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儿,男,6个月,因发现左侧额部肿物3个月入院。查体:左侧额部可触及大小1.2 cm ×1.0 cm的不活动皮下肿物,质硬,无触痛,触之活动性差,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颅脑CT平扫:左侧额部骨质缺损,骨质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填充,CT值约50 Hu,大小1.2 cm ×0.7 cm,各部位脑组织形态、密度未见异常改变(图1)。磁共振头部平扫:左侧额极见小不规则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压水像呈略高信号,左侧额局部骨质内类圆形等T1稍短T2信号,压水压脂像呈稍低信号,大小1.3 cm ×0.7 cm ×1.4 cm,局部软组织略膨出(图2)。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6~1989年应用髂骨内板移植修复颅骨缺损25例,整形满意,外形美观,可达骨性愈合,报道如下。本组病例男22例,女3例,年龄16~35岁.颅骨缺损原因,多为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手术所致。缺损部位:双额颞部2例,额部6例,颞部8例,颞顶部4例,颞顶枕部1例,额颞和颞枕部良性骨瘤各2例。缺损范围:8×4cm至12×8cm。伤后距修补时间为3~12个月。按常规手术步骤开颅,为减轻切取髂骨时的疼痛,宜用硬膜外麻醉,依据颅骨缺损的面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性,91岁,2年前发现左侧额部有一黄豆大小包块,偶有瘙痒,未予治疗,肿块渐增大至乒乓球大小,局部皮肤反复破溃、溃疡(图1),无发热、头痛、视物模糊等。既往无特殊病史。头颅专科查体:头颅大小、形状正常,左侧额部头皮见一肿物突出皮肤表面,大小3 cm×2.5 cm×2 cm,表面暗红色,质脆,触之易出血,边界尚清,基底部固定。口眼耳鼻无明显异常。CT示左侧额部头皮软组织内见一大小1.8 cm×2.8 cm×3.0 cm肿物,宽基底向外  相似文献   

4.
眶上动脉蒂反流轴型耳颞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额部各供血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情况,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尸体头面部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口径、走行和吻合状况等;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上距眶上缘(4.9±0.4)cm,下为眶上缘水平,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1.4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2.3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局部解剖教学过程中,发现硬脑膜部分缺如一例.经查文献此类变异十分罕见,具体报道如下. 男尸,青壮年,身长168cm,在进行头部解剖取脑时发现,其硬脑膜有6处缺如,2处缺如在额部近似椭圆形,长6cm,宽4cm,且左右对称;1处缺如在左顶中后部,在前后位上近似椭圆形缺如,长2.3cm,宽1.8cm;1处缺如在右顶中部,近似圆形缺如,直径1.7cm;1处缺如在右顶中后颈枕部有一近似圆形缺如,直径1.1cm;1处缺如在枕部有一近似三角形缺如,底长 6cm,高3cm.  相似文献   

6.
除皱术中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 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深面.②43.3%的颞支1~2终末分支可在眶上缘水平以上与颞浅动脉额支平行或交叉走行在其深面,终止于额结节下方.③颞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0.7±0.3)cm,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分布于眼轮匝肌外侧部,最后呈网状分布于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颧弓和经过额结节的矢状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可简便直观地定位颞支的分布,在除皱术中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7岁。反复晕倒3个月,症状加重伴呕吐3周。以颅内肿瘤手1994年6月5日入院。自出生后全身皮肤有大小不一黑色素沉着斑。即在健康。查体:血压18.7/10.7kPa(1kp=7.5mmHg),呼吸20次/分,脉博80次/分,神清,无颅神经损害。左脸面、躯干背腹部、四肢皮肤可见略高出皮肤,呈地图状黑色素沉着斑,大者约15cm×S,2cm,小者约5cm×4cm,表面正常。颈软,心、肺、腹阴性,无病理反射。CT检查:右额预部、领后部分别可见2cm×2cm和1.5cm×1.2cm大小高密度阴影,边界不清,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在移,中线结构右移初步诊断:右额顶…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8岁.因被他人击中鼻部后反复出现鼻衄入院.患者平素少鼻塞、流涕,无额部、颞部胀痛不适.体检:鼻无畸形,鼻腔黏膜无充血,鼻内窥镜检查左鼻顶前端见一新生物,表面附少许血痂.CT示左鼻前庭占位(图1),考虑鼻腔纤维血管瘤.术中左鼻前庭后缘、总鼻道的顶部见一 大小约2 cm×3 cm的椭圆形肿物,有蒂,位于下鼻甲内侧上缘和中鼻道的前缘,触之易出血.  相似文献   

9.
了解面神经颞支走行的位置及其颞部颧弓处与各解剖层次的相互关系,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依据是我们的研究目的.1 材料与方法30具男性新鲜尸体的头颅,在额部近中线发际内作切口,切开头皮延伸至额顶转向颞部,下行至耳屏前延伸到下颌角:分离出(1)帽状腱膜(该层再往下延伸为皮下组织,颞部为浅筋膜).(2)颞筋膜浅层、深层及筋膜间脂肪垫.(3)颞肌及其深部的骨膜.在分离上述各层次的同时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出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枝),观察这些分支在各层次间走行情况及其与设立的参照线(耳屏及外吡间的连线)的数据,而后进行统计学处理.2 结果2.1 面神经颞支多位于帽状腱膜(浅筋膜)层,颞浅动  相似文献   

10.
黄立勇  陈颖  周文科  李祥生 《医学信息》2010,23(6):1616-1618
目的 探讨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了19例采用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9例中,肿瘤全切17例(Simpson I、II),次全切2例(Simpson III级);视力视野改善10例(71.4%),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损伤小、手术视野良好、并发症少,能获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例1,女性,17岁,因头枕部肿物2年余,近2个月逐渐增大而入院。体检:头枕部有一2 cm×1·5 cm大小红褐色肿物,质较硬,表面破溃,有暗红色带臭味的血性液体渗出。例2,男性,65岁,因左额部肿物半年而入院就诊。体检:左额部皮下触及0·5 cm×0·5 cm大小肿物,质韧,无压痛,边界较清,活动。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质软,有较多暗红色血液溢出。病理检查眼观:例1,灰褐色皮肤组织1块,1·3 cm×1cm×0·7 cm,表面突出的质韧肿物1·3 cm×1 cm×1 cm,切面灰白间暗红色,质稍硬,表面破溃。例2,1 cm×1 cm×0·3cm的皮肤组织1块,切面见皮下组织中有一面积为0·8 c…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性,51岁,因发现血糖升高4个月,左额部脑膜瘤4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反复头晕、消瘦入住我院。各项实验室检查:血糖11. 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 3%。2017年4月腰椎磁共振平扫:(1)左额部脑膜瘤;(2)腰椎退变伴L5-S1椎间盘轻度后正中突出;(3)脑血管MRA未见异常。患者入院血糖正常后转外科行脑膜瘤手术。头颅MRI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结果:(1)面神经颞支有(2.6±0.8)支,其中额支有(2.1±0.7)支,颞支在耳屏间切迹前(17.6±5.2)、上(7.2±2.3)mm处出腮腺上缘;(2)在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与颞浅血管走行在与颞浅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在颞部,颞浅血管浅出至颞浅筋膜的浅面并被其包绕,而额支始终紧贴颞浅筋膜深面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1)面神经额支是支配额肌的颞支之一,分布到骨性额部即颧额缝以上、冠状缝与颞上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2)在颧弓一颞部的皮下脂肪层与颞浅筋膜之间,或在颧弓骨膜下一颞深筋膜浅层深面解剖分离不易损伤面神经额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 450 MHz的电磁辐射暴露后大鼠不同脑区的氧化应激反应。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1 mW/cm2组,5 mW/cm2组和10 mW/cm2组,分别接受功率密度为0 mW/cm2、1 mW/cm2、5 mW/cm2和10 mW/cm2的2 450 MHz的电磁辐射暴露,检测额皮质、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额皮质MDA含量在1 mW/cm2组、5 mW/cm2组和10 mW/cm2组均可见增高。海马组织MDA含量升高见于5 mW/cm2组和10 mW/cm2组。额皮质和海马组织CAT活性在5 mW/cm2组和10 mW/cm2组均可见降低。纹状体和小脑MDA含量升高及CAT活性降低仅见于10 mW/cm2电磁辐射暴露组。结论 2 450 MHz的电磁辐射暴露引起了大鼠额皮质、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电磁辐射暴露后,皮质和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反应较纹状体和小脑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陈建华 《医学信息》2006,19(7):1223-1224
目的 探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额颞部重型颅脑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均采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以yasiarjia手术入路为基础,扩大手术切口)减压术。结果 36例病人,恢复良好25例(41.7%)中残。7例(19.4%)重残4例(11.1%)植物生存1例,死亡9例(25%)。结论 额颞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伤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与A1的关系,以及与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区别。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5例(30侧),经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Heubner回返动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后,取出脑组织块,解剖观察和测量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结果:(1)根据回返动脉与A1的关系,将其分为:远外侧型占22.2%、周围型占69.4%、内侧型占8.3%。(2)回返动脉直径为(0.77±0.12)mm,绝大部分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周围2mm的大脑前动脉;眶额动脉的直径为(0.63±0.16)mm,均起源于A2段,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平均(5.51±3.4)mm;额极动脉的直径为(0.66±0.18)mm,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为(1.41±0.51)cm。结论:识别回返动脉并明确其与A1、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关系对手术中Heubner回返动脉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耳颞部颞浅动脉系统与额部及眼眶区周围血管系统之间的交通吻合情况,为临床跨血管区反流耳颞部岛状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观察颞浅动脉额支与眶上及滑车上动脉的相互交通吻合状况以及颞浅动脉分支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之间的吻合情况.结果:眶上及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颞浅动脉分支—颧眶动脉以3种分支类型与面动脉的终末支—内眦动脉在眼轮匝肌内形成稳定的交通吻合.结论:颞浅动脉额支与滑车上动脉存在吻合支集中区域;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在眉外侧存在位置恒定吻合点.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实际上是以颧眶动脉远端和眼睑动脉弓为蒂的跨区反流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额部锁孔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4例经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额部锁孔手术组(观察组)14例和显微手术组(对照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病情变化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GCS评分及术后3个月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显微手术相比,神经内镜额部锁孔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病例:患儿,男,4 12/30月,因“进行性面色苍白1月伴腹部包块1w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有头部结节史,伴额部淤斑。G2 P2,G1是2岁男孩,体健。父母非近亲婚配。母孕期无放射线、毒物接触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查体:T37.6℃,W 6.5kg重度贫血貌,发育营养差,神萎,额部可1cm×1cm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部可见3个结  相似文献   

20.
对1993年8月至今75例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作回顾性分析,提示手术方式对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58例,女性17例,年龄18~72岁,平均47岁,病程1~8月,积液位于额颞顶部65例,额颞部10例,双侧占4/5。 2.临床表现:头昏头痛46例,反应迟钝61例,精神症状58例,轻瘫13例,GCS评分9~15分。 3.治疗方式:单纯钻孔硬膜下引流手术11例,术后3~5天拔除引流管;侧裂池开放(与硬膜下沟通)手术37例;硬膜下腹腔分流术(S-P)27例,分流手术患者脑脊液(csf)蛋白含量需小于0.5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