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CT表现的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内胆管癌 (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 ,ICC)又称胆管细胞癌或外周型胆管癌 ,是肝脏第二高发的原发恶性肿瘤 ,仅次于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ICC发生率较低 ,占原发性肝癌的 3.2 5 % [1] ,研究人员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近年来IC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 ] 。ICC具有发生隐匿、发展迅速、临床预后差等特点 ,其患者的生存率仅为 9个月[3] 。由于ICC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血清肿瘤标记物 ,术前主要依靠影像学。CT是临床上常用的肝脏疾病检查方法 ,对ICC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从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上认识ICC ,…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进行了影像学回顾性分析,直接法胆道造影(DC)表现征象可分为胆道梗阻、狭窄、息肉样变和右肝管狭窄伴左肝管梗阻。US显示肝内胆管的扩张,肝门区低回声占位,胆管内低回声肿块,门静脉癌栓。CT可表现,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软组织密度肿块,肝门区肿块有增强,胆囊变小或萎缩,左肝萎缩和右肝增大,作者认为:DC加上US或CT是诊断肝门区胆管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起源于肝内胆管,发生左右肝管汇合区,在肝脏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在胆管肿瘤中位居第一,占胆管癌的58%-75%。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和隐蔽,早期影像学诊断困难;但由于肝门区有许多重要的血管,手术时多数癌肿已侵犯周围组织,手术切除难度大,预后很差。笔者搜集术前行MR检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28例,旨在探讨MR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胆管癌误诊和漏诊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管癌误诊和漏诊的原因,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肝门区胆管癌诊断的价值,提高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1例临床和病理诊断为胆管癌的病例(ERCP检查31例,B超检查31例,25例CT检查,11例行MRCP检查),回顾性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31例中发生在肝门区的胆管癌25例。2例初次ERCP显示胆管内出血,再次行鼻胆管造影后诊断为胆管癌,4例合并有总胆管结石。6例为总胆管中下段癌。初次诊断准确性为90.3%。11例MRCP中9例显示病变,2例显示不满意,7例显示胆管或胆囊结石。25例CT中23例显示肝内胆管扩张,9例显示肝门区肿块,2例见后腹膜转移淋巴结,1例见肝内多发性转移瘤。12例初次诊断正确(48%)。B超检查23例提示肝内胆管扩张,6例提示总胆管结石,18例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8例提示胆管占位(25.8%)。结论:良好的直接胆管造影是诊断胆管癌的金标准,MRC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是ERCP的良好补充,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诊断性ERCP;CT诊断的关键在于显示扩张的胆管和梗阻的定位,肝门区梗阻多为胆管癌所致。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结合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对胆管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外胆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加深对肝外胆管癌CT表现的认识,探索CT对肝外胆管癌的检查方法。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总管癌18例。12例梗阻端行薄层放大增强扫描。结果:3例肝门胆管癌肝内胆管均扩张,2例肝门区可见肿块。18例胆总管癌均见量总管突然中断中断或变形,3例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5例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5例出现明显侵犯到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形。结论:CT薄层大增强扫描能有效地显示梗阻端形态,是诊断肝外胆管癌有效而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系统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肝脏原发性肿瘤中,胆管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癌。近年来,胆管癌已经成为肝内原发肿瘤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发病率的升高可能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升高及其长期引起的慢性胆管炎症状态有关。目前认为,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涉及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肿瘤转移、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失常、肿瘤遗传学和表遗传学改变等方面。本文就胆管癌相关分子及标志物研究进展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胆管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胆管癌CT诊断的正确率,探讨CT及超声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胆管癌资料,包括CT64例、B超49例。分析病变的CT表现,评价CT和超声对胆管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按胆管癌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三类:(1)肝内胆管癌;(2)肝门区胆管癌;(3)胆总管癌。三种类型各有其CT特征。CT确诊率为84%,超声确诊率为86%,CT和超声作为互补的检查方法,其确诊率可达96%。结论:CT和超声互补,可作为胆管癌尤其是肝门区胆管癌和胆总管癌术前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收集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分析临床症状,手术所见与影像学表现,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特点,旨在提高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LAVA)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进行常规MR平扫、LAVA动态增强和MRCP表现,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型、邻近受侵情况.结果 4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结节型15例,腔内乳头状型6例,浸润型22例.MRCP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及梗阻部位的狭窄、中断、截断和管腔内的充盈缺损.MR平扫及LAVA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或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及其渐进性强化,同时可以显示出癌灶与邻近血管和脏器的毗邻关系及受累情况.结论 MRCP和LAVA联合应用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形态学分型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影像学结果对临床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胆管炎与肝外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诊断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经临床随访、ERCP和手术病理证实为胆管炎(10例)和胆管癌(20例)。MSCT检查上腹部,观察常规和薄层三维重建(MPR、MIP、CPR)图像,判断有无胆管扩张、胆管内或肝门区肿块、胆管壁局限增厚、肝脏有无直接侵犯征象,做出胆管炎或胆管癌诊断。结果:MSCT诊断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癌的平均符合率为89.9%。胆管壁局限增厚对鉴别胆管炎和胆管癌具有重要意义。胆管内或肝门区肿块、肝脏直接侵犯征象诊断胆管癌的灵敏度为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0%和25%。结论:MSCT结合薄层三维重建可较准确诊断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癌。胆管壁局限增厚是肝外胆管癌的较特征性CT征象。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癌亦称胆管细胞癌之肝内型或周围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 IHPCC),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它起源于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肝内小胆管的胆管上皮细胞.IHPCC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3.2%~8%[1].手术切除为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该病预后差,因此, 临床早期发现早诊断可提高手术成功和术后生存率.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IHPCC 多排螺旋CT 征象,旨在提高IHPCC 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胆管癌的MRI诊断(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管癌的MR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MR表现,结果:肝内胆管癌2例,MR表现为肝内块状长T1长T2信号,可见中心瘢痕,卫星结节,增强后呈中度环形强化,肝门胆管癌18例,MR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或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充盈缺损,肝门软组织肿块,中下段胆管癌12例,MR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病变以上胆总管扩张,病变胆总管狭窄,中断及周围软组织肿块,MRCP对扩张的肝内胆管,胆总管及狭窄端胆总管形态显示良好。结论:肝内胆管癌及肝门部胆管癌根据MR表现不难作出诊断,胆总管癌须认真分析MR及MRCP表现,鉴别其他低位梗阻性胆道疾病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胆管癌18F-FDG PET/CT显像表现,提高胆管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经病理或临床综合手段证实的53例胆道疾病的18F-FDG PET/CT表现,分析PET/CT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肝内胆管癌14例、近段胆管癌18例、中远段胆总管癌15例、胆管炎性病变或伴结石6例.肝内转移9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5例,椎体等远处转移3例.PET/CT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94.3%.结论 18F-FDG PET/CT在胆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检测疗效及预后等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CT三维重建技术下平行范围模式对肝外胆管型、壶腹型癌肿的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Emotion6多排螺旋CT机行三维重建中平行范围模式在胆总管阻塞区行平行范围模式重建,图像厚度最小为1mm,图像间距最小为0.5~0.8mm,重建图像总数10~20幅。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清晰显示肝外胆管型、壶腹型癌的内部大体结构和肿瘤增强特点,利于明确诊断。因此,采用CT平扫并增强技术,在进一步结合。结论:平行范围技术对于肝外胆管癌、壶腹癌的检出率、正确诊断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胆管癌是发生在胆管特殊部位的腺癌,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发生于胆总管尚未累及左右肝管的可行手术切除,但发生于肝内胆管或胆总管累及到肝内胆管的手术切除困难,手术创伤大,术中及术后死亡率高达20%.且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院自2000年至今其收治胆管癌56例,分别行胆管支架置入术及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取得一些效果。解除了黄疸。减轻肝脏损害,改善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  相似文献   

16.
胆管癌按其发生部位分为上、中、下段胆管癌,一般将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及肝总管的癌肿称为上段胆管癌,亦称为肝门部胆管癌,我院1989年至2001年收治肝门部胆管癌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多枚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复杂型肝门部胆管癌,特别是侵犯肝内胆管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肝门部胆管癌45例,其中Bismuth Ⅱ型12例、Ⅲa型17例、Ⅲb型10例、Ⅳ型6例。45例均先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后实施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分别以T、Y、X型或其组合方式留置2或3枚内支架。结果45例患者内支架96枚全部置人成功,治疗后胆红素[(312±249)μmol/L]与治疗前[(51±42)μmol/L]相比明显下降(t=4.21,P〈0.01),支架置人后30d内病死率为2.2%(1/45)。平均支架开通时间181.5d(26~473d),平均生存时间215.3d(26~516d)。结论对于复杂型肝门部胆管癌,胆管内支架治疗是一种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方法。特别对病变侵犯肝内胆管的病例,应选择不同的穿刺路径及支架留置方法,尽可能解决更多肝段的胆管引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外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肝内胆管癌5例,CT平扫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中可有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由边缘向中央逐步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病灶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肝门胆管癌6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或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充盈缺损、轻中度强化的肝门软组织肿块。中下段胆管癌12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病变以上胆总管扩张、病变处胆总管狭窄、中断,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或周围软组织肿块。结论:肝内胆管癌及肝门部胆管癌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不难作出诊断,胆总管癌须认真分析CT薄层放大增强表现鉴别其他低位梗阻性胆道疾病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门部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患者会发生梗阻性黄疸,早期、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肿瘤正确的分期及术前可靠的可切除性评估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1,2]。本文通过分析30例肝门部胆管癌肝细胞癌患者的MSCT及MRI图像及临床资料,探讨MSCT及MRI对肝  相似文献   

20.
胆管癌较少见,尸检发现率为0.01-0.85%(1),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主要靠逆行胰胆管造影(以下简称ERCP),径皮肝穿胆管造影(以下简称PTC)和CT检查(2),我院从1978年以来,在2000多例ERCP,PTC直接法胆道造影中,发现胆管癌包括乳头癌104例,其中44例经手术证实,8例经直接内窥镜下活检证实,现就这52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