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肾无实证”析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钱乙首创“肾主虚,无实也”之后,不少医家多宗之。如王海藏谓:“肾本无实,不可泻。”(《医学纲目》);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肝司泻,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泄”(《医经小学》)……自此“肾无实,不可泻”之说逐渐形成。目前,乃至中医教材亦未给肾实证以应有之位置。如《内科学》说:“一般而论,  相似文献   

2.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索问。调经论人”然而古今不少医家受宋代钱乙“肾主虚,无实也”思想的影响,偏崇肾虚一端,不及肾实之说,肾无实证似乎已成为不可置疑之定论。肾病既然只有虚证而无实证,顺理成章,对肾病的治疗,只有补虚之法而无污实之施已为通论。如王海藏在《医学纲目》中说:“肾本无实,不可泻。”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谓:“昨司泄,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充泻《医经小学入”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肾本无实,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其他如《医宗必读人《医林绳墨人《杂病源流犀烛…  相似文献   

3.
吴哲 《光明中医》2002,17(1):26-28
《中医内科学》说 :“一般而论 ,肾无表证与实证 ,肾之热属阴虚之变 ,肾之寒属阳虚之变”。《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 ,只字未提肾实证 ,倒有肾气、肾阴、肾阳、肾精、肾气不固等诸虚证。由此看来中医理论是认为肾无实证的。肾无实主虚之说 ,始见于宋代大医家钱乙所著之《小儿药证直诀》 ,其文曰 :“肾主虚 ,无实也” ,其后有王海藏《医经小学》甚至以肝肾对举 :“肝司泄 ,肾主闭藏 ,肝为相火 ,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有补无泻” ,金元之大家张元素《医学启源》亦云 :“肾本无实 ,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除此之外《医宗必读》、《医林绳墨…  相似文献   

4.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5.
肾病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气,藏而不泻,故病机上无实证,治疗上无泻法。但是,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肾病也有实证,肾病治疗不但要注意用补法,也应注意用泻法,当补则补,当泻则泻。笔者现就肾病泻法的适用进行探析,以求同道商榷。 1 古代医家肾病泻法适用举隅 张仲景治疗“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用金匮肾气丸。方中有补有泻,补泻结合,在补肾虚的同时利水泻热,开肾病运用泻法治疗之先河。朱丹溪提出肾中相火妄动为贼邪说,创大补阴丸滋肾水、泻肾火,明确为肾病实证及肾病泻法方论。此两例足以说明历代医家已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正> “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即指肝肾。前者指肝肾的生理、病理;后者指肝肾的辨证论治。如李中梓说:“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笔者近年探究肝肾论治,多方面验之于临床,而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拟将“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应用和体会,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肾实证的诊断与治疗湖南邵阳正骨医院(422900)刘绪银主题词实证肾病辨证肾病(中医)/中医药疗法历来有“肾无实,不可泻”之说,以至临床见肾实之证,则谓“泻膀胱即泻肾”,或谓“肾实泻肝”。任何脏腑经络受邪为病,都存在邪正虚实的病理机制,肾系受邪也不例...  相似文献   

8.
乙癸同源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中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然木既无虚,又言  相似文献   

9.
进补与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六味地黄丸“肾肝脾三阴并补,补中有泻”的立法配伍原则,加减化裁了很多滋补肝肾之阴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0.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各随其宜。肝有相火,则有泻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  相似文献   

11.
“五更泻”亦名晨泻,指黎明前泄泻,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一般认为脾肾阳虚所致,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故五更泻的临床治疗,多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化裁。但不少医家也认识到本病并非只脾肾阳虚可引起。李中梓谓有“食积”、“寒积”、“酒积”;  相似文献   

12.
1.应如何理解苦味药的“坚阴”作用?“坚阴”可理解为使阴液坚强起来,但不是甘味药的直接补阴作用,故类似于补,但又非同于补。《内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本草备要》云“苦能泄热而坚阴,泻中有补也”,  相似文献   

13.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爰作简要介绍如下。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朱师认为,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不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久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故治疗上多从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  相似文献   

14.
对肝、脾、肾病变的治疗,前人有“脾无滋法”、“肝无温法”、“肾无泻法”之说。近年来,随着“滋脾、温肝”治疗方法的普遍使用,“脾无滋法”、“肝无温法”之说,实际上已经被否定了。但对于“肾无泻法”一说,则还有各种认识,故有必要加以讨论。“肾无泻法”的提法始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在其五脏所主中认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无实也。”故在治疗五脏之病时,用导赤散清心火,用泻青丸去肝火,用泻黄散治脾热,用泻白散清肺热。肾由于主虚无实,故治疗肾病多用六味地黄丸。并且认为无论什么疾病,只要发展到肾病的阶段,就是疾病最严重、邪胜正衰的时候。因此认为肾病无实,疾病发展到肾,治疗就只有补而不能泻。例如,钱乙在论及疱疹之时说:“疱疹始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侯,但见平证耳……  相似文献   

15.
笔者结合近 2 0年的临床实践 ,对该病略陈己见如下 :1 补虚与泻实并举气虚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 ,邪热郁伏、水湿潴留、瘀血阻滞是病情迁延不愈的根源。治疗上既要温补脾肾以治其本 ,又要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以治其标 ,即“补中有泻 ,泻中有补”。然在邪盛之时 ,应宗“急则治其标”之旨 ,以祛邪为先 ,待邪衰标缓之际 ,再以固本。不论补虚还是泻实 ,均应针对不同病机、不同实邪灵活应用 ,不可拘泥一方一法。补虚与泻实并举常用如下方法 :扶正培本法 早在《内经》即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理论 ,益气健脾、温肾滋阴作扶正培本的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6.
肾性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在治疗上较为棘手,常易反复。本病中医上可属“血尿”“溺血”“溲血”的范畴,杨洪涛教授在长期临证中认为肾性血尿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发生发展之本,外感和(或)内生之热邪是其重要使动因素,情志抑郁、枢机不利是其加重与反复的诱发因素,而瘀血是导致其迁延反复的继发性病理因素。“治血四法”中止血、化瘀、宁血、补虚四法涵盖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之意,其契合血尿之病机。杨洪涛教授四法灵活运用,临床往有验效。  相似文献   

17.
孙健  唐汉钧 《中医药学刊》2004,22(9):1584-1586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常用清泻攻逐的方法。但唐汉钧教授在此基础上辨证运用脾肾双补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正如李中梓所说:“肾为先天之表,脾为后天之本”、“治病必求于本”。现兹取验案几则,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19.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是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生命活动之根,体现了肾以藏为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也体现了肾藏中有泻。肾系病证有虚实和本虚标实之分,治疗上把握核心病机,根据肾虚损程度,急则峻补,缓则平补。又有因邪所致实证,宜补泻兼施,逐邪外出。通过对国医大师徐经世老师诊治的多发肾系病证的整理分析,肾气虚弱、肾阳不振、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亏虚、肾虚火旺等为常见证型,总结其立法、选方、用药经验和辨治技巧,恢复肾生理功能,可为中医药诊治肾系病证提供系统全面的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20.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王道成教授认为心悸虽病位在心,但其病因病机与心肝脾肺肾均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心悸,心悸的治疗亦当从五脏入手,辨别和调节五脏之虚实;临床遣药组方则以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基础,在心治以酸收、咸软、咸补;在肝治以甘缓、辛散、辛补、酸泻;在脾治以苦燥、苦泻、甘缓、甘补;在肺治以苦泄、酸收、酸补、辛泻;在肾治以辛润、苦坚、苦补。临证时谨察病机,随证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