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1995~ 2 0 0 2年对 6 2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 ,仔细分型 ,采用 3种方法 ,a)开窗潜行扩大椎板减压术 ;b)扩大的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c)全椎板切除加椎间融合术。结果 随访 1~ 6a ,按Nakal分级评定优 4 3例 ,良 16例 ,可 3例 ,优良率 96 .5 %。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主要以充分彻底的减压、解除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为主 ,但要兼顾减压的彻底性与腰椎的稳定性。单节段病变选择开窗潜行减压术或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多节段病变选择全椎板减压术同时行椎间融合术以保证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272例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椎板问开窗减压55例(A组),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69例(B组),全椎板切除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横突间自体植骨148例(C组).结果 244例获得随访似6~45个月,平均25.8个月,A、B、C组优良率分别为78.8%、75.9%、81.3%.结论 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手术风险高,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47-1352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对性减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 :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 8例 ;全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2例 ;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7例 ;半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3例 ;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 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 63例 ,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 9例 (内固定 6例 )。结果 :本组 96例 ,平均随访 2年 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 82 3 %。术后继发腰椎不稳 6例 (其中全椎板切除组 2例 ) ,发生率 6 2 5 %。再狭窄 4例 ,发生率 4 17%。腰椎融合失败 1例。结论 :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 ,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优势进行椎板减压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行椎板减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8例,其中32例行传统半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为开放组,46例行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手术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相比于传统半椎板切开减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满足减压要求基础上,对腰椎稳定性破坏较少,更有效的保留了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减压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对预防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上半棘突和近侧棘上、棘间韧带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24例(保留组),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行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30例作为对照(全切组)。保留组男60例、女64例, 年龄(58.3±10.3)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3例;全切组男62例、女68例, 年龄(59.6±9.2)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椎板保留范围、切除范围、硬膜囊面积及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评估融合情况、邻椎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  相似文献   

7.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附1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传统的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因为全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后柱结构,存在术后腰椎不稳定和硬膜外瘢痕形成等缺点,影响术后效果。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临床应用能减少椎板切除术后腰椎不稳的发生,提高了融合率,但也存在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脱落和移位等内固定并发症,同时内固定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故应严格掌握内固定应用的指征。自1996年12月~2 0 0 1年12月本研究对13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病变特点,采用三种术式,即保留腰椎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经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有限椎板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将9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观察组行有限椎板减压治疗,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评分、多裂肌MRI信号强度分级、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0个月,其间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2组患者的ODI、VAS腿痛、VAS腰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多裂肌MRI信号强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比较,有限椎板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轻,腰椎稳定性高,脊椎功能改善明显,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双侧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双侧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7例。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年8月,优良率89.5%.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不需要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只需行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即可获得满意疗效,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次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合并腰椎失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次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随访22~36个月,平均(30.43±3.29)个月,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2.49±13.88) min,平均失血量(125.22±16.21) ml;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ODI指数、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椎管横径显著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0例,良22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3.3%;术后1例出现浅表切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次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效果显著,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4年1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其中男85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54岁。病程3个月~7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分为5组,A组:1个节段椎间管狭窄,39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管(侧隐窝、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B组:1个节段中央椎管狭窄,21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椎间管潜行扩大术;C组:1个节段退行性脊柱滑脱,18例,行两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潜行扩大椎管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AF、RF等)并横突间、小关节间植骨;D组:2个以上节段混合型椎管狭窄,ll例,行病变节段两侧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切除黄韧带,摘除椎间盘,松解神经根;E组:退行性脊柱侧突,7例,综合以上减压措施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结果96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2.2个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JOA评分优85例、良9例、中1例、差1例;X线片复查无椎弓根钉误置、断钉、拔出等。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采取有限化手术、有效化减压原则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脊髓造影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目的疗效,并介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目的手术方法.[方法]10年间手术治疗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目的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3例;其中用舣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62例(开窗组),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除减压术治疗31例(保棘组).获随访82例(其中开窗组54例,保棘组28例),平均随访4年.以术后间歇性跛行足否消失做为减压是否充分目的标准,以术后遗留活动性腰痛做为术后腰椎不稳目的标准.[结果]开窗组术后间歇跛行消失40例(74.1%),残留活动性腰痛5例(9.3%).保棘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23例(82.1%),残留活动性腰痛3例(10.7%).x2检验P值>0.05.[结论]在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目的]减压果和对腰椎稳定性目的影响上开窗组和保棘组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目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78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经侧后方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侧后方组),3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椎板间隙组)。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4~18)个月。侧后方组与椎板间隙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Mac 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起到缓解腰部疼痛、解除腰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但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18-2122
[目的]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伴有或无人工椎板植入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5年2月共收治34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式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56.6±7.2)岁。按是否使用人工椎板重建分为两组,15例行单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单纯减压组),19例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重建术(重建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临床症状JOA评分、CT观察人工椎板融合率及椎管矢状径。[结果]单纯减压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显著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JOA评分显著低于重建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示术后3~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植入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入椎管,有效扩大椎管大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1±4.31)岁;减压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9例.B组50例,采用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53±4.28)岁;减压1个节段38例,2个节段12例.术前术后均采用视觉分析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痛、腿痛和行走耐受性(行走距离和耐受程度).结果:82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8个月(10.9~43.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狭窄节段、术前腰腿痛VAS和OD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手术时间比B组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B组少.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在保留后方稳定结构的前提下使神经结构得到充分减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在把握严格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作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主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和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6例LS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A组患者实施半椎板切除减压术,B组实施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组均随访观察2 a,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术后腰痛V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JOA评分较B组明显升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采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LSS,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属于后天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一种类型 ,也是腰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而随着现在人均寿命的延长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越来越多。我国目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也逐渐趋向于以小开窗来达到减压的目的 ,以免术后出现不稳情况 ,但对于已经伴有退变性不稳的也开始进行融合手术 ,对伴有退变性脊柱畸形 (如侧凸 )的矫形则争论较多。1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一直采用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长期随访观察 ,一些术后并发症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工具全椎板切除减压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6月收治的48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超声骨刀行单侧开窗双侧减压PLIF治疗27例(A组),采用传统工具行全椎板切除减压PLIF治疗21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狭窄节段、椎管狭窄程度、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椎板切除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 d及3、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背部疼痛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患者腰背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椎板切除减压时间显著多于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及血肿形成。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5个月;B组为6~20个月,平均9.3个月。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及拔钉等并发症。术后3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4);术后3、6个月,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间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两组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5,P=0.949);A、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6.3%(26/27)和95.2%(20/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9)。结论采用超声骨刀单侧开窗双侧减压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传统工具全椎板切除减压PLIF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短期随访可降低腰背部疼痛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椎板切除减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与椎板咬骨钳减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9采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23例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椎管减压(超声骨刀组),23例术中使用椎板咬骨钳进行椎管减压(咬骨钳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引流量、卧床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20.6(3~24)个月。咬骨钳组术中4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超声骨刀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小于咬骨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刀在重度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合理应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卧床时间,促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