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色素P-450 1A2酶(CYP1A2)活性、氯氮平(CLZ)稳态血药浓度与治疗效应间的关系.方法对4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氯氮平治疗6周,治疗第1~10天调整剂量,至第10天时剂量达5 mg*kg-1*d-1,并固定此剂量到治疗第6周末.检测CYP1A2酶活性指数和氯氮平(CLZ)、去甲氯氮平(DCLZ)稳态血药浓度.同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CYP1A2酶活性指数与氯氮平的去甲基代谢率DCLZ/CLZ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754,P<0.01);氯氮平血药浓度、氯氮平与去甲氯氮平浓度之和与PANSS减分率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309,r=0.293,P<0.05). 结论 CYP1A2活性和氯氮平稳态血药浓度是预测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氯氮平药代动力学与咖啡因试验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反映氯氮平体内代谢的氯氮平药代动力学与反映细胞色素P45 0酶亚型1A2 (CYP1A2 )活性的咖啡因试验的相关性。方法 给 9名男性健康志愿者 (其中吸烟者 5名 )口服单剂量咖啡因 15 0mg后第 5h末采血 ;2天后口服单剂量氯氮平 10mg ,收集药代动力学设计的血样。结果 氯氮平的 0~ 2 4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 ,2 4)平均为 (2 6 8± 78) μg·h- 1 ·L- 1 ;半衰期平均为 (2 8± 10 )h ;达峰时间平均为 (2 1± 0 8)h。反映CYP1A2活性的咖啡因代谢产物次黄嘌呤 (17X)与咖啡因(137X)的比值 (17X 137X)与反映体内氯氮平清除的氯氮平AUC0 ,2 4的倒数呈显著正相关 (r=0 6 6 7,P <0 0 5 )。吸烟者的氯氮平AUC0 ,2 4[(2 2 4± 5 4) μg·h- 1 ·L- 1 ]低于非吸烟者 [(32 3± 70 ) μg·h- 1 ·L- 1 ],t=2 42 ,P <0 0 5。结论 CYP1A2酶活性与氯氮平体内代谢相关。CYP1A2在体内可能催化氯氮平的氧化代谢。吸烟可能诱导氯氮平的体内代谢。临床上合用其他影响CYP1A2活性的药物时应密切监测氯氮平血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浆、红细胞内氯氮平及其代谢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治疗 8周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清、血浆和红细胞内的氯氮平、去甲氯氮平和N 氧化物氯氮平浓度。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浆、红细胞之间的氯氮平及其代谢物浓度呈两两正相关。血清氯氮平、去甲氯氮平、N 氧化物氯氮平浓度分别比血浆低(11± 13) % ,(15± 17) % ,(2 2± 2 9) % ;红细胞内氯氮平、去甲氯氮平、N 氧化物氯氮平浓度分别为血浆浓度的 (2 7± 5 ) % ,(5 0± 10 ) % ,(2 8± 18) % ;血清、血浆、红细胞内去甲氯氮平 /氯氮平比值分别为(6 2± 17) % ,(6 4± 15 ) % ,(12 1± 2 3) % ,N 氧化物氯氮平 /去甲氯氮平比值分别为 (18± 11) % ,(18±8) % ,(17± 15 ) %。结论 在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监测中 ,测定血浆浓度可以减少误差 ;红细胞内浓度与血浆浓度相关良好 ,去甲氯氮平在红细胞内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CLZ)有时是与氯硝西泮(CLNAZ)联合使用的。然而,联用氯硝西泮(CLNAZ)和氯氮平(CLZ)对氯氮平和主要代谢产物N-去甲氯氮平(N-CLZ)的血清浓度的影响尚不清楚。目标:调查联用氯硝西泮(CLNAZ)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CLZ)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341例服用CLZ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CLZ及N-CLZ的血药浓度;并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年龄、性别、CLZ剂量、联用CLNAZ等因素对于CLZ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1)联用CLNAZ可影响CLZ血药浓度和N-CLZ血药浓度(p=0.010,p=0.020);(2)性别、CLZ剂量、联用CLNAZ三因素可影响CLZ血药浓度(p=0.010,p=0.009,p0.001)。CLZ血药浓度与女性、CLZ剂量呈正相关;与联用CLNAZ呈负相关;(3)CLZ剂量、联用CLNAZ两因素可影响N-CLZ血药浓度(p=0.020,p0.001)。N-CLZ血药浓度与CLZ剂量呈正相关;与联用CLNAZ呈负相关。结论:联用CLNAZ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LZ、N-CLZ血药浓度产生影响;而性别和CLZ剂量等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LZ、N-CLZ血药浓度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上应加强联用氯硝西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CLZ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氯氮平剂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CLZ)有时是与氯硝西泮(CLNAZ)联合使用的。然而,联用氯硝西泮(CLNAZ)和氯氮平(CLZ)对氯氮平和主要代谢产物N-去甲氯氮平(N-CLZ)的血清浓度的影响尚不清楚。目标:调查联用氯硝西泮(CLNAZ)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CLZ)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341例服用CLZ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CLZ及N-CLZ的血药浓度;并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年龄、性别、CLZ剂量、联用CLNAZ等因素对于CLZ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1)联用CLNAZ可影响CLZ血药浓度和N-CLZ血药浓度(p=0.010, p=0.020);(2)性别、CLZ剂量、联用CLNAZ三因素可影响CLZ血药浓度(p=0.010, p=0.009, p<0.001)。CLZ血药浓度与女性、CLZ剂量呈正相关;与联用CLNAZ呈负相关;(3)CLZ剂量、联用CLNAZ两因素可影响N-CLZ血药浓度(p=0.020, p<0.001)。N-CLZ血药浓度与CLZ剂量呈正相关;与联用CLNAZ呈负相关。结论:联用CLNAZ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LZ、N-CLZ血药浓度产生影响;而性别和CLZ剂量等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LZ、N-CLZ血药浓度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上应加强联用氯硝西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CLZ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氯氮平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人的CYP2C19基因型对阿米替林血药浓度及其去甲基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测定 5 9例汉族抑郁症患者CYP2C19的基因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阿米替林及去甲替林的稳态血浆浓度。结果  5 9例患者检测出 4种CYP2C19基因型 :wt/wt型 (n =4 ) ,wt/m1型 (n =4 9) ,m1/m1型 (n =4 ) ,m1/m2型 (n =2 )。基因m1频率为 0 5 ,基因m2频率为 0 0 17。单位剂量阿米替林及去甲替林的稳态血药浓度有明显个体差异 ,分别相差 31倍和 2 6倍。CYP2C19不同基因型的单位剂量阿米替林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单位剂量去甲替林血浓度wt/m1型与m1/m1型相比 [(0 6 4± 0 4 4 ) μg·L-1·mg-1比 (0 18± 0 0 8) μg·L-1·mg-1)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他分型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阿米替林 /去甲替林浓度比值大小依次为 :wt/wt型 1 0 5± 0 2 8,wt/m1型 1 4 5± 0 81,m1/m1型 4 5 9± 1 4 4 ;wt/wt型和wt/m1型与m1/m1型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wt/wt型与wt/m1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中国汉族抑郁症患者中 ,CYP2C19介导的阿米替林去甲基代谢表现出基因剂量效应倾向 ,其中m1/m1型阿米替林  相似文献   

7.
氯氮平疗效与细胞色素P450 1A2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氮平临床疗效的个体差异与其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1A2(cytochrome P450 1A2,CYP1A2)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99例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106例健康对照者作病例-对照研究.分裂症患者给予氯氮平治疗2个月,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评分评价氯氮平疗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CYP1A2/C734A单核苷酸突变进行检测,分析氯氮平临床疗效的个体差异与其主要代谢酶CYP1A2/C734A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 结果 (1)中国上海地区人群的CYP1A2/C734A突变率为61.3%,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48,df=2;χ2=1.80,df=1,P>0.05),CYP1A2/C734A突变的多态性分布在分裂症的易感性及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最大日用药剂量等其他相关因素中亦无显著性差异.(2)有阳性家族史的分裂症患者其纯合突变基因型(AA)的频率较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增多(χ2=5.28,df=1,P<0.05).(3)CYP1A2/C734A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与氯氮平疗效之间无相关性(χ2=3.47,df=2;χ2=2.77,df=1,P>0.05).(4)对氯氮平有效者的野生基因型(CC)频率较携有突变基因的基因型(AA和AC)有增多的趋势(χ2=3.77,P=0.055);关联分析显示相对风险率(odds ratio, OR)为4.24(95% CI 0.89~20.09,显著性检验χ2=3.30). 结论 (1)在中国上海地区的汉族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家族史与CYP1A2/C734A纯合突变基因型相关;(2)氯氮平的代谢酶CYP1A2/C734A单核苷酸突变可能使分裂症患者对氯氮平的临床疗效降低,表明这一位点的基因突变与氯氮平疗效的个体差异反应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氯氮平及其代谢产物对大鼠胰岛细胞胞内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胞内钙离子水平探讨氯氮平及其代谢产物对离体大鼠胰岛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低浓度(3.3mmol/L)和高浓度(16.7mmol/L)的葡萄糖Hank′s液经灌流装置孵育诱导,以终浓度为1μmol/L的氯氮平、去甲基氯氮平和N-氧化氯氮平分别作用于分离培养的大鼠胰岛细胞,并设两种浓度葡萄糖的空白对照组,以Fluo-4/AM为荧光探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不同药物作用于胰岛细胞后胞内钙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1)低糖条件下,氯氮平组[(22±4)%]和去甲基氯氮平组[(49±6)%]胞内[Ca2+]i均低于空白对照组[(93±6)%;P<0.01];与未加处理因素前(0min)相比,氯氮平组和去甲基氯氮平组的胞内[Ca2+]i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0.01),且氯氮平的抑制作用强于去甲基氯氮平(P<0.01)。(2)高糖条件下,氯氮平组[(62±10)%]和去甲基氯氮平组[(18±8)%]胞内[Ca2+]i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94±5)%;P<0.01];与未加处理因素前(0min)相比,氯氮平组和去甲基氯氮平组的胞内[Ca2+]i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0.01),其中去甲基氯氮平的抑制作用强于氯氮平(P<0.01)。N-氧化氯氮平组对胞内[Ca2+]i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氯氮平及去甲基氯氮平均降低胰岛细胞胞内[Ca2+]i,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9.
CYP2A6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2A6(CYP2A6)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药服用丙戊酸钠的癫患者98例,应用巢式PCR(nested-prime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方法分析其CYP2A6基因型,分析等位基因CYP2A6*1及CYP2A6*4;同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98例患者中CYP2A6基因型为*1/*1者73例(74·5%),*1/*4者24例(24·5%),*4/*4者1例(1·0%),根据基因型分为A组(CYP2A6*1/*1)和B组(CYP2A6*1/*4或CYP2A6*4/*4)。B组患者丙戊酸钠的标准血药浓度平均值(4·1393±0·2793)较A组(3·3486±0·391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A6基因多态性影响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含有CYP2A6*4等位基因的患者应用丙戊酸钠应较常规降低用量。  相似文献   

10.
氯氮平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目的 探讨氯氮平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6 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氯氮平治疗 ( 34例 ,氯氮平组 )和利培酮治疗 ( 34例 ,利培酮组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4周末做糖耐量试验 ,测定空腹胰岛素、C肽、甘油三酯、胆固醇、瘦素 ,并测量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 [BMI,体重 (kg) /身高 (m2 ) ]。共观察 4周。结果 治疗第 4周末 ,氯氮平组餐后 1h、2h的血糖值 [分别为 ( 8 6± 1 8)mmol/L和 ( 6 7± 1 1)mmol/L]比治疗前 [分别为( 7 4± 2 2 )mmol/L和 ( 5 8± 1 4 )mmol/L]明显升高 (P <0 0 5 ,P <0 0 1) ,而利培酮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氯氮平组 ( 2 0 % ,7例 )患者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高于利培酮组 ( 3% ,1例 ) ,差异有显著性 ( χ2 =3 972 ,P <0 0 5 )。结论 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血糖值的影响大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对氯氮平血药浓度及临床效应的影响。方法 服氯氮平2周后,连续测3次氯氮平血浓度,取平均值。然后合并抗结核药2周后.再3次测氯氮平血浓度,取其均值进行比较。同时采用BPRS、CGI、TESS对精神症状及药物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 合并抗结核药氯氮平血药浓度(91±57)ng/ml比单用氯氮平血药浓度(284±254)ng/ml显著降低(P<0.05)。BPRS单用氯氮平评分为38±6.2,合并用药评分47±8.6(P=0.01),TESS合并用药前后分别为103±6.4与86±14.7(P=0.01),CGI合并用药前后为2.3±1.4和1.5±O.9,(P=0.2)。结论 抗结核药可降低氯氮平血浓度,并影响其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YP1A2mRNA表达水平与氯氮平疗效及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测定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YP1A2mRNA表达水平,临床症状和疗效的评价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在实验第4周末、第8周末的氯氮平的血药浓度与CYP1A2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9,-0.487,P<0.05).第8周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减分率与CYP1A2 mRNA表达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CYP1A2的mRNA表达水平与氯氮平的疗效无关联,与氯氮平的血药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雄性C57BL/6小鼠空腹血糖和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3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1只,分别灌胃给予蒸馏水、氯氮平4mg/kg及氯氮平20mg/kg,于给药后3h、1周、4周以试纸法测定各组空腹血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GLUT4mRNA表达。结果(1)灌药后3h、1周氯氮平4mg/kg组和氯氮平20mg/kg组空腹血糖和GLUT4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灌药后4周氯氮平4mg/kg组和20mg/kg组的空腹血糖值[(5.6±0.5)mmol/L和(5.8±0.5)mmol/L]高于空白对照组[(4.6±0.6)mmol/L],而GLUT4mRNA的表达(0.50±0.14和0.48±0.12)却低于空白对照组(0.85±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氮平可以慢性升高空腹血糖,降低GLUT4mRNA的表达,可能是抗精神病药长期应用后血糖升高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中发生猝死的 6 5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猝死组 ,以 2 0 0 2年 2月 2 0日所有在院的 110 7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主要人口学资料 (年龄、性别、精神障碍种类和病程 )和主要临床资料 (如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心电图特征、QTc间期、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合并其他精神药物的种类及剂量 ,主要不良反应等 ) ;对猝死组收集死因的临床判断及任何可能与猝死有关的资料。结果  (1)猝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抗精神病药剂量及QTc间期 (总体 )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2 )两组中接受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 [(0 36± 2 5 4 )ms]均长于非氯氮平治疗者 [(0 35±3 2 3)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 ;其中 ,猝死组和对照组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9± 1 31)ms和 (0 36± 2 4 6 )ms],未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3± 3 2 3)ms和(0 35± 3 2 1)ms]。 (3)猝死组慢性起病者 (96 9% )多于对照组 (87 7% ;P =0 0 3) ,合并躯体疾病的比例 (89 2 % )高于对照组 (39 1% ;P =0 0 0 ) ,心电图异常率 (5 8 5 % )也高于对照组 (2 5 8% ;P =0 0 0 )。经非参数检  相似文献   

15.
对长期应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进行迟发性运动障碍(TD)调查 ,并以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作对照。1 对象和方法系本院住院患者 ,诊断均符合 CCMD- 2 - R标准。研究组至少 1年持续单用氯氮平治疗 ,除外以往使用其它抗精神病药者。对照组以至少 1年以上持续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 ,除外合并使用氯氮平或舒必利者。研究组 5 2例 ,男性 ,平均年龄 (4 3.6± 8.2 )岁 ,总病程 (13.3± 7.34 )年 ,持续服药时间 (4 .2± 2 .3)年 ,药物剂量折合氯丙嗪效价 (35 2± 12 5 ) mg/d。对照组 46例 ,男性 ,平均年龄 (4 5 .3± 7.8)岁 ,总病程(15 .2± 8.4)年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和提高其药物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133例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66例)和对照组(67例).对训练组患者分组进行技能训练,共20周,两组均有64例完成1年随访.每月评定1次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每天以自制的监护人及患者药物依从性评分表进行评分;每2个月测定1次氯氮平血浓度.结果(1)入组时与随访末次评定差值的比较,训练组的BPRS总分[(3.3±13.7)分]、漏服药次数[(-0.9±3.0)次]、监护人药物依从性评分[(-53.0±31.2)分]和氯氮平血浓度[(85.5±44.8)ng/ml],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9.2±21.7)分]、[(-9.5±5.9)次]、[(26.5±24.3)分]和[(199.1±85.0)ng/ml],均P<0.001;(2)训练组的复发率(12%)和再住院率(3%)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和38%;P<0.001);(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训练组的复发和再住院累计生存率优于对照组(复发的log-rankx2=25.62,再住院的log-rankx2=25.49,均P<0.001).结论两种技能训练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并提高其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轻型帕金森病D2受体的PET显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11C]-雷氯必利(raclopride,RAC)-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D2受体进行功能显像,了解D2受体在PD早期的变化情况.方法PD组6例,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66.60±7.19)岁,病程为Hoehn-Yahr分级1~2级.对照组4名,男2名,女2名,平均年龄(70.50±0.58)岁.PD组及对照组均进行RAC-PET检查.结果[11C]-RAC在尾状核和壳核显像明显,在皮质、小脑、丘脑、脑干等部位无明显显像,符合D2受体的分布特点;早期未经治疗的PD患者,在患肢对侧尾状核头、壳核前部和壳核后部,[11C]-RAC的结合指数分别为2.94±0.33、3.34±0.27和3.27±0.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4±0.49、2.89±0.48和2.72±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0.013和0.022);患肢同侧尾状核头、壳核前部和壳核后部[11C]-RAC的结合指数分别为2.78±0.31、3.22±0.38和3.10±0.29,也高于对照组的2.63±0.19、2.93±0.21和2.76±0.27,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患肢同侧尾状核头、壳核前部和壳核后部[11C]-RAC的结合指数分别为2.94±0.33、3.34±0.27和3.27±0.37,高于对侧相应部位的2.78±0.31、3.22±0.38和3.10±0.29,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在对照组,双侧基底结区相应部位[11C]-RAC结合指数为右侧2.54±0.49、2.89±0.48和2.72±0.19,左侧为2.63±0.19、2.93±0.21和2.76±0.27,双侧无差异;但在纹状体内的分布有区域性差异,即壳核前部[11C]-RAC结合指数为2.85±0.15,壳核后部[11C]-RAC结合指数为2.80±0.12,均高于尾状核的2.58±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C]-RAC是D2受体的特异性示踪剂,可用于活体D2受体的评价;早期未经治疗的PD患者,D2受体有上调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对照研究方法,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得分结果评价疗效,时间6周.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PANSS平均减分率均显著下降(P<0.05).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减分率分别是(86.52±16.94)%、(69.38±18.8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治疗分裂样精神病,氯氮平治愈率优于利培酮,对类青春型、紧张型兴奋的病人利培酮控制不利,利培酮组脱落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氯氮平和经典类抗精神病药(AP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共调查使用APS≥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71例,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检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按药物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氯氮平组、经典APS单一治疗组(经典组)或联合用药组进行比较.结果 [1]联合用药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和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均显著高于经典组(P<0.05);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均显著高于经典组和氯氮平组(P<0.05).[2]氯氮平组和联合用药组糖耐量降低和2型糖尿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经典组(P<0.05).[3]患者体质量指数与其空腹血糖、血清瘦素、血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以及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P均小于0.05);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血胰岛素水平也呈正相关(P=0.008).[4]多元逐步线型回归分析表明,进入影响空腹血糖水平方程的因素分别为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胰岛素、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P<0.05).结论 单用氯氮平及其与经典抗精神病药联用,均易导致患者肥胖,且易导致患者血糖、血脂、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并与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降低发生相关,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雌激素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在离体的细胞培养物中 ,雌激素 (estrogen ,E)对 1 甲基 4 苯基吡啶离子(MPP+ )诱导的帕金森模型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以PC12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 ,将MPP+ 或E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 ,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及代谢状态 ,SABC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 (TH)的含量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 随MPP+ 浓度增加 ,细胞活性下降 ,MPP+ 浓度为 2 5 0 μmol/L时 ,吸光度A570 值为 0 30± 0 0 7,符合帕金森病细胞模型 ;随E浓度增加 ,细胞活性升高 ,呈量效依赖关系 ;当雌激素浓度 >10nmol/L ,细胞活性无明显增加。单纯用E组A570 值为 0 6 1± 0 17,比空白对照组 (0 4 9± 0 11)、MPP+ 组 (0 30± 0 0 7)、E +MPP+ 组 (0 5 6± 0 16 )细胞活性高 (P <0 0 5 ) ;TH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E组 (0 4 6± 0 0 6 )比空白对照组 (0 2 2± 0 0 7)、MPP+ 组 (0 10± 0 0 3)、E +MPP+ 组 (0 2 4± 0 0 4 )高 (P <0 0 5 ) ;凋亡率E组(11 5 % )比对照组 (31 3% )、MPP+ 组 (6 3 5 % )、E +MPP+ 组 (33 6 % )低 (P <0 0 5 ) ,每组细胞数为 2× 10 5个 /ml。E +MPP+ 组比MPP+ 组细胞活性高 ,TH含量高 ,凋亡率低 (P <0 0 5 )。结论 雌激素对PC12细胞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