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5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入组,治疗组(A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照组(B组)单纯采用传统康复训练。通过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疗效差异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优良率分别为76.0%和48.0%,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肢功能恢复效果较单纯传统康复训练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波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是否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方法:随机将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超声波头部治疗。住院第1天及1个月时分别用Brunnstrom6级法及Barthel指数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超声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应用超声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巨刺灸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灸法组和巨刺灸法组3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加康复护理,常规灸法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常规灸法治疗,巨刺灸法组在对照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急性脑梗死伴运动功能缺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服用氟西汀)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后应用傅格梅尔运动量表(FMMS)评定氟西汀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90天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BI指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498例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的2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2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I指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91.56±3.53)分、BI指数(73.61±4.62)均高于对照组[(87.62±3.71)分、(69.5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存在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ACI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常规二级预防措施,B组在此基础上加施盐酸氟西汀分散片。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第2版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中文量表分别评定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0d、治疗90d时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NIHSS和LOTCA评分在两组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30d后,两组间NIHSS和LOTCA评分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90d后,B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而LOTCA评分明显高于A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治疗90d时,比较两类评分与治疗前的变化情况,B组NIHSS评分的减幅和LOTCA评分的增幅均明显大于A组(P均<0.05)。结论:氟西汀能促进ACI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陈建强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9):1630-1631
目的观察普洛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治疗组脑梗死患者36例应用普洛迪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1次/d,20d为1个疗程;对照组脑梗死患者24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右旋糖酐40ml,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次/d,20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肌力、步行能力、认知功能、言语能力、意识状态等明显好转,神经缺损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仅肌力、言语能力、意识状态、神经缺损评分等较治疗前有好转(P<0.05)。治疗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认知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副作用为发热。结论普洛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口服丁苯酞治疗,每天3次,每次0.2 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进行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血塞通0.4 g,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OD(40.12±8.06 MU/L)优于对照组(35.21±7.16 MU/L),MDA(1.03±0.25 nmol/L)小于对照组(2.60±0.39 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5.02±4.30)%小于对照组(13.55±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88.33%(53/60)优于对照组66.66%(4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有利于预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时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入院即采用巴曲酶干预治疗,将0.25~0.5 U巴曲酶混合在10 m L的0.9%Na Cl注射液中注射,而后每日肌内注射1 U巴曲酶,维持治疗4周。对照组先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将30 mg依达拉奉完全溶解在适量0.9%Na Cl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1周后再应用巴曲酶治疗,巴曲酶用法与观察组一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0.032±0.009)g/L比(0.005±0.001)g/L,(3.89±0.40)m Pa·s比(6.02±0.35)m Pa·s,(15.31±4.49)m Pa·s比(18.93±4.26)m Pa·s,(37.02±4.62)%比(46.31±6.23)%,(1.35±0.16)m Pa·s比(2.27±0.29)m Pa·s](P<0.05或P<0.01)。结论早期应用巴曲酶干预治疗能保护脑梗死患者的脑部屏障,帮助恢复神经元功能,提升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普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病程3个月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的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12周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张宁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341-34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于西平县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08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定患者血清CHE水平及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包括心型脂肪...  相似文献   

13.
降纤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巴曲酶降纤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各50例,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主要终点事件为第3,6个月时的病死率、明显依赖生存状态及死亡/残疾,次要评价指标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随访期末病死率两组无差异(4.0%对2.0%,P=1.00),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2.0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19—21.36。随访期末明显依赖生存率两组无差别,3个月为22.9%对34.7%(P=0.201,RR=0.66,95%CI为O.35~1.26);6个月20.8%对32.7%(P:0.189,RR=0.64,95%CI为O.32~1.26)。随访期末死亡/残疾率两组亦无差别,3个月为34.0%对46.O%(P=0.221,RR=0.74,95%CI为0.45—1.21);6个月为28.0%对40.0%(P=0.205,RR=0.70,95%CI为0.40~1.23)。随访期末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外出血率降纤组较对照组高(22.0%对6.0%,P=0.021,RR=3.67,95%CI为1.09~12.36。结论本研究显示巴曲酶能安全有效的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但未能使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获益。降纤治疗脑梗死是否有效目前还不能得出最后结论,尚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36例慢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前后均行磁共振成像和DTI检查,处理图像数据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伪彩图,行双侧皮质脊髓束(CST)重建,对健侧和患侧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2级15例,占41.67%;3级21例,占58.33%;将15例2级作为A组,21例3级作为B组;A组康复FA值为(0.612±0.039)显著高于B组;2组康复后均显著下降,与康复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康复后FA值为(0.556±0.064)显著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前A组FudlMeyer评分为(57.264±5.821)分显著高于B组,康复后A组Fudl-Meyer评分为(85.162±9.861)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治疗前后CST FA值下降百分数与Fudl-Meyer评分上升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根据CST受损程度评估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期间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相应治疗的78例脑梗死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患者接受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与对照组(39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脑梗死患者的生殖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干预2周[(33.68±5.84)分,12周(50.54±7.98)分]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5.56±5.42)分,(40.69±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应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雁 《中外医疗》2012,31(1):12-1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川芎嗪联合用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并对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一简单评估。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扩血管治疗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川芎嗪联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对照组63.6%,2组比较差异:观察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阿司匹林、川芎嗪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与常规治疗有协同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350 mg+0. 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连用15 d;观察组采用依拉达奉30 mg+0. 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10~14 d,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300 mg,每日1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 04%(100/102)比85. 29%(87/102)](P <0. 05)。治疗后,两组IL-1β、IL-8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 68±0. 59) k U/L比(1. 18±0. 53) k U/L,(3. 64±0. 56) k U/L比(3. 48±0. 46) k U/L,(16. 63±0. 47) k U/L比(15. 16±0. 47) k U/L](P <0. 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 51±1. 03) k U/L比(6. 27±0. 82) k U/L,(3. 33±0. 05) k U/L比(4. 86±0. 05) k U/L,(22. 11±0. 38) k U/L比(28. 81±0. 40) k U/L](P <0. 05),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脑损伤起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李忠音  张军 《河北医学》2015,(1):122-12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比较二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8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14d,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8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