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腭裂患儿的听觉脑干反应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唇腭裂患儿听力损失的特点。方法:对68例(136耳)腭裂、70例(140耳)唇腭裂患儿进行ABR测试,均按年龄分为3组(〈6个月,6~12个月,13~24个月),并与80例(160耳)同样分为3组的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91.9%腭裂及89.3%唇腭裂患儿存在听力障碍,且大部分为中重度听力障碍,其各波潜伏期及反应阈值均较正常儿童明显延长和增加,12个月以下腭裂、唇腭裂患儿其Ⅰ~Ⅴ波波间期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4个月腭裂、唇腭裂患儿其Ⅰ~Ⅴ波波间期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腭裂与唇腭裂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听觉阈值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腭裂患儿Ⅴ波引出率及唇腭裂患儿Ⅰ、Ⅲ、Ⅴ波引出率均随年龄增大而提高。结论:大部分唇腭裂患儿存在听力障碍,因此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干预,但由于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还处于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阶段,所以需要动态的听力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反应(Brai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on,BAEP)的特征。方法 对经多导睡眠检测确诊的儿童OSAHS患者87例,经声阻抗检查呈A型曲线,4~7岁,分别以11.1、33.1?Hz的不同刺激重复率进行BAEP测试,比较不同病变程度对两种刺激重复率听觉阈值、潜伏期及波间期差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HS轻度组:两种刺激重复率的 BAEP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为25dBnHL;中度组:刺激重复率33.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无异常,Ⅴ波听阈25dBnHL;刺激重复率11.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Ⅰ~Ⅴ波间期延长,Ⅲ~Ⅴ间期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28dBnHL;重度组:刺激重复率33.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各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35dBnHL;刺激重复率11.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40dBnHL。重度OSAHS患者两种刺激重复率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差听阈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频短声刺激能较早反映OSAHS患儿脑干功能的改变;重度OSAHS患儿的BAEP测试结果异常,提示OSAHS对听阈及听觉脑干传导功能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评估颅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患者的脑干功能。方法:对25例(50耳)PVS患者行BAEP检测,并与对照组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VS患者的BAEP异常率为80%。其改变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Ⅰ V各波的异常或分化不良,甚至波形缺如;Ⅰ、Ⅲ、Ⅴ波潜伏期(peak latency, PL)延长,I V波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 IPL)延长,双侧V波潜伏期的耳间差(inter aural latency difference, ILD)增大;Ⅲ V与Ⅰ Ⅲ波IPL之比大于1。结论:PVS患者的BAEP结果呈多样性改变,反映了患者植物状态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干损害,为其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孤独症儿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耳声发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孤独症对听觉系统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例孤独症患儿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测试,设立同年龄段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孤独症组ABR双耳Ⅴ波潜伏期、右耳Ⅰ~Ⅴ波间期、Ⅲ~Ⅴ波间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孤独症组DPOAE异常率增高,1kHz及1.5kHz平均幅值及1kHz引出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ABR潜伏期延长,DPOAE测试异常率增高,提示脑干听觉通路传导异常,可能是引起孤独症儿童广泛感觉系统发育障碍,使言语、认知、社会等方面异常发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应用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患儿鼓膜置管术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变化,探讨ABR测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鼓膜置管术前进行ABR测试,其中有30例(60耳) 术后再次行ABR测试,并与50例(100耳)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另外将该30例(60耳)患儿根据鼓室分泌物黏稠度分两组,分泌物黏稠组16例(32耳),分泌物稀薄组14例(28耳),将两组ABR波Ⅴ阈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前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13%,漏诊率为13%;波Ⅴ阈值正常占41%,轻度异常52%,中度异常7%;波Ⅰ潜伏期正常19%,72%波Ⅰ潜伏期延长,9%出现波Ⅰ缺失.术前OME组患儿的ABR波Ⅰ、Ⅲ、Ⅴ各波潜伏期比正常儿童延长,阈值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46.7%;波Ⅴ阈值正常占70.5%,轻度异常29.5%;波Ⅰ引出率100%,潜伏期正常占50.2%;OME组中术前、术后ABR各波潜伏期、波Ⅴ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波波间期比较无差异,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患儿波Ⅴ阈值仍高,波Ⅰ、Ⅲ潜伏期仍延长,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P<0.05);分泌物黏稠组波Ⅴ阈值较稀薄组高.结论 单用ABR作为诊断OME的依据是有欠缺的,但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该检查进行听力损失的评估,以了解鼓膜置管术后的听力状况及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儿童孤独症患者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探讨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听觉障碍儿童孤独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DSM-IV诊断标准确诊的15例孤独症患儿的14例正常对照组,同期接受听觉诱发反应检测,比较两组间波Ⅰ-Ⅴ各波峰潜伏期,波峰潜伏期差和波幅的差异。结果:孤独症患儿左侧波Ⅴ、右侧波Ⅱ峰间潜伏期和右侧Ⅰ-Ⅲ、Ⅰ-Ⅴ峰间潜伏期差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0.005),孤独症组右侧波Ⅲ振幅较对照组增高(P<0.05),其他各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突出改变是潜伏期有延长的趋势,对就诊于耳鼻咽喉科的听阈正常而有听觉障碍,言语交往能力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潜伏期延长的儿童,应警惕孤独症或其他神经精神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7.
小儿蜗后听觉神经损害的临床与听力学特征及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包含了听神经病在内的ABR严重异常、DPOAE正常为特征的蜗后听觉神经功能障碍小儿的临床与听力学特征及其可能的病损部位.方法 选取2002至2006年听力专科中ABR严重异常、DPOAE正常,排除中耳传导功能异常的患儿86例(165耳),年龄8 d~7岁,平均1岁1个月,入选为本研究对象.选择ABR严重异常、DPOAE异常、排除中耳病变的听功能障碍26例(29耳)患儿作为蜗性病变对照组,选择健康同龄儿童86例(166耳)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蜗后病变、蜗性病变、正常听力3组间ABR波Ⅰ、波Ⅲ、波Ⅴ潜伏期和振幅,以及Ⅰ~Ⅲ波间期等参数的异同.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86例蜗后听神经损害患儿中,51例(59.3%)的病例新生儿期有高胆红素血症史,其中40例血中间接胆红素水平达重度标准,11例为轻中度;在首次就诊的原因中,主诉运动障碍者40例(46.5%),听力言语障碍者10例(11.6%);在伴随的疾病中,32例(37.2%)确诊伴随有脑性瘫痪.在86例165耳蜗后听觉神经功能障碍患耳中,103耳最大强度声刺激(103 dB)ABR无波分化,27耳仅见波Ⅰ分化,19耳仅见波Ⅴ分化,13耳见波Ⅰ+Ⅲ分化,3耳见波Ⅰ+Ⅴ分化.仅见波Ⅰ分化耳,其波Ⅰ潜伏期较正常听力耳延长,振幅较正常听力耳低矮(t值分别为-6.75和2.58,P值均<0.05);有波Ⅰ+Ⅲ分化耳,波Ⅰ潜伏期和振幅与正常听力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Ⅲ潜伏期则较正常听力耳延长,振幅较正常听力耳低矮(t值分别为-2.77和3.63,P值均<0.05),Ⅰ~Ⅲ波间期较正常听力耳Ⅰ~Ⅲ波间期延长(t=-2.99,P<0.05).结论 在蜗后听觉神经功能损害类型中,最常见的类型为ABR从波Ⅰ开始就严重异常,即听神经病,其病变主要在第Ⅷ颅神经听支;仅见波Ⅰ分化耳,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第Ⅷ颅神经听支以后;ABR有波Ⅰ+波Ⅲ分化耳,主要病变部位在波Ⅲ的发源神经核团,即上橄榄核以后的听觉神经通路.振幅低矮的波Ⅴ不是听神经病独有的特征.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蜗后听觉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中,其受侵害部位的先后次序可能为大脑皮层、腩干听觉神经核团、第Ⅷ对颅神经听支.  相似文献   

8.
腭裂儿童ABR表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腭裂儿童听力受损情况及其听性脑干反应(ABR)异常特征。方法对94例腭裂儿童进行ABR测试,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94例患儿(188耳)中,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共150耳。患儿左耳ABR波Ⅰ、Ⅲ、Ⅴ的峰潜伏期(PL)分别为2.14±0.38、4.30±0.41、6.20±0.53ms;右耳分别为2.12±0.39、4.29±0.44、6.21±0.53。对照组左耳波Ⅰ、Ⅲ、Ⅴ的峰潜伏期分别为1.50±0.13、3.74±0.12、5.60±0.15ms;右耳分别为1.60±0.16、3.72±0.13、5.62±0.17ms。上述所有数据,患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岁的28例听力下降的发生率为94.6%(53/56耳),中重度异常占66.7%;3~6岁的发生率为77.0%(57/74耳),6岁以上至12岁的发生率为69.0%(40/58耳),3岁以后听力中重度异常仅占33.3%。结论腭裂组听力下降发生率高达79.8%;其ABR的特点为波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均延长;腭裂组年龄越小的,听力损害发生率越高,听力损害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儿童孤独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探讨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听觉障碍儿童孤独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DSM-IV诊断标准确诊的15例孤独症患儿和14例正常对照组,同期接受听觉诱发反应检测,比较两组间波I~V各波峰潜伏期、波峰潜伏期差和波幅的差异.结果孤独症患儿左侧波V、右侧波II峰间潜伏期和右侧I~III、I~V峰间潜伏期差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0.005),孤独症组右侧波III振幅较对照组增高(P<0.05),其他各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突出改变是潜伏期有延长的趋势;对就诊于耳鼻咽喉科的听阈正常而有听觉障碍,言语交往能力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潜伏期延长的儿童,应警惕孤独症或其他神经精神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正常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 的探讨0~2岁婴幼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正常值。方法 采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对37例无耳科疾患的听力正常婴幼儿进行检查,测量Ⅰ.Ⅲ.Ⅴ波峰潜伏期和Ⅰ~Ⅲ.Ⅲ~Ⅴ峰间间期。结果 2岁组的各波峰潜伏期较1月龄组明显缩短,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各年龄组的Ⅰ~Ⅲ峰间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2岁组的Ⅲ~Ⅴ峰间间期较1月龄组缩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各波峰潜伏期逐渐缩短,但整个听觉通路的发育可能并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