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及效果.包括帮助患者建立脊髓性膀胱自主排尿功能,实行膀胱充盈训练、间歇性导尿、中医穴位按压诱导、手法挤压等刺激患者的排尿反射的方法,同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认为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3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使患者可以直视膀胱内压的变化,根据患者排尿障碍的不同进行不同模式的视觉反馈膀胱训练。训练前后记录安全容量、基础膀胱内压、最高膀胱内压、自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程等数据。结果:经过2—8周训练,患者的平均最大膀胱内压由30.372±12.957cmH2O增至63.378±19.313cmH2O,尿潴留、无自主排尿者(16例)中有12例可以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100ml,4例目前尚无自主排尿,但可明确感知膀胱充盈;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100ml者(14例)中有12例残余尿量降至100ml以下,2例残余尿量仍在150—200ml;有自主排尿,但排尿时程延长的1例患者控制膀胱内压能力有所提高,但排尿时程仍较伤前长。结论: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膀胱内压,为膀胱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最佳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法将14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78例患者依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并予以间歇导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残余尿量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恢复膀胱生理功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加排尿训练和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8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于伤后1w指导其行排尿训练和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进行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恢复情况和自主排尿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有36例(占83.7),对照组有23例(占56.1);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平均为(17.19±5.20)d,对照组为(21.48±5.16)d,两组比较,t=-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排尿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的训练与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相结合可促进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其自主排尿恢复率。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截瘫后膀胱功能的分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护理方法促进外伤性截瘫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35例外伤性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脊髓休克期采用个体化放尿,脊髓反射恢复期采用按压法、诱尿法、扳机排尿等方法训练膀胱功能,促进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结果35例患者中,23例摆脱尿管,恢复自主膀胱;12例需借助按压排尿和间歇性导尿。结论分期护理方法符合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变化规律,能够早期建立自主性膀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98例因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47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将采用常规护理的5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时间、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施个性化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则显著增加.结论 个性化护理能及时恢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自主排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明珍  蓝佼晖  罗丹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04-150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疗效。方法53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等膀胱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结果53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结论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配合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总结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和自主排尿的康复训练经验。36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配合音频电疗、微波等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导尿宜选择细小、软硬度适中的尿管,每隔4~6h导尿1次,6次/d。两次导尿之间手法辅助进行训练,以建立反射性膀胱。经康复训练,若残余尿量200ml左右,减至2~3次/d;残余尿量150ml左右,减至1~2次/d;残余尿量〈100ml,停止导尿。结果31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36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的训练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5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5例25~53 d拔除了尿管.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3例须用手法排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问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 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效果.方法 45例伤后1~4周脊髓损伤伴有排尿障碍患者,其中23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者纳入观察组,22例进行单纯膀胱功能训练者纳入对照组.对这些患者均进行6~10周的规范训练.结果 观察组完全拔除尿管者10例,明显改善4例,部分改善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8.3%,对照组完全拔除尿管6例,明显改善2例,部分改善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0.0%.结论 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有效促进反射性膀胱的建立,较单纯采用膀胱功能训练的疗效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的训练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 5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5例25~53d拔除了尿管。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3例须用手法排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 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肖继红  万洁 《护理与康复》2004,3(2):127-128
目的:探讨对不同损伤平面的脊髓损伤患者实施相对应的膀胱训练方法,评估排尿机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9例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脊髓损伤1周)注重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慢性期施以循序渐进的排尿试验再配合导尿方式,主要是利用时间控制、刺激反射、增加腹压与间歇导尿法来进行。并根据损伤平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膀胱训练方法(挤压膀胱或扣击膀胱)。结果:膀胱训练前后膀胱功能变化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能自行排尿或能有较好的排尿控制能力,残余尿量<100ml。结论:通过正确实施排尿试验配合导尿这一措施,可有效地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排尿机能,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对27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对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残余尿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进行1~4 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较前明显减少,其中24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停止间歇性导尿;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发生尿路感染8例.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66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方法按常规进行;康复组:进行早期膀胱康复训练。比较2组排尿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临床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进行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可以促使患者早日脱离尿管,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熊根玉  冯珍  刘炎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589-1590
目的探讨最佳导尿方法,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观察组70例SCI患者实施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和或定时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同时配合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膀胱训练,对照组70例SCI患者行留置导尿。结果观察组70例患者和/或家属均能熟练掌握ISICC和SICC方法,37例患者恢复自主性排尿,15例建立反射性排尿,18例仍在行SICC,无一例尿路感染发生;对照组中3例恢复自主性排尿,1例建立反射性排尿,66例继续行留置导尿,19例形成小膀胱(挛缩膀胱),11例发生尿路感染。结论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法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和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