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出血后72h内行血管内治疗临床资料.结果74例患者发病后均行CT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共检出92枚动脉瘤,其中单发57例,2枚10例,3枚以上7例.72h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微弹簧圈栓塞.92枚动脉瘤中,致密填塞81枚,瘤颈残余4枚,填塞不充分2例,未作栓塞处理(非重要动脉瘤)5枚.结论血管内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作为其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出血后72小时内行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发病后均行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共检出34枚动脉瘤,其中单发26例,2枚4例。结果 34枚动脉瘤中,100%栓塞24枚,95%栓塞6枚,90%栓塞2枚,80%栓塞2枚。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包括微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血管痉挛2例,术后脑梗死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5例;出现偏瘫4例,后经综合治疗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死亡原因:因口服抗血小板药并发消化道出血。随访1~6个月,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早期手术和及时术后处理对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38例急性期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们对38例动脉瘤破裂患者在急性期(3d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半年来收治的Ⅱ.Ⅳ级破裂动脉瘤10例,均在急性期(3d内)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对于急性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可根据瘤体的部位,性状采用血管内治疗与综合治疗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降低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创伤微小,适应症更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支架组与夹闭组,每组38例。夹闭组进行常规开颅夹闭术治疗,内支架组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血清指标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内支架组Rankinscale评分优于夹闭组(P <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内支架组低于夹闭组(P <0.05)。术后1周,内支架组SI00β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水平低于夹闭组(P <0.05)。内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较夹闭组[21.05%(8/38)]低(P <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效果确切,可促进神经功能和机体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颅内椎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4例.结果 16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全部治愈,无复发及狭窄.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疗效。方法对10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0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9例致密栓塞,1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3例,其中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8例(观察组),接受非支架辅助治疗45例(对照组),随访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38例,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3,P0.05)。观察组术中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弹簧圈移位、脱出、解旋,动脉瘤缺血事件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2.63%、0.00%、5.26%和7.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目的:观察可脱性球囊、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式微弹簧圈及电解质可脱式弹簧圈4种栓塞材料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旨在探讨该介入手术的护理方法及其重要性。方法:对43例行栓塞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术前给予心理护理、专科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周全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防局部血肿、下肢血栓形成。结果: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31例,2例因血管痉挛遗留偏瘫;余无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配合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疗效.方法对10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0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9例致密栓塞,1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接诊的l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电解及水解可脱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18例动脉瘤中14例被100%闭塞,4例90%闭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3例在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痉挛。除l例老年患者术后因并发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余17例患者出院3个月以后均行CT复查随访,未发现再出血病例,2例患者因头痛再次行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恢复效果满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的有效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6例,予微弹簧圈栓塞的作对照组,予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辅助的作研究组,分析两组疗效、治疗相关指标、预后、并发症、复发等。结果研究组进行性头痛、嗜睡、动眼神经麻痹等8.33%、5.56%与2.78%,均比对照组27.78%、25.00%与19.44%少(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50.36±4.73)min、住院时间(8.13±1.64)d均比对照组(66.24±5.36)min、(13.57±1.82)d少(P〈0.05);同时随访1年研究组再出血5.56%、载瘤动脉狭窄2.78%等并发症比对照组25.00%、8.33%少(P〈0.05);随访1年和2年研究组复发率11.11%、16.67%均比对照组30.56%、38.89%少(P〈0.05);随访2年内研究组动脉瘤的完成闭塞率83.33%,比对照组63.89%高(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予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预后生活质量良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36例,全程进行观察护理.结果 成功栓塞13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120例为100%栓塞,15例为95%,1例为9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恰当的术后护理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材料与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材料与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血管内支架栓塞技术、涂层弹簧圈、液体栓塞材料、生物活性弹簧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1991年 ,Guglielmi发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ugliulmidetachablecoils,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后[1 ] ,其栓塞技术日趋完善。现已达到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一样的临床效果 ,在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时 ,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2 ] 。我院1 997年至今 ,用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绝大部分病历为急诊治疗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我科于 1 997年以来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患者 5 2例 ,其中 ,男 2 2例 ,女 30例 ;年龄 2 9~ 73岁 ,平均年龄 4 2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其中 3例有两个动脉瘤 ,绝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例急症期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探讨,术前护理中避免诱发颅内动脉瘤再破裂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以及术中合作,术后的护理,及早期发现和预防并发症,及对偏瘫患者在栓塞治疗满意,病情稳定后的早期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是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应用弹簧圈单纯栓塞82例,支架辅助26例,双导管技术2例,球囊辅助1例.结果 113例中111例成功栓塞,术中死亡1例,术中栓塞失败1例,术后死亡3例.术后DSA造影结果 按Raymond分级:I级83例,II级19例,III级9例.出院时无神经功能障碍96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9例,重度障碍3例.全部病例随访3~40个月,均病情稳定,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8例伴动眼麻痹症状,23例完全恢复、15例部分恢复.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9.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0例脑动脉瘤患者做好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中的配合护理及术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和护理,1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护理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传统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88-689
研究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电话随访1年,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死亡率等预后情况,并对患者进行R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研究组0分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1、2、3、4、5、6分患者例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癫痫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无复发者,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例复发,其中3例死亡,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患者死亡率和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