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后病毒性肝炎(输血后肝炎)可以由输血引起,即输血传播性肝炎(TTH),输血也可以是次要原因,即输血相关,但非输血传播性的。当今TTH的危险极小,还主要是由HBV和HCV引起,后者以前被认为“非甲非乙性肝炎”。现在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余的TTH,也就是非甲,非乙,非丙型,是很少的。通过应用志愿者(无偿),重复献血,和仔细筛选掉肝炎危险因素而后检查是否HBV感染的献血者,HBV的危险(通过输血而传播)性当前是1/63000单位献血。对于输血传播的HCV;同样的重复献血,志愿者(无偿)供血者,仔细筛选和抗HCV的灵敏试验,危险系数是1/125,000单位血。输血引起的HBV和HCV的危险性如此之小,以致当病人输血后而患肝炎时,应寻求检查这些病毒的其它方法。无论如何,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HBV和HCV危险的努力应继续下去;这包括限制必需或适合输血的人,利用其它方式代替输血,运用检测病毒核酸的新方法,而最后将各种微生物灭活技术应用于血液(全血),血成分和血浆衍生物上。  相似文献   

2.
前言 印度每年需要7百万单位血液,其中3.5百万单位采自于无偿供血者(VD)和患者家属(RD),其它3.5百万单位来源不明。1998年1月1日起印度禁止有偿供血(PD),但他们仍然以患者家属的名义在供血。本研究评估了该地区PD中输血传播疾病(TTD)传播的危险。材料 分别各采VD、RD和PD205份血清样品。本研究中的VD和RD供者来自于一个大学血液中心。PD样品采自印度北部两个城市。按法律要求,每份样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作者对20,000多单位血液受血者进行追踪,以鉴定通过输血传播的感染。设计 对受血者进行随访调研。背景伦敦北部的22所医院。参与者 近期输血的成年患者。主要结果测定 在输血9个月后采集受血者血液标本,检测HCV、HBV、HIV和HTLV-Ⅰ型、Ⅱ型感染标志物。通过与输血前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比较来区分新近感染或输血前感染。结果9,920例患者参试。对21,923单位血液的5,579例受血者进行了追踪,但未发现输血传播感染病例。对乙型肝炎,21,043单位血液的输血传播感染范围为0(可信限范围95%,5,706例受血者输血感染风险为0~1);丙型肝炎为0/21,800单位血液(输血感染风险0~1/5,911例受血者);HIV为0/21,923单位血液(输血无感染风险为0-1/5,944例受血者);HTLV为0/21,902单位血液(输血感染风险为0-1/5,939例受血者)。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和住院之后感染了乙型肝炎,但被证明不是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176例(3%)患者在住院之前已感染了乙型肝炎,16例(0.29%)感染了丙型肝炎,5例(0.09%)感染了HTLV。结论:在英国,目前通过输血传播的感染极少,而通过医院其它途径比输血途径更可能获得感染。在感染患者中较多的是以前获得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背景:本研究是为了估算在筛选HIV抗体的基础上增加对供者血液作HIV检测项目,从而降低输血传播HIV的危险的费用-效益比。研究设计和方法:使用马可夫决策分析模式对HIV抗体检测(费用5美元/单位血液)和增加的第二项HIV检测进行了费用-效益分析:血浆P24抗原检测费用5美元/单位血液或RNAPCR检测费用8美元/单位血液。检测的效益表现在预期缩短窗口期(P24抗原为6天,RNA PCR为11天)。供者血清学转换率从供者逆转录病毒流行病学研究组获得。  相似文献   

5.
输血传播的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全血、血液成分或血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理论上凡能发生病原血症的疾病,均能通过输血传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相似文献   

6.
改进血液病毒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和其他许多临床治疗措施一样 ,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 ,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特别常见的是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为了保证输血安全 ,特别是防止经输血传播病毒 ,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血液检测病毒标志物对保证输血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一、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1/2 :血液是HIV病毒传播的 3个途径之一。据WHO统计 ,全球HIV感染者中约 5%~ 10 %为经血液传播而感染 ,因此这一途径成为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面。此外 ,由于HIV经血传播和其他…  相似文献   

7.
感染的血及血液制品可传播某些疾病,为了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可以通过病史和特殊试验筛选供者,证实供者有无感染的危险因素。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AD)最近要求对所有提供全血、血液成份及血浆(生产性射制品)的供者进行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等检查,FAD 最近还建议对全血、血液成份制品检测人T 淋巴病毒Ⅰ型抗体(anti-HTLV-I)、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和抗乙肝核心抗原(anti-HBc)。1986、1987年在美国血库开始对供者检测anti-HBc和氨基丙酸氨基转移酶(ALT),1990年检测anti-HCV。  相似文献   

8.
输血传播丙肝的危险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巴登-符腾堡(德国西南部)献血人群的抗-HCV筛查阴性血液输血传播丙肝(HCV)的危险度进行了评估。方法 对1990年~1995年期间献血者的抗-HCV和HBsAg筛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过去5年里,捐献血液中抗-HCV确证阳性率连续下降,达到121/10万单位血液。女性供血者中抗-HCV流行率高于男性(P<0.05)。重复供者中由于窗口期传  相似文献   

9.
背景:本文为供者逆转录病毒流行病学研究报告,通过比较单采和全血供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未被发现的危险行为和病毒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患病率,以了解这两个人群的特征及对在输血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相对安全性方面作出评估。研究目的及方法:通过研究1991年至1994年间由美国5个州立血液采集中心收集的资料,共36119名单采供者(≥1次单采捐献)和138万名全血供者(≥1次全血捐献)。比较了他们的病毒性传染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流行率(每10万供者)和发病率(每10万人年)。可能延迟献血的危险行为定义为,如果他们的那些危险行为被讲出来,有可导致供血延期。可能延期献血的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10.
黄石地区抗-HIV筛查后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黄石地区献血者中抗-HIV筛查阴性血液传播HIV的危险度。方法 收集了1995年至2000年每一单位血液的资料,用数学模型进行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研究。结果 在有偿重复献血者中HIV流行率为0.0028%(1/36274),新无偿献血者中为0(0/20698),无偿重复献血者中为0(0/6015)。经评估“窗口期”输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1:118231。结论 虽然输血传播HIV的危险是非常低,但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筛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通过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在美国估计为1/63000到1/205000单位血液之间,超过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输血传播的危险。通过微量核酸检测试验(MPNAT)检测HBVDNA阳性供血以减少窗口期传播HBV。研究设计与方法以每24份血样品混合检测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加强安全输血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安全输血是指从采血到输入血液或血制品到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9 000万单位的血液成分被输入到49000万名患者体内[1]。我国每年临床用血量约为1 000多万单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对血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安全输血不仅影响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的病原体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和2型(HIV 1、2)、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  相似文献   

13.
<正> 巨细胞病毒(CMV)易广泛感染人类,欧美国家人群中年龄超过35岁者,80%体内有抗-CMV存在;18~35岁的人群感染率约为40%。这种病毒可存在于患者体液、血液中及白细胞上,能通过输血或接触传播。本文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核酸筛查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核酸扩增技术(NAT)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能大大缩短病毒“窗口期”,极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血液常规筛查。1 NAT在血液HBV DNA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自1971年开始HBsAg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引入到血液筛查中,使得输血后感染乙肝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  相似文献   

15.
背景:许多报道证实大量混合血浆制备的凝血因子浓缩物能引起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传播。然而,源于单一供者或少量供者血浆制备的其它血液成份其传播的可能性则极少。本研究显示B19感染是经血小板传播的。病例报道:一位大量输血的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患者由于持续B19感染而发生慢性贫血。贫血经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果。假设输血是引起B19感染的原因。采用斑点印迹杂交法和以B19非结构基因为引物的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90位相关  相似文献   

16.
巨细胞病毒(CMV)是感染全球很大一部分人的DNA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输血也是传播途径之一。CMV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免疫功能受损或低下的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病与死亡率。献血人群CMV血清学反应阳性比例较高,采供血机构应采取措施,如筛查CMV阴性献血者血液和/或白细胞减少,以及病原体灭活技术,防止CMV传播给有风险的患者。本文综述目前献血人群CMV检测方法,流行率,以及预防策略在输血传播CMV(TT-CMV)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输血可传播病毒性肝炎,梅毒及爱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为了减少和避免经血液传播,市中心血站采取了成分输血、无偿献血、献血者血液双重检测,用血单位复检等措施,确保了血液质量,大大降低了受血者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几率;但由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问题,输血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仍是不可避免的。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多样: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治疗或入院前已被感染,需要获得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的资料进行区别。因此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的…  相似文献   

18.
对献血者进行输血传染病的核酸扩增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风险 在过去20年中,通过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减少,部分是由于对供血进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改进。现在每单位血液受主要病毒污染的风险范围为1/50,000到1/700,000。这种危险因素有4个来源:血清转换前(窗口期)供血,病毒的变异,非典型血清转换和实验室检测误差(表1)。病毒的变异诸如HIV-1的O亚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不寻常亚型,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发生突变。然而,监控数  相似文献   

19.
病毒灭活确证实验和结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1 为何要进行病毒灭活 输血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HIV、HBV、和HCV的危险。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测使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①测抗体,如抗-HIV,抗-HCV与病毒存在与否的不一致性;②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窗口期”的存在;③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限制;④不断会有新的病毒出现。因此,发展灭活病毒技术,进一步采取病毒灭活措施,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虽然在加拿大,未对所有的血细胞制品进行常规的细菌培养,但在供者筛选、血液采集和制备、以及质量保证中已采取一些措施。 1 供者的筛选 测量每一个供者的生命体征,体温必须低于37.5℃。大约0.1%的供者因此标准被排除献3天前作过牙科治疗的供者,能发生菌血症,暂不献血。另外,如果供者在献血后一周内出现传染性疾病或严重的腹泻,要求供者通知血液中心。大约1/3,500的血成份由于供者在献血一周内,发生腹泻、呕吐、发烧、严重咽炎而被收回。一个研究报告了99份收回血液培养为阴性,收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