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邪伏膜原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伏膜原之说始见于《内经》,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引申其说,创立了达原饮开达膜原逐邪外出的疗法。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王孟英、雷少逸等不但扩展了邪伏膜原理论,而且对达原饮透解膜原之法进一步变通运用,能收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引用《黄帝内经》的“膜原”概念,来解释当时疫病的侵袭途径、病理特点、传变规律,以及创立“邪伏膜原”的辨证论治方法以来,后世医家对于膜原这一部位也予以重视,对邪伏膜原的理论研究也较多。经过诸多医家的发挥、充实,使邪伏膜原的理论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4.
邪伏膜原理论为温病学家吴又可创立,在中医药治疗瘟疫类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机复杂,病情变化迅速,与温病的邪伏膜原证有许多相似之处,依据邪伏膜原理论,从病因病机、传变规律、临床表现、治疗思路等方面对新冠肺炎的防治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5.
高嘉骏  申秀云 《光明中医》2012,(9):1723-1725
据《黄帝内经》所述,膜原是指人体内相互联系且广泛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胸腹、腠理及其空隙"肓"中的筋膜状组织,膜原与脏腑的关系甚为密切。明.张介宾于《类经.疾病类.痿证》曰:"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繁,故谓之膜原,亦谓之脂膜"。后世医家则认为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邪气入  相似文献   

6.
谈“邪伏膜原”与达原饮之运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高忠英“邪状膜原”是温病病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阶段和现象,多见于湿温病初期。有关“邪伏膜原”的提法,首见于明代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中,吴氏提示了九种传变的理论构思和开达膜原以驱邪的治则要义...  相似文献   

7.
风邪内伏是膜性肾病病因病机的关键.本病临床表现重则颜面、双下肢乃至周身水肿,轻则仅尿中泡沫增多,其病象隐匿则如微风流布无形,病象彰显则如大风兴涛作浪.本病病情常迁延反复,责风邪循经络入里,深伏而成宿根,伺机而动.风邪由肺卫门户内袭,因脾运不畅而与湿胶结,气虚反复外感、嗜食肥甘厚味而内蕴湿热者病情尤其迁延,是为风湿相搏,...  相似文献   

8.
免疫因素为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因,免疫失衡影响胚胎种植和生长发育。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以中医伏毒理论为基础,结合免疫异常物质在体内动态变化的病理机制,提出伏毒为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关键病因,进而阐述伏毒具有热瘀互结、蛰伏胞宫,正虚毒伏、胎成诱发的致病特点。认为伏毒滞于焦膜为发病机制,存在伏毒阻滞内通性膜系、外通性膜系等多种病理变化,应以益气养血、补肾固冲、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为中医辨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中医心理之邪的基本概念切入,明确把邪分为思维之邪、想象之邪、七情之邪、需求之邪、自我之邪、行为之邪6型,为完善中医心理病机理论和指导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治疗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IgA肾病以其发病隐匿、容易复发、迁延不愈等特点与中医“邪伏膜原”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本文认为IgA肾病“膜原”伏邪生于肾元亏损、命门火衰,传于三焦膜系、化浊蕴毒,藏于少阴膜络、痹阻肾络,发于正虚感邪、因加而发,并取象于现代医学病理研究,拓展“邪伏膜原”的物质基础,是对该病病机的高度凝练。治疗中根据“邪伏膜原”程度,分别施以补虚托邪治法,固“膜原”之元气;以升清降浊治法,利“膜原”之浊毒;以搜风通络治法,逐“膜原”之络痹;以清热透邪治法,达“膜原”之伏邪。旨在恢复正气,透邪外达,从而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临床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辨治要点,为基于邪伏膜原理论辨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目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总结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辨治要点。结果: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传变规律符合吴又可提出的疫病传变规律,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为该理论所述邪伏膜原者。结论:邪伏膜原理论可为中医辨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提供辨证思路,其治疗要点在于及时透解邪气,减少发病及预防邪气逆传,减少重症患者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当注意顾护患者胃气,选方可用达原饮加减,其中槟榔、草果、厚朴为组方要药。  相似文献   

12.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脾肾虚损,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湿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湿浊积久,酿为浊毒,久则瘀毒互结,从而形成“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共同加速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白塞病以反复发作性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特征,属中医学“狐惑”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毒邪有关。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本病“皆湿毒所为也”;吴谦《医宗金鉴》认为“每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淫之为害也”;近代岳美中言:“狐惑病是温毒热性病治疗不得法,邪毒无从发泄而自寻出路的转变重症。”笔者现从毒邪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几年来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的各家观点,为艾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关于HIV的中医属性方面有温邪、湿邪、湿热等观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温邪、湿热等应属证候范畴,HIV病毒属性并无定论。邪伏部位的探讨有邪伏营血、三焦、膜原等观点,为病邪定位和选方提供了参考,尤其对早期、无症状期的用药治疗思路更有参考价值。学者们对于艾滋病发病的关键病机和病机变化的论述,或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或来自临床观察,均有待于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5.
16.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吴又可与俞根初关于邪伏膜原证的治疗方法加以比较,试图探究两位医家对这一证候的治疗思想之异同。同时,对临证使用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应用注意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毒邪角度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希良 《环球中医药》2011,4(6):460-461
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疼痛严重的临床特点,提出了毒邪致痹的观点.初步论述了毒邪的概念,将毒邪分为内毒和外毒,其中内毒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内外毒邪尤其是内毒的来源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脾胃失司,内生浊毒;肾失开阖,酿生浊毒;三焦不利,清浊相混共同导致内生之毒的观点.对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机制从毒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王俐钧  孙建光 《新中医》2019,51(3):271-274
简版: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公众的健康。笔者根据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微观研究,结合中医学的温病邪伏理论,从正气与致病邪气角度探讨乙肝免疫耐受发生的中医机制,从而丰富了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理论和温病学说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个方面,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其与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关系密切:1.内风——肝阳化风,痰瘀阻窍;2.内湿——痰湿内生,上蒙清窍;3.内火——痰火扰神,神明失敛;4.内寒——寒凝血瘀,阻滞脑窍;5.内燥——燥瘀互结,清窍失养。临床上并非为单一的病因病机,多互相夹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