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当代护士》2017,(5)
目的观察极外侧椎间融合(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DLIF)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应用DLIF治疗脊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34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ODI),血沉及C反应蛋白监测炎性指标,评估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血沉值、C-反应蛋白值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极外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椎感染性疾病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微创,是治疗脊柱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0)
目的评价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接受XLIF手术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主观症状改善,分别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CT检查,影像学参数选取冠状位Cobb角、顶椎偏移、节段前凸角、全脊柱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宽度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血管腹腔脏器及神经损伤、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4.5个月(11~16),5例(33.3%)出现手术并发症;患者末次随访时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状位Cobb角、节段前凸角、全脊柱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均较术前增加,顶椎偏移较术前减小,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LIF能有效改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术式,对冠状位畸形影像学有明显改善,但矢状位矫正疗效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全部患者选择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45. 5±4. 7) m L,平均手术时间为(56. 3±2. 2)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 2±1. 5) d。术后4例患者出现屈髋乏力,2个月后症状彻底恢复。6例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前方感觉麻木感,6~8周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本研究患者无腹腔脏器和大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定位错误、麻痹性肠梗阻、生殖股神经永久性损伤等并发症。全部患者接受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日本骨科协会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 0. 05)。结论选择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发症少,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6.
<正>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经皮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结合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可以明显减少入路相关并发症[1],并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少,康复快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现将经皮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中护理配合的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该院诊治的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7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与TLIF组,OLIF组44例,TLIF组43例。OLIF组患者选用脊柱内镜辅助OLIF方式进行手术,TLIF组患者选用脊柱内镜辅助TLIF方式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参数(腰椎矢状位Cobb角、腰椎冠状位Cobb角以及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比较两组患者初次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融合率、塌陷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时间上,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别上,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OLIF组与TLIF组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和TLIF组腰椎矢状位Cobb角大于手术前,腰椎冠状位Cobb角以及顶椎中心偏移距离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8.
9.
与传统前后路手术方式相比,外侧经腰大肌入路椎体间融合术具有组织创伤小、可减少潜在失血量、无需普外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协助、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其手术适应证已扩大到退行性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退变性脊柱侧弯、骨折不愈合、创伤、感染及轻度腰椎滑脱。但外侧经腰大肌入路椎体融合术有一些特有的并发症,包括短暂性神经症状、运动缺陷、神经损伤等。本文就外侧经腰大肌入路椎体间融合术适应证及手术效果、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南石医院收治的FLLDH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开放性手术,研究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Lehmann)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48/50)]较对照组[84.00%(42/50)]高(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术后24 h VAS评分和术后3个月Lehmann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24 h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Lehmann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FLLDH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溶核疗法。方法:在X线监视下,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患侧椎间孔处胶原酶注射。结果:随访6-18个月,完全无症状者28例,不能从事某些工作或娱乐受限1例,无效1例。结论:在X线监视下,进行患侧椎间孔处注射胶原酶,可有效解除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位置准确,疗效稳定可靠,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对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进行比较,并于术后2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术中神经根或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63~102(平均73.6)min;住院时间4~7(平均5.1d)。术后即时和不同随访时间,腰、腿痛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随访2年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中26例、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8.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目前已成为腰椎后路减压和重建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与其他开放手术一样,由于棘旁肌的剥离和医源性损伤,可能导致术后疼痛和肌肉的缺血、萎缩,影响术后功能。Foley等在2002年首先提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MISTLIF)的手术技术,以 相似文献
15.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的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退行性改变,致使患者出现腰腿痛等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正腰椎退行性变常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等,是导致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因。临床上治疗除了中医中药等非手术疗法外,目前可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性高、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许多临床研究所证实,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广泛开展,我院骨科自2011年开始开展此类手术,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腰椎感染、创伤、肿瘤以及腰骶部畸形等疾病的传统术式,其开展历史已近百年。然而,由于传统腰椎融合术需对肌肉等软组织进行广泛剥离和长时间牵拉,致使术后慢性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近年来,伴随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传统腰椎融合术与微创技术的全新手术方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应运而生。其优势在于能获得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同或相近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同时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住院及康复时间,降低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因而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脊柱工作者的青睐。现就该类技术的If缶床应用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外伤性腰椎滑脱所致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行腰椎固定融合术。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该技术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基本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