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活血化瘀治法在内伤咳嗽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绍俭 《四川中医》1998,16(7):11-13
笔者认为,内伤咳嗽,多伴随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病理,瘀血又可成致病因素,或直接于肺,或滋生痰。火于肺,或伤阴耗气干肺,或与痰、火互结于肺,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临证常兼挟出现瘀血征候或以瘀血证候为主,或胸部X线检查显示瘀血征,治疗宜配合运用活血化瘀治法或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1痰湿蕴肺咳嗽多伴随气滞、阳虚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病理,临证常兼挟出现气滞、阳虚血瘀证候,治疗宜配合运用理气温阳化瘀治法。脾湿不运,痰湿上渍于肺,塞遏肺气,肺失宣肃而作咳。“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届阴,易阻碍气机,遏伤阳气…  相似文献   

2.
崔文静  王菊勇 《河北中医》2020,42(1):136-140
中医学认为,人是由脏腑经络构成的整体,人与外界事物共同构成人的藏象体系。人体内的营血对全身脏腑筋脉经络有濡养和滋润作用,而人体内在因素或外界环境改变导致的瘀血是“瘤”形成的原因之一。常见恶性肿瘤多表现瘀血阻滞证,可见于舌脉面色形体变化。现代研究证实,肿瘤患者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高凝状态,这证实了血瘀证与肿瘤的相关性。分析血瘀证恶性肿瘤的症状、治则、治法、用药与藏象理论的关系,探讨如何在藏象学说指导下治疗血瘀证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血瘀证为证候规范名之一,血瘀证相关理论在中医典籍中有大量记载,但"血瘀证"一词明确提出较晚,由清·陈修园提出。血瘀证相关证治理论先后经历了先秦两汉的理论奠基,隋唐至金元的传承发展期,明清发展成熟期,最终在近现代得以创新及规范。在王清任《医林改错》问世之前,血瘀与瘀血相互混称没有区别,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可称为血瘀或瘀血,由血瘀或者瘀血所引起的病证便是血瘀证。王清任书中的血瘀证已经比较接近现在血瘀证概念内涵,既有瘀血内阻又包括血行迟缓、郁滞所致的病证。建国以后血瘀证相关研究不断创新,血瘀证也作为规范证候名被广泛应用,同时其内涵也在逐渐扩大,随着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多次修订,血瘀证概念、范畴也得到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
论《医林改错》对瘀血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天坚 《中医研究》2000,13(1):9-10
《医林改错》在丰富和发展瘀血学说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对血瘀证的认识和运用活血化瘀治法的体会,至今仍对后学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仅就其在瘀血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作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5.
血瘀证,又称瘀血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学概念,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瘀血等症状.血瘀证理论始于《内经》,经历代不断延伸发展,至清代对血瘀证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备的理论.近年来,对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加深,血瘀证的客观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迅速,通过查阅现代对血瘀证的研究文献,本文对血瘀证与其客观检测指标关联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瘀血病证尽管有许多,但其基本病理病证瘀血热证、瘀血寒证、瘀血气虚证、瘀血气郁证、瘀血痰湿证、瘀血水结证6种情况,其治法主要有活血清热、活血散寒、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祛痰湿、活血利水。出血病证尽管有很多,但其基本病理病证血热出血证、阳虚出血证、瘀血出血证、气虚出血证、阴虚出血证5种情况,其治法主要有凉血止血、温阳摄血、化瘀止血、益气止血和滋阴止血。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是临床常用治法之一,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所致的一类病证。王清任是清代一位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医学家,他一生总结出50种血瘀证,在他创立的33方中,有29方有活血化瘀药。笔者受其影响,临床喜用其方,每获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中风以其高死亡率、致残率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既是出血便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由瘀血引起的症候,辨证为血瘀证。根据“瘀血不去,新血难生”的理论,祛瘀应贯彻治疗过程的始终。但血瘀证的成因不一,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使得血瘀证每与其它证兼夹,因此祛瘀常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本文对通腑逐瘀、利水散瘀、熄风通络、涤痰活血、益气养血等方法加以探讨。 1 通腑逐瘀,畅顺气机,荡涤瘀血 出血性中风发病前,约有半数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便干便秘等表现,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诱发因素之一。腑气不通表明…  相似文献   

9.
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出发,探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观察10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中辨 血瘀证或夹杂血瘀证的比例及特点。结果: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中92%有瘀血存在。结论: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密切,活血化瘀法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治疗中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病机,是现代中医研究热点领域之一。根据中医“异病同治”思想,不同疾病出现血瘀证,均可采用活血化瘀治法进行治疗。中医对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认识历史悠久,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萌芽于先秦西汉时期,初建于东汉时期,成长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当今,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其理论渊源,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会进一步推动血瘀证理论的创新研究和活血化瘀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精准应用。  相似文献   

11.
血瘀之证临床多见,其治不外活血化瘀.瘀血是由多种病因产生之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导致多种疾患的病理因素,因此,在运用活血化瘀法之时,须根据病证不同予以辨证论治,方可获取良效.现将临床常见治法与方药试述于后.  相似文献   

12.
肝病瘀血舌象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瘀血舌象患者的血液生化物质的变化与不同血瘀证型是否内在联系。方法:用常规方法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气虚血瘀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型有其不同的中医生理病理基础,肝病瘀血舌血液流变性与中医不同血瘀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 关于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包括停留于体内的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之瘀血,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痰浊、阴虚、郁热等。  相似文献   

14.
李俊文 《河南中医》2016,(3):437-438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芪苈强心胶囊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3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治疗。结果:对照组中瘀血阻滞证有效率54.35%,气虚血瘀证有效率44.0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0.47%,瘀血阻滞证临床疗效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中气虚血瘀证有效率62.5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4.19%,瘀血阻滞证有效率40.43%,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对照组瘀血阻滞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气虚血瘀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瘀血阻滞证冠心病疗效显著,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病不同血瘀证舌色及舌下络脉的瘀血程度。方法:用RGB值定量分析及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结果: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较淡红舌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青紫舌与各血瘀证的舌质RGB值的观察表明: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舌下络脉主干充盈度相比较,湿热瘀滞证多见饱满隆起弯曲,占91.4%;各组主干充盈度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舌下络脉多见双支干、多支干,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占60%,气虚血瘀证多见双支干,占64.7%;各组主干形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瘀程度越重,蓝色分量B值越高,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说明青紫舌的瘀血程度大于其他瘀血舌;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饱满隆起弯曲,说明湿热瘀滞证的瘀滞程度大于其他血瘀证的瘀血舌,说明肝病瘀血舌象舌下络脉主干形态和主干充盈度的临床观察可作为肝病不同血瘀证微观证型分类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代研究认为,血瘀在肺癌的发生、增殖及转移等病理过程中均有不同的表达。中医学认为,血瘀证是肺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瘀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对血瘀证的认识1.1血瘀证的中医学认识:血瘀证也称瘀血证,为中医辨证的常见证型。血瘀证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而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经脉,或瘀积于脏腑而形成的瘀血内阻。血瘀证病情复杂多变,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患,是一组颇具特色的症状群,归纳起来特点如下:①疼痛:多为剌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②肿块:外伤致瘀在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可形成积聚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③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④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相似文献   

17.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血瘀证的临床诊断 血瘀证诊断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诊断,涉及病种多,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久病多瘀,慢病多瘀,温热病重症及创伤也多有瘀证.瘀血证具有多样性,有潜瘀血证或前瘀血证.不少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美国医生所熟识的ABC药(Activating BloodCirculation Herbs),即活血化瘀药;日本医生称之为Oketsu Syndrome,即血瘀证.  相似文献   

18.
腹痛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金匮要略》对妇科腹痛的辨治论述颇详,现就有关证治法归纳探讨如下。1祛辨止痛法凡属妇科血瘀腹痛皆宜此法。由于病情有血气郁逆、瘀血阻滞、于血内著等深浅不同,并兼有胞宫蓄水或胃肠积热,因此,仲景在具体治法上亦有差异。1.1活血散枉法《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15条:“妇人六十二种风,及顾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生之.”(引文依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oso年版《金鹰要略选读》,下同。)此类颀痛多见于经期和产后,因风邪乘虚度人,内伤冲任,与位内血气相搏,邪正交争而引起针刺一样的疼…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4):507-508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心绞痛发病原因与瘀血密不可分。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老师对血瘀证的表现,形成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血瘀证的诊断治疗,深有体会。治疗瘀血分八种证型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总结张老治疗瘀血的经验,以期能够传承国医大师的临床精华。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6,(12):1596-1597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DPN瘀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0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五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各型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轻重度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各证型与血脂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