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一般认为,诸如白介素IL-1、IL-6、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之类的炎性细胞因子可能与输注血成分,尤其是血小板浓缩液(PCs)而发生的许多非抗体介导的不良反应有关。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在几种条件下的保存过程中,诸如去白膜压积红细胞(RBCs)、经过滤的RBCs和全血(册)等含红细胞的不同血液成分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材料与方法 WB以(CPD—A1、n=6)于2~6℃保存35天,在开始保存日、保存的第21、35天采集标本。将含添加液PAGGS-M(n=16)的去白膜RBCs一分为二,一份在开始保存日用滤器过滤以除去白细胞(WBC),这两份均于2~6℃下保存49天(标本:第0、21、49天)。去白膜未经过滤的SAG—MRBCs(n=16)制备之后即分成两份,2~6℃保存42天,(取标本时间为,0天、21天、42天)。其中一半在第3天于室温下保持24小时。用商品化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血小板配型相合与随机输注的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求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申请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特殊配型试验结果,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性别、输血史、怀孕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分析性别、输血次数、怀孕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及联合其他成分输注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应用该院临床输血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81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试验,随机抽取抗体筛查阳性的87例患者,共1 247U血小板输注,抗筛阳性输注特殊配型血小板、抗筛阳性随机输注血小板、抗体筛查阴性随机输注血小板3种方式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有输血史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3.104,95%CI:7.784~22.061)。性别(P0.05,OR=1.629,95%CI:1.236~2.148)、输血史、输注血小板类型(机采、去白、辐照)、血小板保存天数、同时输注红细胞(P0.05,OR=2.464,95%CI:1.053~5.765)、输注方式(特配)(P0.05,OR=0.576,95%CI:0.389~0.854)是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时,需配型输注,提高有效率;输血史影响抗体的产生;性别、输血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联合其他成分输注、血小板配型输注均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新鲜冰冻血浆(FFP)和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收治的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FFP与RBC输注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低比例组(FFP与RBC输注比例小于1∶2,n=66)、中比例组[FFP与RBC输注比例为(1∶2)~(1∶1),n=37]、高比例组(FFP与RBC输注比例大于1∶1,n=17)。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水平,FFP、RBC、血小板血小板的输注量及预后。结果中比例组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低于低比例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输血后的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高于另外2组,钙离子(Ca2+)水平明显高于中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围手术期FFP、RBC、血小板的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中比例组FFP的输注量明显低于高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总住院时间、治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按照FFP与RBC输注比例为(1∶2)~(1∶1)进行输血,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减少输注总量,节约医疗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罗仪  孟凡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274-274,276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前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必要性.方法 对10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检测其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以同样多次输血而再次输注血小板有效者作为对照. 结果实验组中HLA 同种抗体阳性52例(49.05%),对照组阳性13例(10.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89,P<0.01).结论 对于输血患者,特别是多次输血患者,开展HLA抗体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还应开展血小板配型.  相似文献   

5.
背景 输注衰老红细胞(RBCs)可能会降低组织的氧气传输以及会增加输血并发症的风险。作者研究了连续268例接受输血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以确定术间输注RBCs的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及配合型输注血小板疗效,以探索临床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对策。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并在血小板输注前行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进行输注。结果观察组10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者18例,阳性率17.6%。对其中的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有8例能筛选到配型试验阴性的相容性供者进行输注,观察血小板校正增高指数(CCI)值达到了预期效果。另1例患者未能筛选到相容性供者,因病情急,只能选取配型试验反应较弱的供者并加大输注剂量,观察CCI值仍然低于预期值。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7.
虽然同基因输血的危险性不大,但还是应当尽量做到一个患者所需血液只由一个供者供给。择期手术患者由于大多数只需要2~4单位红细胞(RBCs),容易只由一个供者提供,以及时间上允许寻找能供给全部RBCs的单一供者等原因,故最容易做到只输注单一供者的RBCs。作者报告对73例择期手术患儿(≤10岁者50例)输注单一供者RBCs的研究,结果为:(1)为本组患儿提供血液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配型方法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有多次输血史、需输注血小板的恶性肿瘤患者1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86例,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2组血小板抗体,统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照组随机选择ABO血型同型供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均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依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分别于血小板输注前、后24h采集前臂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173例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8例,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CCI[(6.15±2.18)×109/L]高于对照组[(2.34±1.27)×109/L](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者CCI[(8.35±2.74)×109/L]与对照组[(7.93±2.5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27.59%)高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前检测血小板抗体,依据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结果选择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HPA配型解决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案。方法 1)建立PCR-SSP方法检测HPA-1~5基因型检测方法,建立机采血小板供者库;2)采用微柱凝胶法和Capture-P法对32名血小板输血无效患者作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并对2种方法比较;3)对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采用已知HPA基因型的标准谱血小板作抗体鉴定并采取HPA基因型同型输注的原则寻找供者。结果 1)采用PCR-SSP方法成功检测出HPA-1~5基因型,并对1 000名血小板供者的HPA-1~5基因型定型;2)3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病例中,微柱凝胶法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为50%,Capture-P法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0%;3)32例血小板输血无效病例中2种方法同时血小板抗体阳性13例,其中2例鉴定为抗-HPA,分别为抗-HPA-5b(P=1/84)、抗-HPA-1a(P=1/55)。结论对抗-HPA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采用HPA基因型相合的方法寻找供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掌握输注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分成输冰冻血小板组(n=30)和输新鲜血小板组(n=35),比较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输注前、后Plt、PT、APTT的变化和组间的差异、两组输注后的临床止血效果和输注无效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分别输注冰冻和新鲜血小板后凝血指标及Plt均有显著差异(P<0.001),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临床止血有效率分别为冰冻血小板86.67%,新鲜血小板85.7%;(3)两组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基本相同.结论输注冰冻血小板与输注新鲜血小板临床疗效相同,冰冻血小板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血液病患者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需要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为ABO配合的随机血小板,由于单采的血小板中混有白细胞,血小板本身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I)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患者反复输入随机的机采血小板后,容易产生多效价的HLA-I和HPA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RPT).预防免疫性RPT的方法有很多,如去除输入的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输入HLA配合性血小板,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等[1],每一种方法各有利弊.我院自2007年11月起,对临床输注的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现将40名反复输血患者按输注血液是否滤除白细胞分为2组,观察其血小板输注效果和HLA-I抗体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同种输血的免疫调节被认为是输入细胞成份中的白细胞(WBC)引起的。研究设计及方法 通过检测整形手术病人淋巴细胞分类和针对白细胞的植物凝聚素刺激反应产生内源性细胞因子,评估同种红细胞或同种保存前去白细胞处理的红细胞输血对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47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被随机分为接受同种红细胞输血(n=17)和接受去白细胞处理红细胞输血(n=14;99.95%白细胞被清除),另16例病人未接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输注在防止患者出血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血液病、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必不可少的支持疗法,但是对于多次输血或血小板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为解决PTR,笔者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ASPAT)对需要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筛选血小板供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HLA免疫是输血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它导致辅注血小板后产生临床耐受和无效。为了减少HLA免疫反应,作者研究了输注用Imugard IG500过滤器过滤后制备的少白细胞压积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效果。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输注离心法制备的血液制品)及少白细胞血液制品治疗组。为了评价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在输前及输后12-18小时作患者血小板计数,并代入公式R(%)=(血小板增值÷输入血小板总数)×血液体积×100,R为25-60%即有效,若连续输注2次后R<2%为无效。抗HLA抗体筛选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用Imugard lG500过滤器过滤后制备的压积红细胞中97%的白细胞被清除,浓缩血小板中76%(单个供者)90%(多个供者)的白细胞被清除。可供评价的患者69人,其中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和红细胞对创伤性失血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8月间,因创伤性失血需要输注悬浮红细胞10U以上的患者131例次。根据入院24h内输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FP∶RBC)的比例,将患者分为高比例组(FP∶RBC≥1∶1,n=56)、中比例组(FP∶RBC=1∶2~1∶1,n=43)、低比例组(FP∶RBC≤1∶2,n=32)。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Kaplan-Meier的统计方法,比较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和3组之间凝血功能指标、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与输血前相比,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患者输血后APTT、PT-INR均无明显变化,低比例组APTT、PT-INR均明显升高(P<0.01)。3组之间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APTT,高vs中vs低:(37.3±12.4)vs(41.1±11.5)vs(49.9±14.0),P<0.05;输血后PT-INR,高vs中vs低:(1.11±0.19)vs(1.20±0.37)vs(1.66±0.62),P<0.05;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高vs中vs低:(19.8±6.3)vs(25.8±11.3)vs(26.6±8.0),P<0.01],但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高、中比例组凝血功能均显著优于低比例组(P<0.05),高比例组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显著少于其他2组,低比例组与中比例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大量输血时,较高比例地输注血浆,有利于预防创伤性失血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达到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单采血小板浓缩物(PC)中混杂的白细胞(WBC),输注后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为获得含WBC较低的PCs,最近引入一种新的“流体粒子床”技术白细胞减少系统(LRS)。方法:作者前瞻性检测了LRS单采对供者、PCs产品的质量(n=120)以及相应受者血小板数增加的影响。常规制备的单采PCs作为对照组(n=2)。用流式血细胞计数检测血小板糖蛋白。结果:作者未发现LRS单采对供者有严重不良反应,只是供血后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由1,787±505/μl降至1,405±383/μl(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红细胞悬液经滤除白细胞后降低输血副作用的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1年10月间148份大剂量输血的手术病历,记录红细胞悬液或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前、输注1d后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肌酐(Cr)、血糖(GLU)、血K和Ca离子浓度、pH值,并比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的发生率,分析两种成分输血对患者机体的影响。结果在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术后GOT、ALT、Cr、WBC、GLU、IB、TB的增高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有关(P<0.05),血钾、钙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不显著(P>0.05);在白细胞去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输注红细胞悬液组FNTHR发生率为75.6%。结论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在大剂量输血中的应用,可有效防止FNTHR的发生,降低因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复合物(PLA)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10例因接受强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其中实体瘤9例,缓解的急粒白血病1例)输注冰冻与新鲜血小板疗效的对比观察.冰冻血小板系患者化疗或骨髓移植前采集的自身血小板以二甲亚砜-80℃—-95℃保存,新鲜血小板采自单一正常供者。作者对冰冻前后的血小板检测了血小板第4因子(PF_4~-),丙二醛产物和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输注血小板后计算了校正增殖.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但患者在多次输血(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妊娠及器官移植后,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我们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