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测定健康儿童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平均值。方法 对 5 85例≤ 14岁健康儿童 ,用日本光电ECG - 932 0心电图机采集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数据 ,以 2 5mm/s的速度、10mm/mv的灵敏度和 5 0mm/s的速度、2 0mm/mv的灵敏度记录两种不同的平均波形 ,由专人测量QTmax、QTmin ,用Bazett公式校正QTcmax、QTcmin ,计算QTd(QTmax减QTmin)及QTcd(QTcmax减QTcmin) ,进行微机数理统计。结果 14岁以下儿童QTmax平均值为 319 6 7± 2 1 99ms,QTmin平均值为 2 84 2 7± 2 1 4 0ms,QTcmax平均值为 4 16 86± 2 2 4 8ms ,QTcmin平均值为 36 9 98± 2 3 5 5ms,QTd为 35 16± 11 98ms ,QTcd为 4 6 91± 15 82ms。在年龄组间与男女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儿童QTd <5 0ms ,QTcd <6 0ms,与年龄、心率及性别相关均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前,QT离散度(QTd)的研究较多涉及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以及多种基因型的长QT综合征等诸多心脏病,以及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和致心律失常作用等[1]。中国知网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逐步检索,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百岁老人心电 相似文献
3.
利用心电学无创指标来判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差异,其值异常对预测老年AMI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为了解其临床意义,笔者分析了61例老年AMI患者早期心电图(ECG)的QT间期(QT)、矫正的QT间期(QTc)、QTd、矫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对照组比较,以探讨其对AMI预后的影响及与梗塞部位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老年AMI病人61例,符合WHO诊断标准,除外其它因素对ECG的影响(如室内传导阻滞、电解…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QT和JT离散度同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期心电图的QT、JT、QRS和RR间期,根据测量结果计算QT和JT离散度.结果心绞痛发作时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心绞痛缓解期(P<0.05),JTd及JTcd虽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有ST-T变化组同心电图无ST-T变化组的QTd和JTd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QT和JT离散度可提示心绞痛发作时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对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预后及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QT离散度(QTd)与老年人冠心病猝死(SCD)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例老年SCD患者猝死前12导联心电图的QTd、QTcd,并与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9例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30例正常对照者做比较.结果①AMI组QTd与QTc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SCD组QTd、QTcd显著高于AMI组(P<0.05);③SCD组与AMI伴室性心动过速(VT)组的QTd、QTcd显著高于AMI不伴VT组(P<0.05),SCD组与AMI伴VT组间的QTd、QTcd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QTd对老年人SCD与老年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QTd),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an)和心率,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健康小儿的QTd、QTcd。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D患儿QTd、QTcd值分别是(37.2±5.3)ms,(61.5±7.1)ms;而健康小儿是(26.2±2.7)ms和(37.2±6.2)ms,两组比较,t值分别是7.98和11.24,P均〈0.001。结论KD患儿心电图QTd值增大,预示心肌受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QTd),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和心率,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健康小儿的QTd、QTcd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KD患儿QTd、QTcd值分别是(37.2±5.3)ms,(61.5±7.1)ms;而健康小儿是(26.2±2.7)ms和(37.2±6.2)ms,两组比较,t值分别是7.98和11.24,P均<0.001。结论 KD患儿心电图QTd值增大,预示心肌受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QT间期的变异—QT离散度(QTd)被认为是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与心肌电不稳定性有关,可作为判断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1]。本文观察63例VVI起搏前后QTd变化,旨在探讨心室除极复极改变对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 选择使用VVI起搏(频率70次/min)患者63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27~81岁;心功能Ⅰ~Ⅱ级(NYHA标准),运动平板及Holter心电检查排除冠心病、心肌缺血者。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 相似文献
10.
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其测值增大,常表示某原因所致的心肌细胞复极时间不均,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为探讨该指标的应用价值,我们观察了慢型克山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心电图的QTd,并与无心脏疾患的健康人进行了对比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慢型克山病75例,均为经临床各项检查确诊的患者,临床心功能定为Ⅲ~Ⅳ级的患者。对照70例,男女各35例,系确诊的无心脏疾患的健康人。以上两组年龄大致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头硷中毒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对策。方法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乌头硷中毒者入院(无心律失常时)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治疗恢复正常心律后的QTd、QTcd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47例乌头硷中毒者入院时QTd、QTcd与封照组均有显着差异;中毒者治愈前后QTd、QTcd有显着差异,中毒者治愈后与封照组QTd、QTcd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Tcd可作为反映乌头硷中毒患者心脏损害程度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之一,并采取有效封策可达到抢救乌头硷中毒成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原因所致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患者40例(A组)、运动诱导所致的左室肥厚患者35例(B组)及健康者40例(C组),三组均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三组QTd及心室结构参数,计算左室质量(LVM)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进行比较.结果 A、B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M及LVMI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各指标虽然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QTd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QTd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483,P<0.01),B组Qta与LVMI无相关性(γ=0.215,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程度与QTd呈正相关,而运动诱导所致的左室肥厚程度与QT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中QT离散度值(QTd)、ST段下移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探讨并分析7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出CAD患者QTd与ST下移情况,判断其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CAD的临床价值.结果 实验组中QTd明显提高,并与心电图ST压低呈正相关.结论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QTd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一步研究左心室肥厚病人QT离散度 (QTd)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等方法对 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男性 4 0例 ,女性 4 6例 ,年龄 (5 4 .6± 10 .8)岁 ]和 16例正常人 [男性 10例 ,女性 6例 ,年龄 (4 2 .3± 12 .5 )岁 ]作QTd、QTcd及左心室肥厚的检测分析。结果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QTd为 5 9± 16ms,QTcd为 6 2± 2 0ms,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QTd为 4 6± 13ms ,QTcd为 4 8± 17ms ,健康组QTd为 4 2± 15ms,QTcd为 4 4± 11ms ,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后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间期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6.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电图QT离散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单纯性肥胖儿童是否存在心电图QT离散度 (QTD ,QTcD)的改变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测量单纯性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 12导联心电图RR间期、QT间期并计算QTc、QTD、QTcD ,彩色多普勒测量受试者左室射血分数 (LEF)。 【结果】 肥胖组RR、LEF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0 1) ,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QTD虽然比对照组大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肥胖组QTD、QTcD与LEF成负相关关系 (r = 0 .485 ,P <0 .0 5 ;r = 0 .5 12 ,P <0 .0 5 ) ,与RR成正相关关系 (r =0 .5 2 0 ,P <0 .0 2 ;r =0 .613 ,P <0 .0 0 5 )。 【结论】 肥胖儿童LEF降低 ,心率增快 ,QTcD显著延长 ;QTD、QTcD的变化可能是肥胖儿童心室肥厚、心肌脂肪浸润等某一或某几项病理改变及心率变化的综合反映 ,也是LEF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和非梗阻两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校正的QT离散度。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天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QT、QT离散度、校正的QT离散度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使两组的QT离散度明显缩短了,且梗阻组QT离散度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以下简称QTd)系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最早由campbell等于1985年提出,1990年Day等首次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QTd增加为心室肌复极不均匀的表现,而最大QT值存在于病变区域,这种区域性复极化不均匀,极易产生多数性折返激动,它代表心室肌不稳定性。目前QTd研究领域已经不断深入,尤其临床上将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观察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过程中、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判断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后左心室肥厚的逆转程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结果,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小结,供同道参考。 1 急性心肌梗死(AMI) 有关AMI时QTd的动态演变研究已有不少结论。如国内王兆禹等分析49例AMI患者QTd演变显示:急性期QTd(43.9±18.4)ms、恢复期(38.4±18.3)ms、陈旧期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影响心室肌的局部复极都会有QTD的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肥厚、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肌功能和形态变化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