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口渴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伤寒论》太阳病篇口渴的相关条文,其病因病机有邪热伤津、水饮内停、津液不布和邪热与水饮相结等方面,其治当以解表益阴、温化水饮、解表利水和泻水逐饮等法。  相似文献   

2.
经断前后诸证是指妇女经断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五心烦热,或腰背瘦痛,浮肿泄泻,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与绝经有关的证候。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出现:表现有轻有重。少数妇女症状明显,甚至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半载,长者可达数年以至十几年不等。本文欲就该病的发病机理及辨证论治谈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治疗外感热病,当分清伤寒抑或温病,治法迥异,不可混淆。今从《伤寒论》有关太阳经发热的条文分析,外邪侵入人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情的轻重与邪气入里程度和病人的体质有关,探讨太阳经发热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4.
五善散为仲景名方,在《伤寒论内《金匾要略》中有相关记载的条文共8条,论及的病证有蓄水、水逆、霍乱、癫眩等,提到的主要症状有脉浮、小便不利、渴欲弓体、发热、身疼痛、水入则吐、心下痞、脐下悸、吐诞沫等。近代对五警散的运用早已超出仲景原治病证,已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数十种病证。然就五等散证的水蓄部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等仍是各抒己见。为此,本文查阅古今医籍及1993年前医学刊物,共收集五苓散汤剂验案384例,经过全面统计,系统分析,以探求其证治规律,使之规范化,从而为该方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血瘀证与虚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70例Ⅱ型糖尿病血阏证,虚证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血瘀证发生率为61.77%,虚证发生良为79.41%,当伴有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瘀证患病率提高。并探讨了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提示:糖尿病血瘀证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虚;脏腑之虚证即可影响气的生成,又可导致血管病变,加重瘀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血瘀证与虚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70例Ⅱ型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血瘀证发生率为61.77%;虚证发生率79.41%;当伴有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瘀证患病率提高。本文并探讨了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提示:糖尿病血瘀证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虚;脏腑之虚既可影响气的生成,又可导致血管病变,加重瘀血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明芳教授从事医教研40余年,医理娴熟,对眼外伤的证治,有独到的治疗用药经验.王明芳教授根据外伤后出现的症状和病理改变辨证,可以根据以下规律来辨证,经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笔者通过学习,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珊  黄秀蓉  李志钢  王明芳 《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91-1992
王明芳教授从事医教研40余年,医理娴熟,对眼外伤的证治,有独到的治疗用药经验。王明芳教授根据外伤后出现的症状和病理改变辨证,可以根据以下规律来辨证,经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笔者通过学习,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吉今医案的统计分析,较全面地揭示了栀子豉汤证治规律,本病证发病的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和饮食劳倦三方面;病机为热扰胸膈、心神不宁;主要诊断见症为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数、滑、弦、浮脉;当以清除烦为基本治疗原则,具体运用辅以健脾开胃、疏肝理气之品;该病男女老少皆可发病,以青壮年为多;四季皆可发病,以春季为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医治疗痛经病的证治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古今文献治疗痛经复方425首,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研究痛经病的证治规律.结果 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是气滞血淤、寒凝血淤、淤阻胞宫、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单味药使用频次为55次以上的药物(甘草除外)依次为当归、川芎、延胡索、白芍、香附、肉桂、红花、五灵脂、乌药、桃仁;配伍频次居前10位的多为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的排列组合.结论 研究表明:①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淤,寒凝血淤为最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为多见;②活血化淤药、行气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配伍规律;③当归、川芎是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组.  相似文献   

11.
表证虚实的决定因素在正邪力量的对比。人感邪后有四种可能状态:邪重气实,邪重气虚,邪轻气实,邪轻气虚。太阳中风表虚证属太阳伤风寒,邪轻气虚表虚状态;太阳伤寒表实证属太阳伤风寒,邪重气实表实状态。本文从状态分析,结合传统的营卫学说,以脾胃为中心,通过阐述不同状态下营卫在三焦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对太阳病表实表虚证的病机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仲景所著《伤寒论》冠古绝今,书中398条原文,太阳病篇所占178条,足以突出太阳病篇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太阳病的基本病机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其基本治则为辛温解表;“汗法”在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之正确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则变证从生.仲景在太阳病篇中对“汗法”有很详细的描述,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邵学鸿 《河南中医》2008,28(11):6-8
张仲景继承<内经>病因说,撰著<伤寒杂病论>,把由邪风所袭造成的病证命名为中风,因寒气所伤形成的疾病命名为伤寒,因暑热引发的病证命名为中,以及由寒和邪风演化形成的病证分别命名为温病和风温.  相似文献   

14.
根据《伤寒论》原文及后世医家的注解,剖析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提出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主方,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外,尚有其他内外致病因素以及误治变证等;而太阳中风证则仅仅局限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太阳中风营卫不和,是桂枝证的证型之一。因此认为桂枝汤在临床上不仅适用于外感病,也可辨证应用于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5.
张振利 《河南中医》2016,(3):375-377
诸家医案所载诸虚有气虚,有阳虚,有阴虚,有营血虚,有胃气虚,有久病体虚后感伤寒等情况;从治法上看有先解表,后扶正;有先扶正,后解表;有解表为主,有扶正为主;有只解表,不扶正;也有只扶正,不解表;还有小其制等法。但究竟采用何法,还是看具体病情,其中脉象强弱非常重要,若伤寒脉浮紧,按之有力,纵兼夹虚证,可一汗而解;若脉迟细弱无力,即使伤寒证非常典型,亦不可峻用汗法。若虚实兼杂,分清主次,予以扶正解表,做到解表不伤正,扶正不恋邪。诸家医案中还有假虚伤寒,须仔细鉴别,治病求本,当汗则汗。如虽年衰岁高,得太阳伤寒证,如脉证合,当用麻黄汤时亦不可犹豫,若用荆防等发汗不力亦错失时机而变证多出。  相似文献   

16.
汪绮石《理虚元鉴》证治虚证重“三本二统”;辨证强调未详五脏,先审七情;论治注重未病先防,已病重调;投方用药有新解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太阳病是六经辨病中疾病传变过程的开始阶段,表证是八纲辨证里外感症状的集合,太阳病不等于表证。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被称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的应用频次仅略少于"经方之首"桂枝汤。其对太阳病及其变证具有突出的治疗优势,堪称是用治太阳病及其变证的主方。孙思邈概括"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列为《伤寒论》太阳病七法之第四法。根据张仲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等病证合参、以病统证的思维模式,提出"太阳病柴胡证"的概念,认为"小柴胡汤实为疏表清里之首方",而不应将其限于"和解少阳"的狭义范畴。此观点为解析小柴胡汤在太阳病篇的主治病证,以及阐释其在现代外感发热性疾病中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发现仲景所论之太阳伤寒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二者之间在病因、病机、发病、传变等方面存在诸多一致或相似,因此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提出二者治疗可以互通,并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早期、进展期、恢复期的不同症状表现,分别指出了《伤寒杂病论》中宜投用的经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