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何宝时 《医学信息》2010,23(14):2460-2461
目的探讨影响聚维酮碘溶液稳定性的因素及对策。方法对不同温度、酸度和储存方式条件下的聚维酮碘溶液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讨论最佳的保存条件。结果储存方式、温度和酸度的变化都对聚维酮碘溶液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棕色瓶见光开口贮藏和白色瓶见光开口贮藏在相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于碘的稳定性的保存效果较差,而棕色瓶密闭避光贮藏的效果最好。而同一包装方式下25℃贮藏较30℃为好,同一时间点相比较,25℃下贮藏时片剂质量及有效碘含量下降均较30℃下慢(P〈0.05)。当聚维酮碘溶液pH〉8时,储存性能不稳定,聚维酮碘溶液pH〈5.0时稳定性比较接近。结论聚维酮碘溶液采用棕色瓶密闭避光在25℃、pH〈5.0是的贮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胺(OPD)是目前ELISA中辣根过氧化物酶最常用的底物。但OPD在溶液状态下不稳定,每次试验需新鲜配制,因此很不方便。本文比较了不同温度对OPD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PD溶液在低温冻结条件下非常稳定,可以反复使用,如分装贮存,则有效期更长。 材 料 和 方 法 1.OPD溶液的配制OPD40mg,溶于100ml柠檬酸盐缓冲液(Na_2HPO_42.84gC_6H_8O_7·H_2O 2.10g,DH_2O至100ml),加30%H_2O_250μl,混匀后分装,分别置37℃,4℃、-10℃、-20℃避光保存。  相似文献   

3.
猪尿酸酶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作用温度、pH值、底物浓度对猪尿酸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和猪尿酸酶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保存的稳定性及Km值。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温度、pH值、不同底物浓度等反应条件下尿酸酶的活性来确定其最适反应条件和酸碱稳定性。测定酶制剂在37℃和70℃保温不同时间后的残余活力,确定尿酸酶的热稳定性。测定酶制剂在4℃和加入不同比例的甘油后并在-20℃保存一定时间后的残留活力,确定尿酸酶保存的稳定性。用Lineweaver Burk法作图确定酶的Km值。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该猪尿酸酶的最适作用温度是37℃,最适pH为8.4,而且pH在7.0以上活性保持稳定。热稳定性较好,在37℃处理48h时活性保持62.7%,在70℃处理1h时活性仍保持17%。在最适温度及pH条件下,底物浓度在0~30μmol/L酶活力上升明显,30~120μmol/L酶活力上升较缓慢,120~200μmol/L酶活力无明显上升,故该猪尿酸酶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底物浓度应在120μmol/L。尿酸酶在4℃中保存2个月活性保持82.4%,加入20%甘油后在-20℃保存的稳定性最好,2个月后活性仍保持92.8%。通过底物浓度与酶活力计算得到该酶催化尿酸的米氏常数(Km)为8.03μmol/L。结论该猪尿酸酶的理化性质较优越,最适作用温度及反应最佳pH接近人体生理条件,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都较好,与底物的亲和力好,且易于保存,为该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锇酸固定剂防挥发新技术,并比较不同保存方法对病理组织标本制备电镜样品时使用的锇酸固定剂防挥发的影响。方法将传统的棕色磨口瓶保存法、冷冻保存法与双层乳胶封装保存法进行比较,观察储存锇酸固定剂的冰箱中空气的PM1. 0、PM2. 5以及PM10的数值变化,从而判断锇酸挥发情况。结果双层乳胶封装保存法防锇酸挥发效果显著优于其它储存方法。在内层乳胶手套无破损的情况下,外层乳胶手套始终保持未被锇酸污染而变黑。储存锇酸的冰箱内壁及冰箱内与锇酸一同存放的其余试剂等的包装,肉眼观察均清洁无污染。测量结果显示:常温下室内PM1. 0数值约为10μg/m~3、PM2. 5数值约为15μg/m~3、PM10数值约为18μg/m~3,在未存放锇酸以及采用双层乳胶封装保存法存放锇酸的4℃冰箱中,三项指标数值与室内环境中记录的数值基本相等。采用棕色磨口瓶保存法储存锇酸时,冰箱内空气中PM1. 0、PM2. 5以及PM10的记录数值成倍增加。结论双层乳胶封装保存法可以有效防止锇酸挥发,在有效避免对电镜制样工作人员身体毒害的同时,有效防止实验设备和环境受到污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制病理水平的抗凝血酶Ⅲ(AT-Ⅲ)室内质控品,并对其稳定性和质控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用病理水平的AT-Ⅲ混合血浆为血浆制备来源,以“复合酶稳定剂AFP+抑肽酶+25mmol/L的pH7.4磷酸缓冲液、60g/L蔗糖、20g/L聚乙二醇2万衍生物、10g/L小牛血清清蛋白、0.5g/L叠氮钠”为保存介质制备AT-Ⅲ质控品;采用L-J质控图比较自制质控品和西门子定值质控品的质控效果;观察自制质控品在室温、4℃、-80℃冰箱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 自制病理水平AT-Ⅲ质控品定值为32.9%,与定值质控品质控效果一致,可监测到试剂、仪器、环境等因素改变引起的失控,在-80℃冰箱保存条件下可稳定5个月,复融后须在室温2h内、4℃冰箱2d内使用完成.结论 自制病理水平AT-Ⅲ质控品的稳定性和质控效果均符合室内质控品的要求,可应用于实验室的室内质控.  相似文献   

6.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固定AS1.398中性蛋白酶。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固定化酶微球的制备条件、固定化酶的适宜温度、pH、米氏常数和储存稳定性等性质。结果表明。在pH=7.0的中性环境下;交联剂与羧甲基壳聚糖摩尔比为0.4:1;干酶与羧甲基壳聚糖的质量比为0.125:1;在室温下交联至少4h。便可得到活力相对较高的固定化酶。自由酶和固定化酶的最适宜温度分别为40℃和65℃。在70℃下,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比自由酶要好。自由酶和固定化酶的最佳pH分别为7.0和6.0,固定化酶具有较宽的酸碱稳定性,在pH6~8都保持较高活力。固定化酶在5℃和35℃下储存1周后酶相对活力分别为97.6%和85.1%,而没有被固定的自由酶在5℃下储存1周酶相对活力仅为61.3%。自由酶和固定化酶的Km分别为5.66g/L和1.04g/L。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高血压五项检测血浆样本的稳定性.方法 收集20例Renin、ALD、ACTH、Cortisol水平不同的受试者样本,分别保存在不同温度(常温、4℃、-20℃、-80℃)和不同时间(24h和48h),另外20例AII水平不同的受试者样本,分别在不同时间(即时、2h、4h、8h、12h、24h)添加酶抑制剂,并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常温下2h、4h、6h、8h,4℃下4h、8h、12h、24h,-20℃下12h、24h、48h、72h)下保存,计算偏倚.结果 在室温保存条件下,Renin浓度在24h内降低9%,而4℃条件下保存,24h内升高14%,在-80℃保持稳定.ACTH浓度在室温保存下降低32%,-20℃和-80℃条件下保存比较稳定.ALD和Cortisol浓度受保存温度及时间变化影响较小,48h内变幅在5%以内.AII在采血后的不同时间段添加酶抑制剂,8h后升幅超过10%;样本采集后立即添加酶抑制剂,在常温保存8h条件下及4℃下保存24h后均减少超过50%,而在-20℃条件下48h降幅在10%以内.结论 Renin和ACTH需在-20℃以下的低温保存,ALD和Cortisol对温度没有要求,AII需立即加入酶抑制剂并尽快检测,如果不能尽快检测,需分离血浆后保存在-20℃条件下,并在48h之内完成检测.本研究为临床检验制定完善的高血压五项样本保存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全血标本的储存温度、相应温度下的储存时间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探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HbA1c标本的最佳保存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组共30个研究对象,抽取的标本分为6个模式进行储存,在设定的时间点用HPLC技术测定HbA1c值,测定结果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结果样品测定值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 2周内,同样的保存时间下,4℃的保存效果比-20℃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液质联用技术研究温度和pH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中天冬酰胺(Asn)脱酰胺过程的影响。方法在不同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样品溶液进行孵化,酶解处理后利用液质联用技术识别发生脱酰胺的多肽并测定其含量随样品放置温度和pH条件的变化。结果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酶解产物中多肽SVWHGSDPNGR序列中的Asn发生了脱酰胺化,Asn残基生成了天冬氨酸和异天冬氨酸残基,其他位置的Asn均未检测出明显的脱酰胺化;实验获得了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中Asn脱酰胺化的速率及动力学常数;Asn脱酰胺过程随着温度和溶液pH值的升高,Asn脱酰胺速率上升。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中天冬酰胺的脱酰胺过程受储存温度和pH值影响,研究药用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脱酰胺过程对于筛选合适的储存条件、减少活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淀粉样β蛋白42(Aβ42)在正常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巾的发育及表达.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见光组和避光饲养组.眼球做冷冻切片和视网膜裱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β42的表达.结果:出生后3、6、13 d组大鼠视网膜节细胞未见Aβ42表达,15 d(见光后)以后开始有表达,并逐渐增多,90 d组表达最多.其中15 d和25 d组在避光饲养下未见表达.结论:Aβ42在正常大鼠出生后第15日开始表达,并逐渐上调;在15 d后避光饲养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中未见表达,提示该蛋白在视网膜视觉功能的发育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影响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稳定性的外界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虾壳为原料,制备了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通过对壳聚糖特性黏度的测定来表征其稳定性,具体研究了影响壳聚糖稳定性的因素温度、pH值、离子强度、紫外线和灭菌过程。结果表明溶液的酸碱度和离子强度对壳聚糖的特性黏度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壳聚糖溶液的黏度随之变化敏感。紫外线照射和灭菌过程不但使特性黏度降低,更使壳聚糖的分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特性黏度随时间而降低,在37℃时降低较快,在2℃~8℃冷藏条件下壳聚糖制品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为壳聚糖的存放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单克隆抗体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应用愈来愈广泛。众所周知,单克隆抗体如保存不当,将会很快失活,找出对单克隆抗体的最适宜保存条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采用10种保存条件对同一株单克隆抗体2H6-E3的活性变化进行了长达75周的动态观察。结果发现,在-30℃、-70℃的7种保存条件下抗体滴度下降不明显,而在较高保存温度(-18℃,4℃和25℃)下抗体效价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储存条件和反复冻融操作对血浆蛋白组学鉴定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蛋白组学分析中血浆保存标准.方法 以3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得血浆.将30份样品平均分为3组混合为血浆池,置于不同条件(4℃、-20℃、-80℃、液氮)保存,通过考察保存时间和反复冻融次数观察蛋白检测的稳定性.结果 在4℃保存样本72 h后蛋白鉴定数量明显上升,丰度差异蛋白所占比例22.88%,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保存条件为-20℃,-80℃,液氮实验组冻融3次无显著变化;于-80℃保存1年蛋白检测水平仍较为一致.结论 血浆在4℃保存48 h内蛋白检测水平稳定,于-80℃长期冻存1年内蛋白水平稳定,反复冻融3次以内对血浆蛋白组学检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琼脂包埋法、卵清包埋法、海藻酸钙包埋法、明胶-戊二醛包埋法、溴化氰活化连接法和苯甲磺酰氯结合方法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进行固相化研究,发现苯甲磺酰氯结合法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固相化效果最好。此实验是在低水活度条件下,利用苯甲磺酰氯在丙酮和吡啶存在的条件下活化Sepharose CL-4B凝胶侧链基团上的羟基,形成具有高反应活性的苯甲磺酰基团,在pH7.8的0.2mol/L HEPES-HCl缓冲系统中,4℃反应12h,将酶与凝胶连接在一起。25mg ACE与5g活化琼脂糖凝胶在这种条件下反应,所得固相酶活力为10.86U/mg,蛋白固相率达到66%,酶活力固相率为53.3%。固相酶4℃保存3个月,活力剩余80%,20℃保存1个月酶活残留61%。同样条件下,溶液酶活力分别只剩余62%和19%,由此可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经固相化后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5-氯甲基荧光素二乙酸酯(CMFDA)、碘代3,3'-二己氧基羰花青[DiOC6(3)]和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 P)I bβ抗体衍生物对3种储存温度下血小板的标记效果,以期找出1种受温度因素影响小的血小板荧光标记物.方法:取C57小鼠的全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分3组(室温组、4℃组和冷冻组)保存.保存24 h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次性生物工艺袋存储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单价原液和三价半成品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方法 对储存在三个品牌的生物工艺袋中的sIPV原液及三价半成品在不同保存条件下不同时间点取样,观察样品外观并进行pH检测、无菌实验、细菌内毒素、D抗原含量、2-苯氧乙醇、游离甲醛、蛋白含量、DNA残留量、牛...  相似文献   

17.
细胞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其中输注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外科急创伤和手术大出血的重要手段。常规使用的22℃震荡保存法会使血小板制剂存在细菌繁殖和血小板活化的风险。为了提高血小板制剂储存质量,减少储存损伤的发生,人们尝试在低温条件下用海藻糖保存液保护血小板,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就低温条件下海藻糖保护血小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同保存条件对PT和APTT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劲丰 《微循环学杂志》2004,14(1):46-46,49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及保存条件对凝血酶原时间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正常体检人员在不同采血方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测定的PT和APT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浆PT在 4℃保存 2h、2 4h的结果以及在2 5℃保存 2h、8h的结果与及时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浆APTT在 4℃保存 2h、8h的结果以及在 2 5℃保存 2h、4h的结果与及时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 3 7℃保存 2h后PT、APTT结果均出现显著性变化 (P <0 .0 5 )。两种采血方式比较 ,PT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凝血标本在室温( 2 5℃ )条件下 ,PT和APTT必须在 4h内完成检测 ,在 4℃条件下 ,必须 8h内完成检测 ;凝血标本抽血进程必须顺利且在 1min内完成  相似文献   

19.
血液质量与温度控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桂萍  赵建华 《医学信息》2008,21(9):1622-1623
目的 了解血液采集后到进入冰箱冷藏保存这段时间的温度及时闻长短对血液保存时效和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存放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血液,测定FHb、Glu、pH、K ,再转放入4℃冰箱中,于保存3、6、9、12、15、18、21d测定FHb、Glu、pH、K 的含量变化.结果 16℃以下温度时放置时间对血液保存的质量影响不大,但随着温度升高,放置时间延长,其时血液保存时效及血液质量有明显影响.结论 为提高血液质量,保证安全输血,应积极提倡冷链.  相似文献   

20.
0 ℃和4 ℃对血液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对血液液状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献血员静脉血分存于0 ℃和4 ℃保存环境中,于第1周末、第3周末和第6周末检测血液FHb、CP、ATP、2,3-DPG、Ch/PL、SM/P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液状保存受温度条件限制,尽管0 ℃条件下的保存质量优于4 ℃保存环境,但由于技术条件要求高,温度条件较难掌握,故要提高血液液状保存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效,应着重改善保存液性能。结论:0 ℃保存环境的血液质量优于4 ℃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