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修补体会。方法对58例VSD合并肺高压的婴幼儿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加强心肌保护和呼吸道管理。结果本组56例患儿痊愈出院,治愈率96.6%。随访半年~6年,身体发育良好,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2例术后3d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3.4%。结论婴幼儿VSD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积极早期手术。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和呼吸道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之一.因缺损的位置和缺损过大,很早便出现临床症状,尤其合并肺动脉高压(PH)后需要及早外科手术治疗.1998年10月~2003年12月,作者对60例VSD合并PH患者行体外循环(CBP)VSD修补术,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45例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矫治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肺炎12例,心律紊乱2例,切口感染3例,右室流出道血栓1例,术后早期复查彩超,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及瓣膜关闭均正常,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1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均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Ⅰ级。结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低体质量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根治,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及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低心排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降低并发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体外循环手术中使用氧合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患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3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试验组在体外循环中采用氧合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照组未行肺动脉灌注。两组患儿在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6、12、24h时抽取动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丙二醛(MDA)的水平。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6、12、24h时的氧合指数(QI),并记录气道峰压和呼吸机辅助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12、24h的OI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12h的气道峰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12、24h时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氧合血持续肺动脉灌注能减轻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在体外循环中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双向分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8年8月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26例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肺部感染1例,无1例死亡。结论单向活瓣补片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的措施。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手术矫治婴儿VSD194例,男108例,女86例;年龄58d-12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者72例;体质量2.8~8.5kg,其中3~5kg8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5.0—16mm,平均(9.1±3.4)mm。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早期加强处理,防治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5例,肺部感染17例,肺不张8例,经积极治疗后愈;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全组随访2—24个月,无特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治疗婴儿VSD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492例3-36个月的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全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9例(9.9%),心律失常43例(8.7%),肺动脉高压危象22例(4.4%),残余VSD16例(3.2%)。手术死亡26例(5.2%),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只要正常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操作,采用肺动脉监测等监护措施,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游庆军  蒋锡初 《江苏医药》2005,31(11):854-855
目的 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19例10kg以下婴幼儿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膜周部VSD15例(78.9%),漏斗部VSD4例(21.1%),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68.4%),VSD合并主动脉导管未闭1例(5.3%),VSD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5.3%)。全组患儿均在心肺转流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儿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死,病死率5.3%。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心肌灌注损伤,术后恢复快,适用于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病例。合理的病例选择、熟练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注意彻底排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4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矫治中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 心肌保护:采用微温血(29℃)心脏麻痹液持续灌注(红细胞压积为15%~18%,血钾为9 mmol/L)。肺保护:采用晶胶混合预充液,用人体白蛋白,全血和血浆以保持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中度血液稀释,中流量灌注,灌注压保持在kPa(55 mmHg)以上,并用少量硝普钠、前列腺素E1及多巴胺,减轻了后负荷又可保持灌注及流量。结果 主动脉开放后,所有患者的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恢复窦性心律,心脏功能良好,4例术后需用血管收缩剂,没有严重的心率失常,2例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结论 良好的心肺保护,平稳的麻醉,适宜的晶体渗透压对于空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体外循环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自1996年1月-2003年8月,47例SVD伴PH婴幼儿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温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及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VSD修补术。围术期进行综合性降肺动脉压的处理,注意心肌保护,合理使用呼吸机及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应用强心剂、利尿剂、镇静剂及广谱抗生素。结果:2例(4.3%)患儿术后分别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及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4.3%)患儿术后分别并发右心功能不全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治愈出院。随访36例,恢复良好。结论:VSD伴PH婴幼儿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合理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手术安全性提高、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仝国林 《中国医药》2008,3(8):505-506
目的探讨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右心室双腔心2例,房间隔缺损2例,均同时矫正。结果全组27例痊愈,1例死于术后并发低心输出血量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随访3个月-2.5年,患儿症状明显减轻,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彻底矫正畸形、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管理可使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手术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11月我院356例1岁以内VSD伴PH患儿均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VSD修补术。根据彩色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压力分三度:30mmHg≤SPAP〈50mmHg为轻度;50mmHg≤SPAP〈70mmHg为中度;SPAP≥70mmHg为重度,其中轻度151例,中度134例,重度71例(双向分流10例,均以左一右分流为主);年龄1~6个月134例,6~12个月222例;体重≤5kg48例,〉5kg208例。结果年龄1~6个月死亡5例(3.75%),6~12个月死亡3例(1.4%)、体重≤5kg死亡3例(6.2%),〉5kg死亡5例(2.4%);轻度pH患儿死亡1例(0.7%),中度pH患儿死亡2例(1.5%),重度pH患儿死亡5例(7%),、舍并严重低心排者4例,其中3例死于围术期.1例自动出院;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者3例,均治愈;合并肾功能衰竭者3例,其中1例通过腹膜透析治愈,2例死亡;合并肺不张行再次气管插管2例均治愈;因术中腔静脉引流不畅造成多脏器水肿而死亡1例手术病死率与pH程度、年龄、体重、合并症等呈明显相关.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中引流通畅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术前、术后适当控制肺动脉压力及超滤亦可减轻心脏负担,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申天海  阎兴治 《贵州医药》1995,19(4):219-221
我院近二年施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52例,成活50例(98.5%)、死亡2例(1.5%)。现就其手术过程中麻醉管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2例全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室缺(VSD)28例,房缺(ASD)11例,ASD并发二尖瓣裂1例,三房心1例,主肺间隔缺并发肺动脉高压3例,不典型法乐氏三联症(F3)2例,法乐氏四联症(F4)2例,VSD并发PDA4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2岁,平均年龄3岁。2术前准备单纯的VSD,ASD术前无须特殊准备,心功能较差及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术前则需定期吸氧及口服血管扩张剂,强心利尿,纠正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32例VSD合并PH的婴幼儿,在中低温下行VSD修补术,术前给予患儿间断或持续吸氧,术中加强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术后应给予强力抗生素控制感染,并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32例VSD合并PH婴幼儿术后因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余肺不张2例,肺炎3例,低心排2例,胸腔积液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患儿生长发育明显改善,无远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是VSD合并PH患儿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顿秀茹 《河北医药》1999,21(5):420-420
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治疗趋向早期根治,由于先心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在所难免。我们根据122例心脏术后呼吸道管理体会,讨论如下。l临床资料全组男59例,女63例;年龄11个月~10岁,平均(6.70上回.20)岁;体重9~28kg,平均16.65土3.25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房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5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9例;法洛四联症16例,法治三联症4例;肺动豚狭窄6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4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4例,右室双出口1例。2手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经右外侧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我所从1996年12月至1997年5月经右外侧切口共施行18例心内直视手术,其中膜部室缺16例、肺动脉干下室缺2例,室缺合并膜部瘤形成2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全组平均年龄5.64岁,平均体重17.87kg,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术后复查心脏超声示室缺修补良好未见分流。这种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切口纠正一些较为简单的心脏畸形,其损伤小、美观、效果明显优于正中切口,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1989年1月至1997年1月,我科对52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在心肺转流(CPB)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2例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37岁。合并有动脉导管本闭(PDA)3例,房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患者活动后均有心悸、气短。46例患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4/6级收缩期杂音,可抑及震颤者46例。胸部X线示肺血增多者45例,心胸比率为056~0.70。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19例,双心室肥厚24例。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室间隔水平以左向右分流为主。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压与主动脉压比值(…  相似文献   

18.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再次气管插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拔出气管插管绝大多数都能顺利康复,少数因种种原因需再次气管插管(以下简称再插管)。我院自1987年12月至1997年12月,共行12岁以下小儿心内直视手术221例,其中再插管8例。现就再插管原因、指征和预防作初步分析。临床资料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2岁;体重<12kg3例;心胸比率0.55~0.76。手术病种:法乐氏四联症(TOF)3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VSD+PH)3例,VSD合并右室双腔心(VSD+DCRV)1例,VSD+复合畸形1例。气管插管拔出后至再插管时间1~6小时。再插管方式:仍经口插管4例,改由经鼻插管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7年1月~10月共收治婴儿VSD伴重度PH 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1月,平均(7.0±2.9)月,体重3.9~8.0kg,平均(6.5±1.2)kg.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9例.其中低心排2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二重感染1例.术后1月复查彩超,除4例有轻度PH,其余肺动脉压均恢复正常.所有志儿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减少体外循环损害、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适宜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适当机械通气是婴儿VSD合并重度PH患儿成功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规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系统回顾1999年3月—2010年3月310例4个月~30个月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及转归。病种包括:VSD194例,ASD17例,VSD伴ASD23例,VSD伴PDA27例,VSD伴PDA及MS10例,VSD伴ASD及PDA27例,PDA8例,ASD伴丁APCV4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0.75的81例(26.1%)。因难治性肺炎和心衰而急诊手术38例(12.2%)。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住院死亡9倒。术后3个月和半年各死亡1例。病死率3.5%(11/310)。年龄小,畸形复杂矫治不完全,术后肺部感染(5例)、持续肺动脉高压(2例)、低心排(2例)、顽固性出血(1例)、营养不良(1例)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拯救婴幼儿高危先心病的积极有效手段,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