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病毒验证的基础上,设想通过SD处理血浆存在的特殊抗体,证明能免疫中和HAV和细小病毒B19,而且给受者被动转移的这些抗体,不仅可以预防这些病毒的传染,而且也能被动地保护病人,但是这一设想应得到临床证实。本文所进行的Ⅳ期临床试验旨在前瞻性评价SD处理血浆其HAV和细小病毒B19的病毒安全性,以及输注后被动地转移特异抗体所达到的水平。在观察期间曾用SD血浆治疗的、符合观察标准的并取得病人同意的所有病人纳入本计划。SD血浆输注前HAV或细小病毒B19抗体阴性的所有病人均在输注后2、4及8周再测HAV  相似文献   

2.
背景 2002年美国发生西尼罗病毒(WNV)流行期间,已证实体器官移植和输血可传播WNV。血浆制品的安全性因而也引起人们关注。为了评估这些产品的安全性,用一个包含有一些与WNV相似的模型病毒谱作为指示病毒,对血浆衍生物制  相似文献   

3.
4.
OCTAPLAS是一种供输血用的无细胞标准血型的特异性人凝血活性的血浆。病毒的安全性主要基于有机溶剂/去污剂(SD)的处理。SD为已知能不可逆灭活脂衣壳病毒,包括HIV1+2,HBV和HCV,并且已被欧洲准则和FDA推荐。每一种灭活方法可能受到限制,因为必须按照现行欧洲准则CPMP/BWP268/95和CPMP/BWP/269/95进行验证。作者研究证明,SD方法灭活脂衣壳病毒,在几分钟内即可达到低于检出极限。对于由  相似文献   

5.
按照欧洲指南CPMP/BWP/286/95和CPMP/BWP/269/95每种病毒去除方法都需经实验验证。按照这些指南对于不同血浆制品用一组病毒,在缩减实验室试验规模采用传染性试验以验证几步生产步骤。为进一步证实不能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的有关病毒(亦即HBV、HCV、细小病毒)的病毒安全性,根据自动TaqMan技术作者建立一种半定量PCR。  相似文献   

6.
7.
PCR法筛查混合血浆中病毒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主要依靠严格的献血者选择(献血前询问及使用敏感的抗体 /抗原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输血相关病毒的筛查)和使用有效的去除/灭活病毒程序对血液制品进行处理.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HBV、HCV和HIV第2代和第3代ELISA检测试剂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输血及血液制品带来的病毒感染[1~4],但是,输血导致的病毒感染仍时有发生[1,4],这主要是因为有诊断窗口期的存在--窗口期之内,已经遭受病毒感染的献血者体内尚未产生足够的、可以检测到的抗体复合物[1,3~5],ELISA试剂的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 如果使用高度敏感的核酸扩增(PCR)技术直接检测病毒的核酸,就可以大幅度地缩短阳转前的窗口期,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Schreiber等证明,使用PCR检测技术可以使HCV、HBV和HIV的窗口期分别缩短到59d,29d和11d[1].同时美国的研究者们也证明,多次献浆者经PCR检测后,其传播3种病毒(HCV、HBV和HIV)的危害性分别降低72%,4 2%和50%. 在过去的10年中,PCR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许多项目的诊断和应用方面商业化,将它应用于减少输血病毒感染是采供血机构的目标.然而,这项技术尚未能在采供血机构中广泛应用是基于一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① PCR技术的实现,需要一些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设备方面接受过特别训练的人员;②为了防止样本扩增时出现交叉污染,试剂准备、样本处理、病毒扩增和检测均需要在单独隔离的房间里进行,对实验室的空间和洁净程度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8.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200051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输血研究所程庆文高峰临床输血由于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和严格筛选检测,其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血浆是临床输血中的一个主要成分,其病毒危险性较大,因此对血浆作病毒灭...  相似文献   

9.
光化学处理灭活血浆中细小病毒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用长波紫外线(UVA)照射结合补骨脂衍生物灭活血浆中指示细小病毒 M13Mpl8的初步结果。当血浆中加入8-MOPSOOμg/ml,UVA 强度为11.5mW/cm~3时,30到120分钟照射可以杀灭10~(5~9)传染剂量/ml 的病毒。照射防护剂可以减轻 UVA 对蛋白质的损伤以提高照射后凝血因子的回收率。2mmol/L 谷胱苷肽或合用2mmol/L 甘露醇可明显提高凝血因子Ⅶ(FW)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0.
血液净化(CBP)技术和(CBP)治疗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在近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除常规的.肾病血液透析外,在非肾病领域和炎性疾病的治疗中(CBP)技术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净化血液重要手段之一的血浆置换(PE)及其联合治疗,已成为急性中毒和人工肝支持的重要手段。今年4月北京某院在救治河北一起突发多人砷化氢中毒事件中,对批量病人进行紧急血浆置换,成功地挽救了十余名中毒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凝血因子产品SD灭活病毒效果的验证200240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沈积慧徐俊龚鹏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法(SD法)是一种有效的病毒灭活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蛋白质产品的制备〔1〕。用指示病毒研究表明,在凝血因子浓制剂、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中,SD有快速、完...  相似文献   

12.
13.
献血者筛选,血清学试验及现有PCR试验的进步,相当大地增强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事实上血液及血液制品从来没有象今天这么安全。但是目前的实验方法不能检测出可能造成血液污染的所有病毒。这就要求一有效方法进一步加强治疗用血液成分和新鲜血浆的安全性,那就是把各种制品的病毒灭活与制备过程综合在一起。 目前治疗用新鲜血浆的病毒灭活有两种选择:通过溶剂/去污剂(S/D)方法处理,广泛地用于血浆蛋白制品的提纯,或用吩噻嗪染料亚甲基蓝与可见光结合。巴氏消毒法仍在开发。(S/D)和亚甲基蓝/光法(MB/LIGHT)均在90年代初引入德国,迄今许多欧洲国家在使用。S/D法处理的是来自献血者或机采的数百单位血浆。至于亚甲蓝/光法则用于单个单位血浆的加工。  相似文献   

14.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亚甲蓝光敏法对人血浆中病毒的灭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向人血浆中加入1μmol/L亚甲蓝,以10000lx强度的溴钨灯光照射5min,可灭活1065TCID50的水泡性口炎病毒与10741TCID50的辛德毕斯病毒;作用2min可灭活10509TCID50的人免疫缺陷1型病毒。但作用60min仍不能破坏HBsAg抗原性。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病毒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经低温乙醇分离制备的免疫球蛋白不传播病毒性疾病.80年代初期随着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的问世,临床上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IVIG被公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品.然而随着Lane在1983年对输注IVIG后发生非甲非乙肝炎传播的首次报道后,继后又有了多个国家多个制造厂家的数批IVIG输注后上千例的非甲非乙肝炎传播的相继报道,IVIG的病毒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可经血/血液制品传播的其它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细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CMV)以及人类朊病毒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经IVIG输注后导致传播的报道,这个现象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 IVIG传播病毒性疾病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密切关系:①IVIG的分离纯化工艺;②原料血浆的病毒性抗原、抗体筛选;③IVIG生产工艺中病毒灭活工艺的加入及灭活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用有机溶剂磷酸三丁酯(TNBP)和表面活性剂胆酸钠,吐温80或Tritonx—100处理凝血因子浓缩物,可以灭活大量的HBV、HCV和HIV而极少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采用此法处理的新鲜冰冻血浆(S/D血浆)可增加输注的安全性。本文报告S/D血浆的制备,HIV、HBV及HCV的杀灭效果以及蛋白完整性的体外分析等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溶剂/去污剂(S/D)是去除血浆和血浆制品衣壳病毒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验室观察到的快速而彻底的杀灭衣壳病毒,而且通过全世界研究组的研究和13年常规临床应用,包括约3500万剂大量制品,反复证实其安全范围,而且迄今无一例衣壳病毒传染证明是由S/D处理产品引起的。这种安全记录导致开发SD处理血浆作为新鲜冰冻血浆(FFP)代用品。并鼓舞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照法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随机抽取200份病毒灭活血浆,检测灭活前后的血浆容量、总蛋白、凝血因子及亚甲蓝的残余量;选取15756人份HBsAg、抗-HCV、抗-HIV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阴性者的血浆,在病毒灭活前后分别进行HBV、HCV、HIV的核酸检测;临床随机抽取200例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患者,观察病毒灭活血浆输注后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经亚甲蓝/光照法进行灭活处理的血浆,血浆容量达到(227.34±5.21)g,回收率达到(96.67±2.34)%;血浆总蛋白、血浆凝血因子(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回收率分别达到(88.69±3.32)%,(86.84±2.16)%和(84.62±1.86)%,与处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经病毒灭活后亚甲蓝的残余量为(1.17±0.05)μmol/L,而过滤后残余量减少至(0.16±0.03)μmol/L,去除率达到86.32%;对15756人份血浆进行HBV、HCV、HIV核酸检测,发现HBV阳性23例,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1.52‰,进行病毒灭活后,HBV、HCV、HI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病毒灭活血浆输注人体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亚甲蓝/光照法进行病毒灭活的血浆,临床使用较安全;病毒灭活血浆能够有效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且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