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近代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及基因分析技术的进展,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H)原先的概念已有所转变,有认为昔日的所谓MH除少数确为MH之外,绝大多数实质上是MH样T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T/NK细胞淋巴瘤、暴发性EB病毒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MH样B细胞淋巴瘤,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应引起鉴诊之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敏 《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1):53-54
病历介绍患儿男 ,1岁 ,因间断发热 2 0天 ,黑便 2天入院。病初无诱因出现发热 ,体温多在 38~ 39 5℃ ,不伴流涕、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先后用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氯喹等多种解热镇痛药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2天前出现黑便 ,每次 50克左右 ,每天数次 ,伴进行性面色苍白。查体 :T38℃ ,P1 4 0次 /分 ,R4 2次 /分 ,BP90 /52 5mmHg,贫血貌 ,颈部、右腋下及腹股沟可扪及多个蚕豆大小淋巴结 ,左大腿根部见一皮下瘀斑 ,双肺呼吸音清晰 ,心脏无异常 ,腹软 ,肝脏肋下 1厘米 ,脾未扪及。入院后检查 :尿、便常规及胸片均正常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的细胞增生症(MH)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疑为MH患者的骨髓涂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涂片中查见异常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对诊断MH有很大帮助,可初步鉴别MH样淋巴瘤和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结论:细胞形态检查是诊断MH的主要依据,最后确认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H)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确诊的16例MH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进行总结。结果16例MH患儿均有发热、肝肿大,脾肿大8例,淋巴结肿大10例,黄疸11例,出血症状10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11例,血红蛋白下降16例,血小板计数下降13例,丙氨酸基转移酶升高10例。15例骨髓涂片检查均见异形组织细胞;3例患儿浓缩血片中见异常组织细胞。16例患儿均未行化疗,3例患儿住院期间死亡,13例住院2—3d,确诊本病后自行出院,失访。结论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6.
目前,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下称恶组)的报告较多,但以肠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有人称肠型恶组)并从外科角度报告者不多。我科曾诊治4例病人,确诊过程颇多曲折,兹报告于后。病例简况例1:女,30岁。因右下腹痛25天,发热20天,发现右下腹块4天,于1978年7月20日急诊入院。腹痛为持续性。体温38~39℃。曾抗痨治疗,无效。体检:肝、脾未触及,右下腹有一个7×5×5cm包块,质中,有压痛,边界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7.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为一组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主要包括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等。本文综述了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命名的起源、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瘤细胞属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与EB病毒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1997-04~2005-04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误诊1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2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呈窦性(2例),付皮质分布(1例),弥漫性(8例),空网状(1例)。半数瘤细胞为单形性和多形性。免疫组化结果:BerH2+,UCHL1.L26-证明来源于T细胞,而且是激活T。Mac38710例为散在阳性,2例为弥漫性阳性。2例可能因组织坏死广泛,反应性巨噬细胞增生明显。  相似文献   

10.
患者王××,男,16岁,1993年7月25日入院,临床症状:消瘦,贫血,肝肿,夜间间陈性低热,实验室检查:Hb30g/L;RBC1.0×10^12/L;WBC1.6×10^9/L;其中N16%,L84%;BPC86×10^9/L;RC4%,外周血偶见有核红细胞及组织细胞,骨穿示,  相似文献   

11.
恶性组织细胞病 (简称恶组 )是异常组织细胞增生所致的高度恶性疾病 ,在临床上具有易变性、多样化表现的特征 ,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被误诊的 3例恶组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例 1 患儿 ,男 ,1412 岁 ,发热 9天 ,腹胀 2天入院。查体 :体温 40℃ ,呼吸 3 4次 /分 ,呼吸急促 ,左颈部可触及绿豆大小淋巴结 2粒 ,活动度好。颈软 ,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 :14 7次 /分 ,律齐 ,心音有力 ,无杂音。腹部隆起 ,肝在右肋下 4 0cm ,剑突下 4 5cm ,质硬 ,边钝。脾在左肋下2 5cm ,质硬 ,边钝。双下肢不肿。血常规 :WBC1…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反组症)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细胞类型在两组病例中的出现极易混淆而造成误(漏)诊,为获得较准确的诊断手段区别恶性疾病以不失治疗时机。方法本文回顾观察本院1994年至2006年45例"反组症"及10例"恶组"的血象及骨髓象并进行分析,加以总结。结果反组症与恶组在血象、骨髓增生程度及组织细胞类型上均有不同之处。结论认为两组疾病在鉴别诊断上应以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或病理学等综合诊断,二者不能偏废,并强调了异型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的出现对诊断恶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能特异标记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的T、B细胞及组织细胞的三种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Mac387),对20例尸解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有18例为UCHL1确切阳性。结果表明恶组其实绝大部分为T细胞源性肿瘤,而真正的恶组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15.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恶性组织细胞病 (MH )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本院收治的 16例、文献报道的 1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出影响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MH早期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 ,有发热 ( 96% )、肝大( 80 % )、脾大 ( 72 .5 % )、淋巴结肿大 ( 5 2 % )等 ,病理上主要为异型组织细胞增生。结论本组病例提示 ,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尤其是多部位骨髓穿刺检查结果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组 )系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我院建院十余年来先后发现 2 0例恶组患儿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2例 ,女 8例。起病年龄最小 2个月 ,11个月~ 4岁 14例 ,5~7岁 2例 ,10~ 11岁 3例。从发病到死亡 ,整个病程 10~ 2 6d 8例。1 2 临床表现 持续高热 17例 ,反复低热 3例。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各 13例。腹泻 5例 ,其中 2例伴腹痛、便血 ,2例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 10例出现不同类型皮疹。 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 17例肝肿大 ,最大达肋下 10cm ;13例脾肿大 ,最大达肋…  相似文献   

17.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可广泛浸润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文分析我科1995~1998年间18例以“发热待诊”入院后确诊为恶组的患者,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17~68岁,平...  相似文献   

18.
组织细胞增生症 x,以往称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在儿科较少见。临床医师对本病重视与认识不足,当有内脏受侵伴有感染时临床表现复杂,难于鉴别。现将误诊5例分析如下,以吸取教训。病历摘要例1:男,10个月。因反复发热伴咳嗽5个月,某医院摄胸片后诊“肺门淋巴结结  相似文献   

19.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医学界对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对本病的病理学认识。 1939年英国两位病理学家Scott及Robb Smith报告从一些所谓“非典型的霍奇金病”区别出 4例具有特殊病理变化的病例 ,其病理特点为全身淋巴网状组织 (主要包括淋巴结、肝、脾、骨髓等 )中存在着形态异常的组织细胞 ,并有大量红细胞被吞噬的现象。根据病史记录 ,患者生前都有发热 ,消瘦 ,淋巴结、肝、脾肿大 ,进行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等表现 ,有的还有紫癜和黄疸。他们还从文献中收集了有类似发现的病例 6例。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并称之为组…  相似文献   

20.
曾××X,女性,61岁,因颜面及双下肢反复浮肿8月余,伴左腰部、双膝关节疼痛,于1996年4月23日入院。当浮肿治疗减退后出院,后又因浮肿加重并时有畏寒腐热等再次入院。T:37.8℃,R:万次份,P:82次价,查体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一),肝肋下2.scm,脾触及不满意。见四肢皮肤多处出现深红色瘀斑,高出皮面、有压痛。实验室检查:Hb96g/L,gnC2.94x10‘2/L,WBC4.2XIOg/L,N0.64,L036,BPC104XIOg/I,,血片可见异常组织细胞0.06。肥达氏反应阴性,肝功能正常,未见狼疮细胞,RF(-),A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