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共施行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43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3例,室间隔缺损83例,动脉导管未闭13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病例,封堵成功423例(97.4%),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和动脉导管未闭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7.7%(208/213),94.0%(79/83),98.6%(137/13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5.2%)。全组门诊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随访3-36个月,无残余分流、死亡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CHD复杂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CHD复杂畸形患儿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总结其图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其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手术证实的50例患儿中,超声心动图漏诊3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漏诊1例,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法乐四联症2例,未做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4%,余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基本相符。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小儿CHD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病人年龄11个月~45岁,体重5~66奴。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应用心健^TM封堵器按常规方法行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29例、动脉导管未闭2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均为继发孔中央型;动脉导管未闭漏斗型9例、管型13例、窗型1例;室间隔缺损为膜周型。结果全组无死亡。即刻成功率98%(52/53),即刻完全封堵率92%(48/52)。1例窗形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血尿,经药物治疗4日后症状消失;另术后早期少量残余分流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随访1~6个月症状均消失。结论用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01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6例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和结果。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364例,房间隔缺损(ASD)199例,室间隔缺损(VSD)270例,肺动脉瓣狭窄(PS)10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2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四联症合并侧支5例。结果技术成功率98.6%(1002/1016),全组无死亡。随访1~6个月,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或破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500例使用Amplazt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5年5月5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8 例,女292 例,年龄2-65岁(平均15.5岁),室间隔缺损88 例,房间隔缺损300 例,动脉导管未闭106 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 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 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2例S,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的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结果 总成功率96.8%,室间隔缺损 4例失败,房间隔缺损8 例失败,动脉导管未闭4 例失败,住院时间3-7天,全组介入治疗患者门诊行心彩超、心电图、胸部X片随访1-3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恢复快、疗效确切,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同时国产封堵器价格低,封堵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 mm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大型PDA(直径≥5 mm)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 56例PDA采用Amplatzer或国产先健动脉导管封堵器,3例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率为98.3%(59/60),术后1 d超声心动图显示15%(9/60)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残余分流;3例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患儿术后12月超声心动图示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结论 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 mm婴幼儿大型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8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8年5月广西北海人民医院、贵州安顺妇幼保健医院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PAIVS患儿25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PAIVS检出率及其表现。结果 (1)超声心动图检出PAIVS患儿23例,检出率为92.0%;漏诊2例,漏诊率为8.0%。25例患儿室间隔均完整,其中经心外科手术确诊19例,经心血管造影确诊4例,经心脏CT确诊3例。(2)肺动脉瓣膜性闭锁20例,肺动脉瓣消失及主肺动脉近端闭锁5例,其中"右心室依赖型"冠状动脉循环3例。(3)右心室发育不良者12例,占48.0%。(4)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25例(占100.0%),右房室瓣反流23例(占92.0%),动脉导管未闭18例(占72.0%),右房室瓣发育不良10例(占40.0%),体肺侧支7例(占28.0%),右房室瓣闭锁2例(占8.0%)。结论超声心动图对PAIV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AIVS主要类型为肺动脉瓣膜性闭锁,患儿常伴有右心室发育不良、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右房室瓣返流、动脉导管未闭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超声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例PAIVS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外科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AIVS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明显:(1)二维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显示室间隔回声完整.(2)心尖四腔切面显示2个心房正位,室间隔回声完整.(3)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2条大动脉位置关系正常,肺动脉瓣无开放运动,肺动脉瓣无血流信号通过.手术证实7例PAIVS中肺血由未闭的动脉导管供应者6例;主肺动脉及分支发育不良,仅有体肺动脉侧支供应肺血者1例.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者7例:其中5例为卵圆孔未闭,2例为房间隔缺损.合并畸形包括三尖瓣闭锁,三尖瓣发育不良伴狭窄、房间隔膨凸瘤等.结论 PAIVS患儿肺血来源多样化,肺动脉发育程度不一,超声心动图特征明显,对PAIVS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VI)变化,评估其大动脉僵硬度。方法对3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1例房间隔缺损(ASD)及36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治疗;检测其治疗前缺损直径与治疗后左、右侧CAVI的关系。结果PDA、、ASD、VSD患者术前缺损直径对两侧CAVI均无明显影响(P均〉0.05)。结论左向右分流性CHD患者的缺损直径对CAVI无明显影响;介入治疗后CAVI下降,大动脉僵硬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136例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4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VSD合并PDA 20例,PDA合并PS 12例,VSD合并PS 4例,PDA合并PS及ASD 1例,VSD合并PS及ASD 1例,所有患者均在导管室行同期介入治疗,治疗顺序为: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并定期随访心电图(ECG)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13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心导管造影及TTE提示封堵器固定好,未见残余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操作顺序与方法,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非紫绀型先心病如房、室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静脉畸形引流、主动脉窦瘤破裂等,在病理上表现为心脏某些结构缺陷有异常通道,在血液动力学上存在左向右的心内、外分流或异常血流,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解剖缺陷,用常规多普勒、彩色多普勒可检出血液动力学上的分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彩超心动图检查、MIR或心导管造影术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给予对应用治疗。结果本组患儿85例中,复合畸形30例,包括法洛四联症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25例、房间隔缺损+动脉管管未闭2例、单心室+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1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1例;单纯畸形55例,包括室间隔缺损18例、房间隔缺损30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两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例、三尖瓣缺损伴右心左房大1例、主动脉缺损1次、肺动脉狭窄1例;呼吸急促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常见症状,其次为青紫、心动过速等。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疾病,需尽早识别、及时诊断,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ADO-Ⅱ进行封堵的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间隔缺损(肌部)2例以及冠状动脉瘘4例。术前经临床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术中心导管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即刻和随访,观察术后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以及并发症。结果 16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2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3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器无残余分流,1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处术后1个月少许线样分流。2例室间隔缺损均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未见明显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ADO-Ⅱ封堵器以其操作相对简便、成功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在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105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63例中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33例、右胸小切口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2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无低心排血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残余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胸廓畸形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选择性应用于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2006年4月-2008年8月,巴州人民医院应用巯甲丙脯酸治疗24例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所致心衰的患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18例,女6例,年龄48天-2岁,平均年龄12个月;其中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15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6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3例。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52天-30个月,平均年龄12.8个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mm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大型PDA(直径≥5mm)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56例PDA采用Amplatzer或国产先健动脉导管封堵器.3例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率为98.3%(59/60),术后1d超声心动图显示15%(9/60)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残余分流:3例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患儿术后12月超声心动图示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mm婴幼儿大型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4—2012年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CHD患者7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33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ASD合并VSD 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肺动脉瓣狭窄(PS)3例。ASD、VSD及PDA封堵术均采用国产蘑菇伞Amplatzer法。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封堵成功73例患者(除1例ASD患者,1例VSD患者和1例PDA患者)。随访1~24个月无残余分流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介入治疗CHD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1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11例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电图显示3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27例均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6、12个月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出道流速降低,未发生右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下降。结论在管状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介入组应用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29例,均为继发孔中央型;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3例,其中漏斗型9例、管型13例、窗型1例。介入病人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按照常规方法行封堵术。同期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41例,其中继发孔中央型5例、上腔型22例、下腔型12例、筛孔型2例;动脉导管未闭36例,其中漏斗型9例,管型27例。房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分别采用右前外侧小切口10例、胸腔镜下25例、正中切口11例;动脉导管未闭均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结扎术。结果全部病例无死亡。介入组即刻成功率98%(51/52),即刻完全封堵率96%(49/51);窗形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在术后有残余分流并血尿,另术后早期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随访1个月~6个月症状均消失。外科组动脉导管未闭1例,在术中有大出血;ASD1例,术后有大量残余分流;动脉导管未闭3例,术后有极少量残余分流;心房扑动和肺不张各1例、胸腔积液4例、心包积液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别,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比较,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人创伤少,痛苦轻,住院时间短,但费用偏高,非适应证的病人仍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