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其病因复杂,包括心理、社会、婚姻等功能性因素和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器质性因素,临床上依上述因素将阳痿分为心理性阳痿、器质性阳痿及混合性阳痿,其中心理性阳痿占较大部分,北京医科大学对225例阳痿病人调查,心理性阳痿占56.5%[1],作者对自1995年7月至1998年12月所接诊的29例心理性阳痿病人,按照自行设计的利用晨间勃起行为疗法进行心理脱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人共29例,年龄18~55岁,病程7个月~3年6个月,平均1年2个月,本组病人均有正常的阴茎晨间勃起,但夫妻性交时则出现勃起障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从心肝论证心理性阳痿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法。方法: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结果:心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而药物治疗则通过调节心,肝功能,使其恢复正常,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情绪状态,则心神安宁,肝气条达,阳事乃兴。结论:心理性阳痿的病变中心是心,肝功能失调,即心气抑郁,肝气不舒。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西地那非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7例从未接受西地那非治疗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独用药组。联合治疗组42例,年龄25~49岁,平均32岁,病程2.8~5.6年,平均4.2年;单独用药组45例,年龄28~45岁,平均35岁,病程4.8~8.6年,平均5.6年。联合治疗组在医院首次口服西地那非100 mg后接受视听觉性刺激,同时进行阴茎勃起硬度实时监测,随后医生对患者讲解测定结果。单独用药组在院外首次服用西地那非100 mg,未接受医生的认知辅导。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9%(39/42),复诊率83.3%(35/42);单独用药组的有效率为28.9%(13/45),复诊率15.6%(7/45),两组间的治疗有效率和复诊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西地那非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单独西地那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心理行为疗法和西地那非治疗前列腺近距离放疗(PB)后患者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方法研究总共纳入22例单一的125I粒子置入前列腺近距离放疗后ED的患者,主要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开始时和以后每3个月完成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问卷调查,共随访12个月。在第3个月及后续随访期间时,如IIEF-5分数≤17分,则建议患者服用西地那非片。结果 22例患者的治愈率为86.4%,其中有15例患者仅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治愈率为93.3%;7例患者加用了西地那非片治疗(均在第3个月时),治愈率为71.4%。治疗开始时、第3个月和第12个月患者平均IIEF-5分数分别为:13.3、19.2和22.9(P<0.05)。结论心理行为疗法和西地那非治疗PB后ED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勃起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而且给配偶造成难以言表的苦恼,甚至影响家庭的和谐.近年来,我院男科采用性行为疗法联合中西医结合(性行为治疗、小剂量、短时期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及补肾丸口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阳痿,是指男性有性欲时其阴茎不能勃起或虽能勃起却不坚硬、不持久,难以完整地完成整个性交过程的一种性功能障碍。有临床调查显示,在阳痿患者中约有50%左右的患者,其病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由此看来,防治阳痿,必须重视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理行为疗法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特别是儿童神经性厌食症的较好方法之一。本文就我院精神科 1 990年 5月~1 999年 6月住院治疗的 1 2例神经性厌食症患儿 ,运用心理行为治疗均收到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2例 ,女性 1 0例。年龄 1 2~ 1 4岁。1 2例均有自尊心强 ,爱美偏食 ,固执胆怯 ,灵活性差及自我中心等个性特点。 1 2例均无躯体病及脑外伤病史。1 2 临床特点 :(1 )节食心理 :1 2例患儿皆有追求线条美 ,因怕胖而节食、拒食等发病心理因素 ;(2 )进食情况 :1 2例患儿主食每天限制在 0~ 1 5 0 … 相似文献
9.
勃起功能障碍(阳痿)中医发病学规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秦国政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5-9
根据1564例横断面研究样本和962例病例一对照研究样本的勃起功能障碍(阳痿)流行病学调研结果,对其中医发病学规律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认为在当代社会环境条件下,勃起功能障碍(阳痿)的发病学规律同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病因学方面,房劳损伤已不再是主要原因,情志之变则是主要病因学基础,不良生活习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病机学方面,实多虚少是病机转变的普遍规律,脏腑功能改变以肝肾为中心而涉及其他脏腑;在基本病理学方面,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肝郁肾虚血瘀,其中肝郁是主要病理特点,肾虚是主要病理趋势,血瘀是最终病理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医情志相胜、习见习闻与气功疗法是中医学极富特色的心理疗法,而行为治疗法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操作性疗法,是心理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二者在治疗理论与治疗手段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治疗程序、治疗系统性与亲和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中医学理论,将有利于不同心理治疗之间的交流与兼容,为西方心理治疗在中国的移植提供可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行为疗法在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EPQ量表,对63例病程3~11年,年龄7~12岁的中、重度哮喘患儿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哮喘儿童神经质个性高于对照组(P<0.001),哮喘患儿显示出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明显的行为问题。结论:通过心理—行为疗法对哮喘患儿的心理护理,可以显著地提高哮喘患儿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的目的;同时利用哮喘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增强了患儿自我护理能力,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崔云教授从气辨治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抄方,记录整理崔云教授诊治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病案,分析临床典型、有效验案,归纳总结崔云教授临证思路、辨证规律及治疗方法,并列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崔云教授认为男性勃起功能的中医生理基础,以宗筋为体,以气血为用,受到多脏腑共同影响。基于《内经》中“百病生于气”的理论,结合卫气营血辨证,认为临床上大部分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者,病程短、程度轻、无基础疾病,其多病在气;治疗上以调气为主要治法,结合五脏辨证,辅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温补肾气、宣肺降气等方法。验案中患者辨证属肺气郁证,治以宣肺降气,方以葛根汤加减,而获速效。[结论]崔云教授结合脏腑辨证,从气辨治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阳痿病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宗筋失养而弛纵,引起阴茎痿软不举,或者举而不坚的病症。临床所见,阳痿的发生除极少数为器质性病变以外,绝大多数为功能性病变。现代生活中,阳痿这种现象有增加的趋势,无不与焦虑、不满、抑郁等情志因素有关。正如《景岳全书》所述:“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疗法在治疗儿童龋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0例口腔科门诊儿童龋病患者按就诊顺序抽签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110例,采用单盲对照的临床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组采用信息疗法、视觉和听觉疗法、止痛穴位按压、悬赏方法等心理行为疗法;常规组只进行常规的儿童龋病治疗操作。结果术中患者对治疗操作的配合程度实验组优于常规组,患者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实验组优于常规组。结论心理行为疗法可减轻儿童龋病治疗的疼痛,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提高医患配合程度,保证儿童龋病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凡阴阳平衡失调,出现阴茎不能勃起、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以致不能性交者,称为阳痿。国际阳痿学会认为:性交时阴茎不能有效地勃起,致性交不满足者,称阳痿。日本·金子述:性欲、勃起、性交、射精、性欲高潮欠缺一项以上或不充分者,称阳痿。 相似文献
17.
18.
约有半数糖尿病病人诉述性感不足、勃起不全、高潮疲乏、射精不能等,其中男子阳痿尤令人窘迫。 糖尿病性阳痿问题的严重性,首先在于它的常见,其发生率为30%~50%,这几乎使糖尿病与阳痿成了同义语。其次,阳痿病因的复杂性,学说众多,有:神经性、血管性、内分泌性及心原性。神经性指支配阴茎及其血管的神经受损,勃起反应受障碍;血管性系支配阴茎的动脉系统粥样改变,狭窄,乃至闭塞,供血不足势必导致阳痿;内分泌性为与性功能有关的性激素分泌减少;心原性则为一种精神性障碍。其三,糖 相似文献
19.
阳痿指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以致不能插入阴道进行性交 ,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 WHO统计 3 5 %~ 5 9%有临床表现的糖尿病患者 ,都有不同程度的阳痿 ,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阳痿患者高 2~ 5倍。随着人们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的深入 ,对糖尿病性阳痿的认识也越来越多。笔者结合目前中医对糖尿病性阳痿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对其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和临床用药特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1 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 阳痿虽是中医在男科病症中最早论述到的疾病 ,但在金元后才慢慢由单纯的从肾论治向从七情、五脏等方向论治发展。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康医学》2016,(16)
目的:探讨行为疗法对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尿失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尿急训练、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和呼吸肌训练等行为疗法干预。干预后,评价两组患者的I-QOL及CCQ指标。结果:在行为疗法干预开始前,两组患者的I-QOL及CCQ指标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疗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减少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尿失禁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