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48例颅内动脉瘤的DSA影像表现,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及检查方法。结果 检出动脉瘤单发44例.多发4例;后交通动脉瘤23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颈内动脉瘤5例,其它部位9例;小型11例,中型22例,大型17例.巨大型2例;囊状37例.梭状14例。夹层1例。结论 DS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假性动脉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假性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8例假性动脉瘤的DSA表现。结果:DSA可清楚显示假性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瘤腔情况和周围血管改变。结论;DSA检查可明确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且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拟诊颅内动脉瘤病例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的显示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2例中,经RDSA检出52例57个动脉瘤,与常规DSA相比,R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微小或复杂动脉瘤的诊断亦明显优于常规DSA.结论:RDSA能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1例,行MRI、MRA检查,分析MRI、MRA表现,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36个动脉瘤,MRA发现33个,敏感性91.7%。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DSA、手术基本一致。MRI、MRA、DS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13、8、13个,MRA、DSA显示瘤颈分别为26、29个。结论MRI可显示脑组织全貌,对动脉瘤腔内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两者结合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 DSA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先通过常规DSA造影筛选出5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对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3D DSA造影,同时通过3D血管图像明确动脉瘤的形态、瘤体的大小、瘤颈的宽度及载瘤动脉的关系。再反复回放3D动脉瘤的图像,确定栓塞动脉瘤的最佳工作角度。最后手术者在确定最佳的工作角度上进行动脉瘤栓塞,用微导丝带上微导管超选择至动脉瘤体的中外1/3处,撤出微导丝,通过微导管释放弹簧圈而达到栓塞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结果:3D DSA明确诊断和栓塞了55个动脉瘤。结论:3D DSA较常规DSA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结合常规DSA造影,3D DSA造影在动脉瘤诊疗中,具有极大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及DSA检查,CTA检查采用VR技术进行后处理,同时辅助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DSA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观察对比两者对瘤体和瘤颈的大小、比率,分叶、分支毗邻的显示情况。 结果经CTA VR发现颅内动脉瘤35例共41个,经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35例共42个。VR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89.1%。容积重建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分支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对于动脉瘤瘤体/瘤颈比也有准确的显示。 结论CTA VR成像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对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将DSA与CTA技术结合将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颅内动脉瘤单发病灶者33例,多发病灶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前部分的患者31例,发生于脑动脉远侧分支患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后半部分的患者2例;按动脉瘤大小分:小型9例,中型17例,大型10例,巨大型2例;按动脉瘤形状分:囊形动脉瘤26例,梭形动脉瘤12例。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9例,其中26例为囊形动脉瘤,3例为梭形动脉瘤。结论DSA脑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目前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造影和3D造影,根据三维重建结果作出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结果24例患者诊断为脑动脉瘤,1例诊断为烟雾病,1例未发现异常造影表现。24例诊断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常规正侧位DSA造影,共检查出27个动脉瘤,经3D造影并行三维重建后,共检查出30个动脉瘤。根据三维重建明确动脉瘤的形态和空间结构关系,21例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3例行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结论三维DSA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优势突出,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指导明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 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  相似文献   

12.
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DSA与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接受了DSA与3D-CTA检查,另2例在出血后2-4h内仅行CTA检查。DS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12-30d;3D—cT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2h-30d。分析DSA、3D—CTA与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瘤体指向及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吻合程度。结果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行DSA检查的24例患者中共发现28个动脉瘤,检出率约82%,而3D-CTA发现32个动脉瘤,检出率94%;2例出血后数小时内3D-CTA检查发现2个动脉瘤。以上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CTA在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上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程度更高。结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率的金指标,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3D-CTA无创、经济、不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对直径3mm以上的动脉瘤的检出率可能优于DSA,对动脉瘤的部位、瘤颈、瘤体、载瘤动脉及周边结构的三维显示更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10/50)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5/50)。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50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了45例分别施行过常规 DSA和旋转DSA的脑动脉瘤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8-67岁,平均42.6岁。常规DSA 为正位及侧位影像,旋转DSA 360°旋转采集图像。结果旋转DSA对45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且均能在适当的角度,清晰显示瘤体颈部的结构,开口大小和方向,准确的把血管弯折与动脉瘤鉴别开来。常规DSA 检查发现40例动脉瘤。其中15/40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不清,19/40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结论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病变显示极佳,可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5-416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脑动脉瘤患者30例,均行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组患者中30个动脉瘤均能够通过MSCTA与DSA明确显示,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测量脑动脉瘤瘤颈与瘤体大小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MSCTA在瘤内情况、瘤壁钙化、颅内位置确定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在动脉瘤测量中操作也更方便简单。结论:M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具有与DSA相同的确诊作用,操作更简单,图像显示效果也更好,能够有效应用与脑动脉瘤筛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2015年8月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40例颅内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A检查,观察其表现(瘤体部位、形态、大小等),同时与DSA结果比较。结果 MSCTA检出脑动脉瘤38例(95.0%),DSA检出39例(97.5%),两组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分别为(9.98±2.54)mm、(4.29±1.45)mm,与DSA的(10.07±2.30)mm、(4.32±1.3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位置分布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敏感度较高,与DSA类似,无创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IA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2例IA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A、DSA检查,比较MR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DSA动脉瘤检出率为98.21%,MRA检出率为94.64%,两者检出率相近,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RA、DSA测定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与DSA相近,且无创,能较好显示动脉瘤三维构象与瘤体形态,可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案,但对MRA无法确诊者,需辅以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名临床怀疑脑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图像.应用MIP(最大密度投影)及VRT(容积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159个(9例多发),手术证实83个(75例),DSA证实76个(74例).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DSA结果 和手术结果 基本一致.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评估中具备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06-707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与常规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RA及与常规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3D-RA成像与普通DSA的图像对比分析,共发现动脉瘤29粒。应用3D-RA技术发现常规DSA检查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结论:3D-RA技术较常规DSA可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数量、部位、瘤颈及与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对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与术前评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CTA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7例中CTA检出动脉瘤19个,DSA检出动脉瘤21个,CTA显示多发2例,DSA显示多发3例,CTA1例单发动脉瘤未显示,1例多发动脉瘤显示1个,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100%。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尤其适用于急症病人的颅内动脉瘤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