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内毒素诱导肝损害家兔血浆和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变化及热毒清的保肝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内毒素性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家兔血浆和肝组织匀浆中TNF-α,IL-水平,同时观察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热毒清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间隔24h两次静脉注射内毒素方法制作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同时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热毒清等不同处理。结果: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造模后测得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全血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LMNC)诱生TNF和诱生白细胞介务-1(IL-1)的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P<0.001~0.05);病理学检查亦发现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家兔的肝、肺组织出血、坏死和肝、肺、肾组织中微血栓形成的程度均较模型组轻。说明热毒清和地塞米松均能阻抑内毒素性DIC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血液中TNF、IL-1和PAF等炎症介质的水平,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器官损伤,防止凝血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内毒素休克时心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给新西兰白兔一次性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8.0×109CFU/kg,1小时后经抗TNFα单克隆抗体亲和免疫吸附柱进行血液灌流2小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血浆TNFα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以及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注射LPS后24小时取心脏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动物低血压状态明显改善;血浆TNFα水平迅速下降,MDA含量明显降低;全血GSHPx活力显著提高;血清AST、LDH和HBDH明显下降;心肌充血、多形核粒细胞浸润及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均明显减轻。结论:免疫吸附特异性清除循环TNFα能显著减轻内毒素休克时心脏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探讨进行免疫干预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抗TNF单抗(TNFMcAb)干预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病理、血淀粉酶、TNFα、IL1β、肠通透性和内毒素的变化。结果:ANP后8小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56.16±17.75)ng/L和(155.14±93.83)ng/L,P<0.01〕,IL1ra使TNFα水平明显下降〔(21.73±4.86)ng/L,P<0.01〕。伴随血浆D乳酸在ANP早期升高,血浆内毒素浓度增加〔8小时时(449±164)EU/L,P<0.01〕,TNFMcAb和IL1ra干预使D乳酸和内毒素的升高得到了抑制〔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274±110)EU/L和(229±76)EU/L,P<0.05和P<0.01〕,胰腺炎组织学评分降低。结论:TNFα和IL1β是ANP时炎性介质级联反应中的核心因子,在ANP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干预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山莨菪碱对急性肺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家兔体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探讨山莨菪菪碱(654-2)对创伤性ALI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创伤性ALI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创伤模型组(10只)、654-2治疗组(10只)。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血浆中TNF-α的呈。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原位定量分析检测肺、肝、心、肾组织TNF-  相似文献   

6.
内毒素休克兔循环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内毒素休克兔循环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探讨内毒素休克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5只,经颈外静脉一次性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E.coliO111B48.0×109cfu/kg),观察平均动脉压(MA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2和ET1的动态变化,以及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与器官功能变化。结果:一次性注射LPS后,MAP呈双相下降;血浆TNFα活性变化呈陡直的单峰曲线;NO-2含量于实验后30分钟迅速增高,实验后6小时达峰值,实验后24小时仍高于实验前;实验后24小时心脏组织中NOS活性明显高于肝、肺和肾组织;血浆ET1含量呈双相增高(0.5小时、8小时),实验后24小时仍高于注射前;血浆NO-2与ET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肝、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结论:一次性静注LPS后,NO的生成迅速而持久地增加,ET1的合成与释放则呈双相增加。NO与ET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模型,动态测定脑组织及血浆中TNF-α、IL-1β及IL-8含量变化。结果:组织中TNF-α、IL-1β及IL-8含量相继释放增加,并持续至再灌注后第5日仍维持较高水平,上述细胞因子的血浆变化滞后于脑组织的变化。结论:炎性细  相似文献   

8.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证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发生与机体受到两次打击造成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的假设。在山羊MODS的模型上,观察了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生MODS的关系。结果:动物经过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内毒素双重打击后,血浆TNF、IL6和IL8明显升高,与两次打击相对应出现了两次高峰,并与脏器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相平行。提示:TNF、IL6和IL8持续升高引起的炎症失控是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高血压患者血TNFa.SIL-2R水平与肾脏早期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及化学显色终点法,分别检测40例高血压患者血清中肿痛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值和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力。结果:高血压组TNFα,sTL-2R及尿NAG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TNFα、sIL-2R值与NAG活力呈正相关(r=0.84和0.82)。结论:提示高血压患者TNFα与肾脏早期损害可能有关,sIL-2R是否参与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肝脏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20%Ⅲ度体表烧伤合并腹腔注入内毒素(LPS)复制急性肝损害模型,随机分为烧伤复合内毒素注射组(烧注组)、单纯烧伤组(单烧组)、单纯内毒素注射组(单注组)和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肝脏的形态改变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等炎性因子(IFs)含量变化,观察它们在肝组织的核酸和(或)蛋白水  相似文献   

11.
检测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家兔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部分急性期蛋白的变化,并观察中药热毒清注射液对其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IL6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血清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P)水平升高及白蛋白(A)水平降低,其中CRP水平和IL6水平呈正相关,A水平和IL6水平呈负相关。热毒清处理组IL6、CRP、C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IL6参与调节DIC家兔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中药热毒清可能通过对IL6及急性期蛋白的影响而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对大鼠器官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21只大鼠随机分成肿瘤坏死因子作用24h组、72h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用重组人的肿瘤坏死因子α型(rh-TNF-α)×10 ̄5U·kg ̄(-1)/d持续静脉泵入,分别于24h.72h活杀,观察血液及心、肝、肺、肾、肠组织TNF水平;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组织超弱发光和白细胞吞噬发光、血气、肝肾功能及血培养情况。结果:实验24h组血浆TNF显著升高,各脏器功能无明显受损,血培养及内毒素测定阴性、白细胞吞噬功能无变化;但TNF可使血浆及组织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全血SOD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造血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进一步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阐明细胞免疫、造血细胞因子在再障患者中发生变化的基础与临床意义。方法:用单抗试剂盒,采用改良APAAP法及酶联免疫试剂盒,采用ELISA法对38例再障患者及20名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HLA-DR抗原表达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上清诱生G-CSF、IL-6、TNFα、IFNα及IL-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再障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减低、CD8细胞增高、CD4/CD8降低或倒置,HLA-DR抗原表达率增高。再障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G-CSF阳性率减低,IL-6、TNFα、IFNα及IL-8水平增高。相关分析发现G-CSF与CD4细胞及CD4/CD8呈正相关,而与IFNα呈负相关;IL-6与白细胞数及CD4细胞呈负相关;TNFα与CD8细胞呈正相关而与CD4/CD8呈负相关;IL-8与CD8细胞及HLA-DR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家兔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PTX在创伤性ALI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创伤性ALI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8只)创伤性ALI模型组(24只和PTX治疗组(24只)用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了不同时间点血浆TNF-α含量及肺组织TNF-α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损伤肺组织和血浆NO、ET-1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时肺组织和血浆一氧化氮(NO)、皮内素-1(ET-1)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采用间隔24h两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的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模型。结果 ALI组浆、肺组织均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NO、ET-1和IL-8水平显著升高(P〈0.01),BALF内中性料细胞(PMN)明显增多,肺系数(LPL)、肺水含量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通过测定兔内毒素休克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自由基的变化,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输入与其它2组等量的0.9%氯化钠液;内毒素组(B组)静注精制内毒素;防治组(C组)于注入内毒素前输入复方丹参注射液。实验期间定时测定TNF、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计实验7小时兔存活数。结果:在整个实验时间内,A组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P均>0.05);B组TNF和MDA均升高(P均<0.05),SOD活性降低(P均<0.05),MAP、HR均下降(P均<0.05);C组TNF和MDA升高程度均远低于B组(P均<0.05),SOD活性保持稳定(P均>0.05);实验7小时A、C组各存活8只兔,而B组仅存活1只兔。结论:TNF及自由基均参与了内毒素休克病理变化过程;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明显降低TNF的增加幅度,减轻自由基造成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能对抗内毒素休克时SOD活性降低现象,使实验兔的7小时存活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量肝素对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大鼠内毒素(LPS)休克模型,观测其平均动脉压(MA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作用。结果:LPS组大鼠MAP呈进行性下降,血浆TNF和TF含量显著升高,ATⅢ活性明显降低,TFPI/TF比值降低,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而LMWH+LPS组的以上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证明LMWH对LPS所致的大鼠休克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45例肝硬化患者血浆及腹水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测定。结果发现合并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浆TNF-α、IL-6水平及腹水中TNF-α水平与无SBP者相比无明显变化;而腹水IL-6水平显著升高,经有效治疗后,迅速下降,以1000ng/ml为界,检出SBP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4%。死亡患者最初TNF-α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提示测定该患者腹水IL-6有助于SBP诊断及治疗,结合TNF-α可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抑制一氧化氮合成对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邱海波  陈德昌 《急诊医学》1999,8(3):153-155
目的:研究抑制一氧化氮对脂多糖(LPS)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ELISA检测TNFα、IL-1β、IL-6和IL-10浓度,Griess法测定亚硝酸盐浓度。肺湿干得比反映小鼠肺程度。结果:小鼠腹腔注射LPS20mg/kg后,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IL-1β、IL-6、IL-10和亚硝酸盐浓度显著升高。LPS注射前30min给予地塞米松70mg/kg,血浆TNFα、IL-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NO在重度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选用大白兔26只,分为失血性休克组(14 只),对照组(12 只),休克组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 6、IL-8、NO的动态变化,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两组动物均观察24 小时、48 小时存活率。结果 大白兔发生失血性休克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6、IL-8 、NO的水平与休克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死亡动物中血浆上述物质水平显著高于存活动物。结论 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NO等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促使失血性休克向不可逆方向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