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路志正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擅长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各种慢性及疑难杂症,并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作为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核心。笔者作为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有幸在北京跟随路老侍诊学习,期间见路老从调理脾胃入手辨治支气管哮喘,疗效颇佳,今试将其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顾护胃气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医整体观念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强调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应重视调理脾胃,维护胃气。并总结了以调理脾胃为主,保护肾功能,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辨治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3.
介绍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慢性痛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发病和反复不愈的关键因素,强调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提出调理脾胃、综合治疗为治疗慢性痛风之大法;同时不忘补肾,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并佐以中药外治。  相似文献   

4.
“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重视调理脾胃”是刘炳凡研究员对中医学术的贡献,是其对人与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运动的高度概括,闪射着哲人的睿智。刘老认为: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方法,应遵东垣“重视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则兼“治病治人”之旨,然后据理以立法,缘法以尽变,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在刘老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之际,缅怀刘老对脾胃学说的贡献,拟对其调理脾胃二十八法进行简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调理”作为“藉医药效能”的治疗术,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博采众长,又专论脾胃,提出“形气两虚,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及“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的观点,并以调理脾胃治疗劳倦内伤成为“调理说”的发端。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东垣相关的脾胃调理观点,提出了东垣“三维一体”的调理观,强调从调形、调气、调神三个维度对人体进行调理,以达到“防未病”“治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研究、中医古籍、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强调了临床脾胃病治疗中“治未病”思想应用的必要性,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研究方法多以探讨性、研究文献和临床经验性总结为主。  相似文献   

7.
1诸虚不足先健其中 慢性疾病多系内伤所致,病程迁延,虚多实少,常出现多脏器受累,众多矛盾如何调理?王旭高认为:五脏皆虚,独治后天脾胃,强调从脾胃入手治疗久病虚损的重要性,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於之。脾胃一虚,诸脏皆无生气,因此,诸虚不足,首先要调理脾胃,中氕得复,化源充盛,慢性久病常可迎刃而解。已故名医岳美中曾谓:“治慢性疾病若懂得培土一法,常可峰回路转,得心应手。”临床上常可看到身患多种疾病的人,久治不效,从脾胃入手调理后,常见显效。笔者多年来治疗慢性过敏性紫癜,感触颇深。如王某,患过敏性紫癜多年,此患平素怕冷,经常出现头晕,乏力,饮食无味,睡眠时好时坏,大便稀等症。查:舌质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此乃脾肾阳虚之症,脾主运化,脾统血,若脾气虚,统血无力,运化失司,故出现上述症状。投健脾益气之归脾汤,方中重用当归、黄芪,补气补血,加入陈皮理气健胃,巴戟天温补肾阳,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上述症状完全消失。两年后随访紫癜未再发生。此即“治脾以安五脏”之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调脾法”在《外科正宗》应用极为广泛,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这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来说,通过调理脾胃达到调理肠道菌群丰富度的目的,从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发生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按照UC发病机制判定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机,总结近年来根据《外科正宗》应用健脾、燥湿、清热等一系列“调脾法”对UC肠道菌群失调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将中医中药广泛应用到炎症肠病临床中去,利用中医药优势在防治UC的医学研究道路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日光性皮炎中医称“日晒疮”,是由于日光曝晒而引起的。通过热敏灸三阴交穴可以温热局部气血,激发经气,发动感传,开通经络,调理脾胃气血及运化功能,谨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古训,固卫护表,驱邪外出,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症细胞的吸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以达到清热凉血、解毒止瘁之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结合现代的不良生活方式及社会压力的存在,人类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严重。传统的保健养生重视脾胃的调理,本研究通过调理脾胃理论基础探讨治未病的依据。改善人类的亚健康状态。方法通过查阅各种中医理论基础文献查找与脾胃调理治未病有关的理论依据;联合中医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探讨脾胃调理治未病的机制;深入临床实践,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其效果。结果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丰富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及教学工作。结论现代疾病谱的发生结合人类脾胃等脏器的重要机能可见脾胃调理治未病势在必行,为临床工作中治未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健脾“治肝当先实脾”是自“内经”、“伤寒论”以来,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应以扶正治其本,祛邪治其标,但在扶正固本的过程中,健脾和胃确是主要关键,其理由有:(1)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从调理脾胃着手,比直接补气养血更为重要。(2)脾居中州,是运化水湿的枢纽、治湿离不开调理脾胃。(3)脾为肝病波及之要害,肝病者首当其冲是损伤脾胃,肝炎每多见脾胃症状。因此,治疗肝炎强调脾胃  相似文献   

12.
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证中的应用王英豪(山东省青岛市418医院青岛266071)关键词儿科疾病调理脾胃法临床应用1调理脾胃法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小儿来说,尤其重要。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脾虚理论、补土理论、通降论被广泛应用于脾胃病临床,在继承传统脾胃理论及通降论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调中复衡”理论,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治脾八法”“八纲通胃法”“两平衡”策略.治脾八法即健脾理气、健...  相似文献   

14.
小儿咳嗽注意“养”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欲治愈小儿咳嗽不可不注意“养”。内伤咳嗽多为反复发作的咳嗽,这时家长应注意给孩子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胆道系统受细菌感染或结石阻塞,胆汁瘀积而引起的胆囊的炎症.它属于中医“胁痛”、“胆胀”等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肝胆,而涉及脾胃.吾师龙祖宏主任医师在对慢性胆囊炎进行诊治时认为,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清热利湿等方法只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手段,而恢复肝胆、脾胃脏腑功能的自稳状态,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他除使用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等方法的同时,还注重对脾胃气机升降的调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医药调理脾胃在"治未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优势,探寻运用中医药调理"治未病"的方式.方法:用中药对中医内科门诊的不同证型相关人群以不同方式进行调理,观察疗效,分析病机,总结方法.结果:运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具有成本低、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兰室秘藏》乃李东垣先生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对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1 调脾胃乃治血证之本重脾胃是东垣先生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脾胃受损,诸疾峰起.脾胃与血液的化生、循行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故治血证当重视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8.
万全在《幼科发挥》中的“治未病”思想主要为:重胎育养护,以培其源;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用药平和折中,固护脾胃;注重调理,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19.
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意义和体会山东省农业发展银行卫生所(250011)郭黎明山东中医学院(250014)齐冬梅关键词调理脾胃,儿科,临床应用李东垣的《脾胃论》阐发了“人以脾胃中气为本”的观点。调理脾胃的方法,在后世各个临床学科中使用颇为广泛,儿科亦不...  相似文献   

20.
李雁  刘嘉湘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72-1173
从“肺脾相关,土旺金健”、“肺癌病机,不离脾胃”等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联系之理论阐述到治疗肺癌“不拘一格,调理脾胃”之临证准绳与具体操作,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刘嘉湘教授40余载在肺癌临证中调理脾胃的经验,强调肺癌治疗“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之训应在临床中得以灵活应用,娴熟于心,而善调后天之本脾胃乃为肺癌取效显然之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