消退记忆保持成绩与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突触索的动态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立即消退组和24h后消退组.采用声音结合强烈足底电击建立大鼠条件性恐惧模型.两消退训练组分别于建模后15 min和24 h进行消退训练.在消退后不同时间(第1,3,7和20天)测定各组大鼠消退保持成绩,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内突触素、NCAM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大鼠海马突触素、NCAM进行校正光密度(COD)测定.结果 ①消退保持成绩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自然消退组比,24h后消退组消退保持成绩较好,立即消退组早期较差,远期效果略好于自然消退组.②在消退后早期,大鼠海马突触素与NCAM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平均光密度值短期内迅速增加,第3天最高,以后呈下降趋势.24h后消退组在消退后第1,3,7和20天突触素[COD值均值分别为(0.0140±0.0088),(0.0345±0.0076),(0.0277±0.0067),(0.0112±0.0031),P<0.01]、NCAM[COD值分别为(0.0235±0.0084),(0.0613±0.0057),(0.0515±0.0115),(0.0249±0.0115),P<0.05或P<0.01]表达高于自然消退组;立即消退组突触素、NCAM表达也高于自然消退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暴露治疗可以通过提高海马内突触素与NCAM的含量而降低恐惧记忆、促进恐惧消退,但在条件性恐惧建立后不同的时间实施暴露治疗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慢性应激复制抑郁大鼠模型,观测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白松片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松片组、氟西汀组,采用连续21 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复制抑郁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BDNF、Trk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上升,分别为107.73±3.43、119.40±6.36、109.20±4.65;与模型组相比,白松片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BDNF、Trk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下降,分别为105.80±3.32、109.87±4.82、105.00±2.56.结论白松片增加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TrkB的表达,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慢性应激复制抑郁大鼠模型,观测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白松片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松片组、氟西汀组,采用连续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复制抑郁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BDNF、Trk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上升,分别为107. 73±3. 43、119. 40±6. 36、109. 20±4. 65;与模型组相比,白松片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BDNF、Trk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下降,分别为105. 80±3. 32、109. 87±4. 82、105. 00±2. 56。结论白松片增加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TrkB的表达,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白松片的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松片组、氟西汀组,采用连续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复制抑郁模型.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探讨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CNTF、CNT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白松片组大鼠海马神经元CNT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神经元平均灰度值降低,其中CA1区(105.14±7.21),CA3区(104.47±6.05),DG区(108.18±7.56);CNTFmRNA杂交阳性信号增加,神经元平均灰度值降低,其中CA1区(182.14±12.68),CA3区(176.82±11.12),DG区(175.98±12.1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白松片增加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NTF、CNTF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对糖尿病大鼠海马突触素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糖尿病大鼠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 尼莫地平组.建立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尼莫地平干预12周,Morris水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观察大鼠海马突触素蛋白表达,RT-PCR检测突触素mRNA水平表达变化.结果:尼莫地平组与糖尿病组比较,Morris水迷宫测试中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中心区停留时间百分比和通过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P<0.05),突触素蛋白和mRNA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使海马突触素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刺激对大鼠海马突触素I(synapsin 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立正常对照组(即纯水组)与实验组,两组动物分别以纯水、10%酒精为唯一饮料连续喂养,两组动物又分30d与60d两组。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海马突触素Ⅰ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CA各区及齿状回有强的突触素Ⅰ mRNA表达。慢性酒精刺激30d后突触素Ⅰ mRNA在海马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慢性酒精刺激60d后突触素Ⅰ mRNA在海马的表达与30d相比进一步下降。结论 慢性酒精中毒引起大鼠海马突触素ⅠmRNA表达的下降,其表达的下降可能与学习记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石焱 《浙江医学》2010,32(10):1514-1515,1517,1584
目的 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应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有基础性表达,胞质平均光密度值0.27±0.05.模型组大鼠BDNF蛋白胞质平均光密度值0.18±0.06,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治疗组大鼠BDNF蛋白胞质平均光密度值0.25±0.05,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电针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电针促进BDN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米诺环素对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米诺环素治疗组.造模成功1周后,米诺环素组每天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rag/kg,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周,然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测各组大鼠海马中iNOS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米诺环素组海马iNOS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值)分别为(0.101±0.012)、(0.196±0.020)和(0.128±0.0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和米诺环素组iNOS表达的差异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糖尿病组和米诺环素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 iNOS在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元中表达异常增高,米诺环素可减少大鼠海马神经元iNOS的表达,这可能是米诺环素保护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及海马原代细胞和脑组织中突触素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12h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细胞体外培养,建立原代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异丙酚对海马细胞OGD后死亡和凋亡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观察海马细胞中突触素(synaptophysin)的表达.建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为模型组、异丙酚用药组、正常对照组.观测各组动物术后7d、14d的体重变化及神经症状评分;将术后14d大鼠取脑,观测皮质中突触素的表达.结果 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显示异丙酚用药组海马细胞存活数量较多、凋亡细胞减少,海马细胞中突触素表达显著增强.大鼠模型7d体重变化异丙酚用药组为(285.0±1.6)g较模型组(165.0±8.6)g显著降低(P<0.01).14d体重变化异丙酚用药组为(304.7±8.6)g较模型组(182.5±23.5)g显著降低(P<0.01).7d神经症状评分异丙酚用药组为1.17±0.23,较模型组1.83±0.24显著降低(P<0.05).14d评分异丙酚用药组为1.00±0.41较模型组2.33±0.47也显著降低(P<0.05).免疫染色可见异丙酚用药组大脑皮质突触素的表达相较模型组明显增强.结论 细胞和动物模型均显示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可增加皮质神经细胞中突触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eurturin(NRTN)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联合治疗对AD鼠学习记忆和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穹窿海马伞(Fimbria-Fomix,FF),建立AD鼠模型.治疗组左侧脑室注射NRTN、NGF,用Y型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技术对大鼠海马突触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NGF组、损伤组相比,联合组学会Y型迷宫所需训练次数减少(59.20±3.60 vs 98.40±4.51)和正确反应次数增加(9.00±0.40 vs 3.82±0.64),但未完全达到正常水平;联合组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COD值均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NRTN和NGF联合治疗能促进AD鼠学习记忆恢复和海马突触素的表达,效果较单用NGF治疗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建立大鼠海洛因成瘾易感性差异模型,探讨其可能的前额叶皮质D2受体(D2R)及多巴胺转运体(DAT)机制.方法 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抽取30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其余100只大鼠为海洛因处理组,根据海洛因诱导的CPP强度不同再分为高CPP组(HP)和低CPP组(LP),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高、低偏爱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末次海洛因注射后30min、戒断第1,3,7,14天PFC区D2R和DAT蛋白表达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①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之间D2R蛋白灰度值在成瘾期[(149.33±2.51),(135.83±1.78),(99.33±2.84)]及戒断第1[(141.83±2.50),(131.67±1.87),(99.17±3.61)]、3[(132.83±2.40),(122.00±2.67),(100.33±4.26)]、7[(125.67±2.22),(113.17±2.81),(98.33±3.25)]、14天[(116.86±1.94),(108.63±2.31),(98.17±3.8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4.59,65.45,26.50,31.88,11.33,P<0.05),两两比较显示,在各检测时点高、低CPP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CPP组均高于低CPP组(P<0.05);②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之间前额叶皮质DAT蛋白灰度值在成瘾期及戒断第1,3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9.17,34.68,12.03,P<0.05),两两比较显示,高、低CPP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至戒断第7天和戒断第14天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偏爱组之间在所有检测时点DAT蛋白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洛因慢性处理后,大鼠PFC区D2R和DAT均出现适应性下调;PFC区低D2R可能与海洛因成瘾的高易感性与有关;海洛因成瘾易感性与PFC区DAT的表达可能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L)15、骨桥蛋白、穿孔素及颗粒酶B在大鼠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早期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BN大鼠和LEW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大鼠肾移植动物模型.环孢素A处理组(CsA组):(BN→LEW,术后注射环孢素A);IL-15阻断组:(BN→LEW,术后注射IL-15抗体);AR组:(BN→LEW,术后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LEW→LEW,术后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大鼠,其余组10只大鼠,于移植后1、3、5、7 d取外周血,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骨桥蛋白、IL-15、穿孔素及颗粒酶B mRNA的表达,并作移植肾病理分析.结果 AR组、CsA组及IL-15阻断组肾移植术后IL-15、骨桥蛋白mRNA表达逐渐上调,第5天均达到高峰;对照组均处于低水平.术后第5天,CsA组和IL-15阻断组IL-15 mRNA分别为9685±1440、4346±741均低于AR组(17 022±2153,P<0.01),IL-15阻断组明显低于CsA组(P<0.01);CsA组和IL-15阻断组骨桥蛋白mRNA分别为13 226±1565、19 112±2908均低于AR组(24 663±2449,P<0.01),IL-15阻断组明显高于CsA组(P<0.01).术后第5天IL-15阻断组和CsA组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表达明显低于AR组(P<0.01).移植肾病理组织检查显示,AR组呈现重度急性排斥反应,IL-15阻断组排斥反应征象轻微.结论 大鼠肾移植AR发生早期骨桥蛋白、IL-15、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在外周血中均高水平表达,通过阻断IL-15/IL-15受体途径可明显下调颗粒酶B和穿孔素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源性给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ecursor,proBDNF)后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额前皮质凋亡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在55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25只作为PSD组,其余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卒中组,每组10只。卒中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抑郁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法制备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PSD组采用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术后1周加以CUMS及孤养法制备PSD模型;PSD组大鼠造模后2周,随机选取15只进行侧脑室埋管,并随机分为proBDNF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tPA组)和NS组,埋管后1周进行侧脑室注射tPA、ProBDNF,连续给药1周。于造模后第4周及第8周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额前皮质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JNK、p53、p-p53、Bax蛋白表达。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NK-q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大鼠MCAO造模第4周末和第8周末,正常组、抑郁组、卒中组和PSD组大鼠额前皮质p-p53、p53、p-JNK、JNK和Bax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6~90.355,均P<0.05)。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比正常组,在第4周末,PSD大鼠额前皮质p-JNK(0.378±0.042)、Bax(0.478±0.054)蛋白的表达均升高(均P<0.05);在第8周末,PSD组大鼠额前皮质中p-JNK(0.411±0.056)、p-p53(0.286±0.083)、Bax(0.471±0.008)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予侧脑室注射proBDNF后,proBDNF组、tPA组和NS组p-p53、p53、p-JNK、JNK和Bax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15~287.039,均P<0.01)。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比NS组,proBDNF组大鼠额前皮质p-JNK(0.35±0.01)、p-p53(0.31±0.01)的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予侧脑室注射proBDNF后,proBDNF组、tPA组和NS组大鼠体质量、蔗糖偏好率、水平运动距离和垂直运动距离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41~76.305,均P<0.01),与NS组和tPA组相比,proBDNF组行为学指标[体质量(224.36±3.23)g、蔗糖偏好率(69.83±1.72)%、水平运动距离(57.93±2.09)格、垂直运动距离(19.79±1.81)次]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proBDNF促进了PSD大鼠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癫癎性情感行为障碍与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在海马电点燃及发作间癎样放电(IED)动物模型基础上,将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IED、海马点燃、电极对照和正常对照4组(每组n =16).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动态观测实验动物海马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IV(CaMKIV)与核转录因子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 介导的核转录途径的变化规律.结果 电点燃后1 d,IED组与海马点燃组大鼠海马CaMKIV [2组值分别为(2.97±0.88)和(3.06±0.92)]与CREB[(4.23±1.25)和(3.09±0.93)]、磷酸化CREB[pCREB,(3.39±0.97)和(2.92±0.86)]及CREB结合蛋白[CBP,(2.82±0.82)和(3.35±0.98)]表达均较电极对照及正常对照组增高[电极对照组CaMKIV、CREB、pCREB与CBP表达分别为(0.92±0.27)、(1.15±0.34)、(1.07±0.32)与(0.96±0.28);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9±0.26)、(1.06±0.31)、(1.24±0.35)与(1.04±0.3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14 d时IED组大鼠再次明显增高[CaMKIV、CREB、pCREB及CBP分别为(2.65±0.78)、(3.96±1.15)、(3.95±1.15)及(4.59±1.34)],与海马点燃组及两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ED所致海马CaMKIV/CREB信号途径较长时间的激活,在痫样放电引发的长时程情感行为异常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受体1A(5-HT1A受体)表达变化,探讨氟西汀治疗PTSD的机制。方法:随机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氟西汀组,采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SPS & S)方法刺激大鼠建立PTSD大鼠模型,氟西汀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氟西汀(10 mg/kg)治疗。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5-HT1A受体表达,RT-PCR方法检测5-HT1A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模型组及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中5-HT1A相对表达分别为1.18±0.12、0.39±0.05和0.71±0.09,模型组和氟西汀组低于对照组(P<0.05),氟西汀组高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模型组及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中5-HT1A mRNA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0.95±0.12、0.19±0.050.74±0.05,模型组和氟西汀组低于对照组(P<0.05),氟西汀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PTSD大鼠海马组织5-HT1A受体表达减弱,应用氟西汀后可逆转这种现象,提示氟西汀可能通过逆转5-HT1A受体表达降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松片(Baisong tablet,BST)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囊泡纤夫蛋白(synaptotagmin,SYT)、突触融素(synaptophysin,SYN)的影响。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8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对照组、氟西汀对照组及白松片试验组,每组7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SYT和SYN在海马区域的分布以及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原位杂交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SYT mRNA,SY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白松片组大鼠海马SYT mRNA,SY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的突触可塑性下降。白松片能上调SYT,SY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诱发的大鼠大脑海马体神经细胞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用于制备烧伤模型。在造模结束1周内,观察2组大鼠的饮食、饮水等情况;HE和尼氏体染色观察大鼠海马体神经细胞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MAP-2)、自噬标志物轻链3蛋白(LC3B)和Beclin 1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进食、饮水正常;模型组大鼠烧伤后,短期内进食、饮水减少,萎靡少动。HE和尼氏体染色检测,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体无明显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水肿,核固缩,尼氏体溶解、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模型组大鼠海马体神经细胞中GFAP、LC3B和Beclin 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AP-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可致海马神经细胞损伤,诱发神经胶质细胞反应,并启动神经细胞的过度自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 C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神经再生,以及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 ,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入对照组(n=15)、模型组(n=15)和乌灵胶囊组(n=15)。模型组和乌灵胶囊组大鼠接受连续3周的CMS,造模期间,乌灵胶囊按100 mg/(kg.d)加入乌灵胶囊组大鼠的膳食中,连续治疗21 d。采用糖水偏爱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程度。抑郁行为测试结束后,取双侧海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与5-溴脱氧尿苷(5-bromodeoxyuridine ,BrdU)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中Cx43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慢性应激大鼠齿状回BDNF阳性表达、新生细胞数及Cx4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大鼠明显下降。乌灵胶囊治疗后,CMS大鼠抑郁行为得到改善,异常的海马神经再生恢复,Cx43 mRNA和蛋白表达变得正常,但BDNF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乌灵胶囊可增加CMS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及改善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增加Cx43表达有关,与BDNF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单纯电休克及丙泊酚联合电休克治疗对抑郁大鼠电休克疗效及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抑郁组(D组)、单纯电休克组(E组),丙泊酚联合电休克组(M组),每组6只.C组正常饲养,D、E、M组采用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模型,建模后E组直接行电休克处理,M组在丙泊酚1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行电休克处理,以上各组处理隔天1次,共6次.以open-field法和Morris水迷宫法测大鼠行为学水平和学习记忆水平,实验完成后处死大鼠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海马BDNF mRNA表达.结果 电休克处理后E、M组大鼠水平计分、垂直计分[分别为(35.8±12.0)分,(7.3±2.4)分,(39.6±14.0)分,(7.3±2.0)分],高于D组[分别为(17.0±5.0)分,(3.3±1.0)分](P<0.05);E组逃避潜伏期长于D组、M组,日标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低于D组、M组(P<0.05);E、M组大鼠海马BDNF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D组(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低于C组(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