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Bevacizumab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癌细胞株HepG2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s)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HepG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表达;Bevacizumab处理HepG2细胞48h后,MTT法检测Bevacizumab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细胞凋亡变化。设不加药物的HepG2细胞为对照组。结果HepG2细胞中VEGF和VEGFR蛋白呈阳性表达,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存在VEGF蛋白分泌;Bevacizumab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可诱导HeF,G2细胞的凋亡,凋亡率为(17.04±0.14)%,明显高于对照组(2.85±0.08)%(P〈0.05)。结论Bevacizumab町直接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为Bevacizumab除抗血管生成之外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依据;为Bevacizumab在肝细胞癌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综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21只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0.1ml(2.5mg),7~10d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前房形成稳定后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17例视力无变化,4例视力稍有提高,虹膜新生血管注药后16例3d消失,5例新生血管变细,5~7d消失。1、3、6个月平均眼压为(16.70±2.01)mmHg、(17.20±1.85)mmHg、(20.50±2.03)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例眼压在正常范围,2例加点噻吗心胺眼液眼压接近正常。所有患者头痛、眼胀痛症状消失。结论:Bevacizumab在新生血管青光眼治疗中具有积极的作用,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为临床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提供了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确诊有CNV的21例(42眼),右眼(21眼)定为对照组,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0.1ml),左眼(21眼)定位观察组,行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和TA各0.05ml)。同一患者的左右眼同一时间进行治疗,每4周进行一次重复治疗,共4次;在第12周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差异、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NV病灶渗漏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在治疗后有14眼完全消退,5眼明显轻,2眼无明显变化。观察组中,20眼水肿完全消退,1眼明显减轻。两组治疗前后黄斑视网膜水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减轻黄斑视网膜水肿,延缓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Bevacizumab)眼内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方法:用Cirrus HD-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海德堡激光眼科诊断仪对DME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前后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期应用贝伐单抗(Bevacizumab),玻璃体注射抑制新生血管治疗DME,通过频域OCT联合海德堡激光扫描仪对疗效进行定量观察,治疗前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DME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治疗、抗炎治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近年来,抗VEGF药物Ranibizumab、Bevacizumab、VEGF-Trap和KH902等对DME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文章对DME抗VEGF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抗VEGF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对糖尿病视阿膜病变(DR)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通过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严格的血糖、血压控制和激光光凝术是治疗和预防DR、减少失明的主要措施。内科治疗药物如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减少炎症的产生,羟苯磺酸钙可以改善微循环,曲安纳德等新研制的药物在玻璃体腔注射后可以起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渗漏、减轻黄斑水肿(DME)、抑制纤维血管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的特点。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意义重大。检眼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是诊断DR的主要手段。非增殖期DR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达标,应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抗氧化剂、糖皮质激素、中医药等药物。增殖前期及增殖期DR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该研究对DR诊断及治疗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方法:测定66例1DR患者、30例无DR糖尿病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并观察应用奎那普利治疗后DR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AngⅡ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清Visfatin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较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明显升高(P〈0.01)。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较BDR组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水平BDR组较NDR组明显升高(P〈O.01),PDR组较BDR组明显升高(P〈0.0)。DR患者血清Visfatin与血浆Ang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8,P〈0.01)。应用奎那普利治疗后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AngI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清Visfatin水平升高在DR痛查中发挥重耍作用。瞥素血管翳张素系统影响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不加以干预可致盲。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无创、快速、安全、高分辨率的特点,可在不同层面观察和量化分析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变化情况。本文将综述OCTA的基本原理及其在DR中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新生血管、糖尿病脉络膜病变及糖尿病性神经损伤的应用,了解DR不同的形态学改变,实现对DR的早期筛查、监测及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DR患者。首次和末次抗VEGF治疗的间隔为抗VEGF治疗总时长(若只有1次治疗,则记为0)。末次抗VEGF治疗与治疗后FFA之间的间隔定义为治疗空窗期。结果:共纳入患者20例,24眼,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3.9±12.8)岁。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为2.5(1,3)次,抗VEGF治疗总时长为62.0(0,76.8)d。治疗空窗期为48.5(30.0,64.8)d。15眼(占62.5%)单纯抗VEGF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其余9眼(占37.5%)部分消退且未见新的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空窗期的延长是治疗后仍有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OR=1.089,95%CI=1.018~1.166,P=0.014)。4眼延长治疗空窗期为177.0(90.5,234.3)d,均可见消退的新生血管重新出现。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效,但可能复发,需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用美国产波长为532 nm激光光凝治疗174例(248眼)DR患者 术前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术后随访4个月~2年,随访时查视力、散瞳查眼底、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视力提高179眼(占72.1%), 视力无变化54眼(占21.7%),视力下降15眼(占6.0%)。结论:激光治疗DR疗效显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致盲率,使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emoglobin A1C,HbA1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2011年186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作眼底检查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78例和糖尿病正常眼底(NDR)患者108例,用金标法行HbA1c检测,2007--2011年每年一次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镜检查,以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HbA1c检测,分析HbA1c、FBG、DR之间的关系。结果DR组的HbA1C值明显高于NDR组(P〈0.01)而FBG水平在D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在DR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HbA,C水平越高DR的发生越多,同时DR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HbA1c是DR进展的一个重要检测指标,检测HbA1c对DR的监测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多重因素、多个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炎症是DR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白细胞聚集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胶质细胞激活和其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均与DR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抗炎成为治疗DR的重要切入点。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靶向DR的炎症机制方面发挥独特优势,故对与DR密切相关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及相关中医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DR的早期预防以及后期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引起视功能损害的严重视网膜血管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DR的病理、生理、临床治疗及转归.中医病机及证型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雷敏  胡丽丽  艾明 《浙江医学》2023,45(1):102-10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已成为全球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近50多年来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至10.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糖基化细胞因子,既参与视网膜的生理性血管生成,又参与病理性血管生成,在DR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被广泛研究。本文就EPO相关通路在DR中的发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常伴有全身微血管和心脑及外周动脉等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根治DR的办法,其关键在于及时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达到对DR的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据,对目前处于临床或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各类药物的机制和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目前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和血管渗透促进因子。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中有关VEGF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携带抑制VEGF基因的载体有望成为治疗DR的新手段。1VECF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的意义 1983年,Senger等[1]发现肿瘤细胞可分泌一种能引起小静脉对血液中大分子物质通透性增高的蛋白质,命名为血管通透因子(VPF)。1989年,David等[2]从正常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培养物中分离纯化到一种蛋白质,是一种糖基化多肽性分泌因子。它可以可溶性形式调节内皮细胞生长,促进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12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情况。结果 FFA检查共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5眼,病变检出率为94.3%,明显高于检眼镜检查的检出率(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造影检出非增生性DR 21眼(17.2%),增生前DR 42眼(34.4%),增生性DR 32眼(26.2%),糖尿病性黄斑病变13眼(10.7%),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7眼(5.7%)。结论 FFA检查能够提高DR的检出率,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不可逆的失明,DR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血一视网膜屏障破坏和新生血管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公认的最重要的眼内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近来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和低氧诱导因子-1(HIF-1)能够调控VEGF的表达,共同促进DR的病程发展。该文就ERS和HIF-1对于VEGF的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