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持续监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方法对2003年监测地区13个省上报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共上报80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人数达17462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46·4%和60·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40·1%)是主要致病菌。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24·1%和13·9%。结论应不断完善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作为监测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昀  徐小冬  郭琦  李瑞 《职业与健康》2014,(21):3057-3059
目的分析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特征,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标准,利用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特征分析。结果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共108起,发病1 043人,死亡7人。7—8月为高发季节,发生起数占总数的84.3%;高发场所为餐饮单位和家庭内部,发生起数占总数的83.3%;高发人群为该地居民,发生起数占总数的47.2%;主要致病因素为微生物性,引发起数占总数的61.1%。结论为了有效降低本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应加强对中小型餐饮单位的监督检查,继续加强夏季预防细菌性和毒蘑菇中毒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刘秀梅  陈艳  王晓英  计融 《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目的 了解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发生状况。方法 对 13个监测地区 1992~ 2 0 0 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上报 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涉及的患者人数达 16 2 995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体的38 5 %和 5 0 9%。副溶血性弧菌 (31 1% )是主要的病因物质。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 37 5 %和 2 8 6 %。结论 应不断加强完善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疾病暴发涉及的人数多,造成的医疗和社会损失大。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特征,有助于认清食源性疾病流行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大连市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南宁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特征,为建立起严密的预防机制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对2003~2006年南宁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及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6年南宁市食源性疾病暴发200起,发病3580人,死亡12人。暴发规模平均18人/次(范围2~322人)。暴发以夏秋季多见,51.00%的事件发生在家庭,54.86%的病例集聚在学校食堂。由微生物引发的病例占总数56.98%;在化学物中,有机磷农药的危害及影响最大。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流食品。另外,41.0%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未能查明病因。结论不断完善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网络并提高其效能,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筑建严密的食源性疾病监控平台。  相似文献   

7.
龙辉  潘杰  李德成  王萧  熊峰 《上海预防医学》2023,33(11):1118-1123
方法

根据所制订的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影响因素。同时对采集的病例粪便标本、食物标本、环境标本、水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分离出的阳性菌株开展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

结果

事件同期暴露410人,可能病例18人,罹患率为4.39%。患者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伴有恶心、乏力、发热等症状。纳入病例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提示,白灼深水虾(OR=19.42,95%CI=1.06~357.02,P=0.046)、蒜蓉粉丝蒸澳龙(OR=22.01,95%CI=1.24~390.70,P=0.035)为可疑食物。经实验室检测,5例病例副溶血性弧菌(VP)阳性,血清型均为O10∶K4;留样食物中蒜蓉粉丝蒸澳龙标本和羊排标本VP阳性,血清型为O5∶Kut。

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共同食用VP污染的婚宴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餐次为9月17日某酒店供应的晚餐。可疑食物为白灼深水虾和蒜蓉粉丝蒸澳龙。

  相似文献   

8.
李英菊 《职业与健康》2020,(13):1767-1770
目的了解和分析梧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2—2018年梧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8年梧州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4起,发病数为473例,死亡11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5—6月;发生场所以家庭为最多见共40起,占62.50%。在原因明确的事件中以有毒植物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最多,占51.06%;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42.92%;有毒植物断肠草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7例,占63.64%;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为3例,占27.27%。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引发梧州市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毒植物毒蘑菇、断肠草引起的事件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1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结果 2017—2021年,泉州市共上报12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758人,住院294人,死亡1人。其中报告最多的是安溪县44起(35.5%),其次是晋江市报告31起(25.0%)。主要发生在4~9月,共91起(占73.4%),报告事件数最多为8月和9月,各占14.5%。引起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细菌性32.3%、有毒植物及其毒素17.7%、真菌及其毒素(毒蘑菇)14.5%。暴发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52.4%,餐饮服务场所36.3%,校园7.3%。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致病因子主要为细菌性、有毒植物和毒蘑菇。应加强农村地区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餐饮环节的监管,督促餐饮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The number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repor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eclined substantially in 2009, when the surveillance system transitioned from reporting only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to reporting all enteric disease outbreaks. A 2013 survey found that some outbreaks that would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as foodborne are now reported as having other transmission modes.  相似文献   

12.
13.
Foodborne outbreaks reported to national surveillance systems represent a subset of all outbreaks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 all outbreaks are detected, investigated, and reported. We described the structural factors and outbreak characteristics of outbreaks reported during 2009–2018. We categorized states (plus DC) as high (highest quintile), middle (middle 3 quintiles), or low (lowest quintile) reporters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reported outbreaks per 10 million popu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cross states in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foodborne outbreaks reported. High-reporting states reported 4 times more outbreaks than low reporters. Low reporters were more likely than high reporters to report larger outbreaks and less likely to implicate a setting or food vehicle; however, we did not obser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ypes of food vehicles identified. Per capita funding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porting. Investments in public health programming have a measurable effect on outbreak reporting.  相似文献   

14.
陈文  兰真  程刚  张誉  宋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9,(23):4391-439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HTH〗方法 收集2010-2018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分析。〖HTH〗结果 2010-2018年全省共报告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45起,发病3154人,死亡46人。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有337起(61.50%);其次是蛋与蛋制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所致事件数,有66起(12.04%);其他植物类因其他植物毒素引起的事件数居第3位有19起(3.47%)。引起死亡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毒蘑菇、亚硝酸盐和河鲀毒素,分别占50.00%、30.43%和6.52%。2018年各发生一起因误食白果和蟾蜍死亡的事件。引发事件原因的环节主要是自采占45.53%,引发事件原因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占64.69%。〖HTH〗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野生蘑菇、来路不明的食盐、白糖、鱼干等海产品、自制蛋与蛋制品、白果和蟾蜍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对这些食品的监督检查,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禁用亚硝酸盐的宣传和监督,通过培训提高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陈文  张誉 《现代预防医学》2018,(13):2305-2308
目的 了解四川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告事件49起,发病471人,死亡15人,分别占同期的10.47%、8.37%和34.09%,病死率为3.18%,高于同期病死率0.78%(P<0.001)。亚硝酸盐引起的事件数(91.84%)、发病人数(97.66%)和死亡人数(93.33%)都最多,农药的病死率最高为11.11%,原因食品以肉与肉制品为主(24.49%),引发事件的原因以误食误用为主(48.98%),家庭的事件数最多(55.10%)。结论 四川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亚硝酸盐、农药和毒鼠强引起,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严重,应进一步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监管,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We assessed a media-based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 in Bangladesh during 2010–2011. The system is a highly effective, low-cost, locally appropriate, and sustainable outbreak detection tool that could be used in other low-income, resource-poor settings to meet the capacity for surveillance outlined in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