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59例,根据影像结果,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与B超、CT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诊断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符合率为97.6%,明显优于CT与B超。证明放射性核素肝显像用于鉴别肝血管瘤与其它肝内占位性疾病时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强调临床诊断时尚需结合其它影像方法,弥补自身不足,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俞蓓 《贵州医药》1993,17(3):141-141
本文对1986年12~1992年10月B超检查的19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1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肝同位素扫描证实,3例经肝动脉造影确诊,其余病例则经B超实时显像观察,结合临床资料作出诊断。检出肝血管瘤最小0.9×1.4cm~2,最大9.5×5.5cm~2。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们应用B超共检查肝脏血管瘤病变64例,其中12例经外院手术及病理证实,余52例均经CT及磁共震检查,也得到同样诊断结果。现将本组肝血管瘤声像图特点,报告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64例肝血管瘤均为三个医院门诊患者其中男50例,女14例。年龄26—69岁,平均39.8岁。应用仪器为ALOKA620仪、美国HP7702DAC型及TOSHIBA 32B。探头频率均为3.5MH_2.对肝脏各常规切面检查。病变均用快速象机拍片或热敏打印记录留底以供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炜  马德强  徐强 《天津医药》2000,28(1):55-56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病率为0.4%~0.7%。随着B超、CT等检查手段的不断提高,本病的检出率日渐增高。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往往无症状,对较大的有临床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则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8年3月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6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1例中男25例,女36例,年龄31~57岁。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旨在通过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探讨其在肝脏常见肿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和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肝实质性占位病变均为我院近年住院或门诊病人。男25例,女9例。年龄35~76岁。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或其它检查方法(CT、MRI)等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方法经B超检查及CT平扫对20例肝内低密度灶的强化资料。结果CT强化后肝内低密度灶在不同期像的表现不同进行分析。结论通过肝的四期强化能明确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家庭用药》2010,(7):66-66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大小和形状及数量均不一定,往往属先天性。诊断上主要根据B超、CT、MRI以及肝动脉造影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8.
王东升  徐桂宝 《江苏医药》1995,21(5):339-339
我们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同时B超导向经皮肝穿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08例,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B超显像有肝占位病变者且临床疑为原发性肝癌,无脚穿刺禁忌症。本组共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226~76岁,平均56.2岁。均为住院患者。二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临床价值的角度对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提升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2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各自的优势。结果腹部CT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P> 0.05),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P <0.05);肝外胆管直径≤8 mm时,腹部CT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P> 0.05),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P <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效果显著优于腹部CT检查和B超检查,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维  丁义涛 《江苏医药》1995,21(8):529-530
非肝手术时发现16例肝血管瘤,均一期手术治疗原发源及本病。血管瘤多经术前B超检查或术中意外发现,常难以明确定性诊断,应争取手术,以取得病理学论所依据。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肝血管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手术者的技术能力综合考虑,灵活选用肝切除术、肝血管瘤利除术及肝血管瘤捆扎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肝血管瘤声像图的探查观测,总结出肝血管瘤早期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达到提高B超对本病诊断的阳性率。方法本文选择自2010年以来在我院门诊B超检查患者中,随机遇到的15例肝内血管瘤的病例进行严格观测,并予2次以上的B超跟踪复查。结果肝血管瘤分为小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小血管瘤初为小的弱光团,继之清晰后呈均匀的筛网状小团块型光团,周边为界限清晰的线状轮廓,呈浮雕征。海绵状血管瘤均为肝内较大低而不均的团块状回声,继之内呈蜂房样暗区。结论肝内血管瘤属良性占位病变,虽本病对患者身体无大碍,但易与肝内其他肿瘤相混淆,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癌之问鉴别难度较大,故提高对肝血管瘤B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管超选择栓塞治疗肝血管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是肝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首选疗法。但如果瘤体巨大或其它诸多因素不能手术时 ,经皮血管超选择栓塞为肝血管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我院自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月收治该病 2 1例 ,均采用栓塞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例中男 5例 ,女 16例 ;年龄 32~ 5 2岁 ,平均 4 6 3岁。所有病例均于术前CT平扫加增强。其中 6例因腹部包块 ,11例因腹部饱胀不适就诊 ,另 5例因其它原因行CT检查而发现。 3例CT诊断不明而行血管造影明确2例。单发血管瘤 15例 ,多发血管瘤 6…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肝血管瘤CT误诊原因,以提高肝血管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血管病历,经平扫,增强DSA检查,造影剂为60%泛影葡氨注射液,造影剂量为2 mL/kg体质量,经外周静脉注射后,15 s开始扫描,以后每3 min扫描一次,延迟至15 min结束。结果 36例中发现病灶64个,平扫大小不等,边缘不清,均误诊为肝癌,增强后全部病例均具有肝血管瘤的强化特征。其中30例为单发,6例为多发,直径4 cm以下42个,48 cm14个,8 cm以上8个,中心出现更低密度的20个,出现钙化的12个,2例合并肝癌灶6个。结论未作CT增强扫描,未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是造成肝血管瘤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庞尊中  何强  陈鹏 《贵州医药》2001,25(6):519-519
肝血管瘤是肝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好发于年青女性,男女之比为1:5~10。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巨大肝血管瘤可引起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恶心、呕吐等症状。B超、CT及肝血管造影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手段。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5例肝血管瘤进行了经血管肝动脉栓塞(HAE)治疗,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例病人,男1例,女4例;年龄33~67岁。1例无症状,4例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全部病例均经B超、CT和血管造影证实,AFP不高,肝功能ChildA级,1例合并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部CT检查、B超检查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技术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当中的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腹部CT检查、B超检查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技术检测,比较分析不同的检测方法具体诊断效果。结果应用腹部CT检查与磁共振胰胆管的成像技术检出率相比B超的检测率均显著更高;磁共振胰胆管的成像技术检出率对比要行腹部CT检查的检测率明显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腹部CT检查与B超检查的检出率不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应用磁共振胰胆管的成像技术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其检测后诊断的结果显著优于应用腹部CT检查与B超检查,该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PTC)是八十年代初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的诊断技术,目前已成为胆道外科的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我们自1986年以来共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3例均为临床诊断梗阻性黄疸,经B超检查证实有胆管扩张,而行PTC检查的病人。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8岁。经PTC检查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17.
刘运贤  丁桂芳 《淮海医药》2001,19(2):109-110
目的 探讨肝穿活检的病理诊断价值总结肝脏病变的特征。方法 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肝穿活检病理诊断,采用HE染色,HBsAg检测,部分病 例加做AFP、CEA检测。结果 肝穿活检96例,男67例,女29例,平均年龄46岁。慢性活动肝炎18例(18.75%),慢性迁延性肝炎5例(5.21%),肝硬变24例(25%),肝炎性假瘤16例(16.67%),肝癌25例(26.04%),肝腺癌4例(4.16%),肝血管瘤2例(2.08%),肝囊肿2例(2.08%)。结论 肝穿活检使肝脏疾病得到明确诊断,操作方便安全,患痛苦小、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明确肝外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此近年来虽有 MRI、CT 等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传统的低张十二指肠造影、PTC 和 B 超等方法仍列为常规的检查技术。新近一些文献比较了 CT 与 PTC 等检查技术,指出在梗阻部位和病因诊断方面前者准确性不如后者。本文采用低张十二指肠造影、PTC 及 B 超检查方法综合诊断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及探讨这种综合诊断的价值。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为肝外胆道梗阻的病人,年龄最大71岁,最小36岁。其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低张十二指肠造影、PIC 及 B 超检查。手术病理诊断胰头癌13  相似文献   

19.
倪伟虹  陈隆典 《江苏医药》1999,25(2):167-167
我们对1997年1月~12月收治的45例巨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有18例脂肪肝,现就其发生的有关因素探讨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5例均为住院的刀型糖尿病患者,男19例,女26例;年龄平均为62.9岁(43~80岁);平均病程为62年(1~ZI年);均无饮酒及服用除降糖药以外的损肝药品史。入院后均测定身高及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25kg/m’为肥胖;所有患者均行肝功能、肝炎病毒标记物、血脂、血粘度及B超检查。二、诊断B超脂肪肝诊断标准:肝弥漫肿大但表现光滑。①肝实质回声增比喻并大于脾肾,前方光点密集,呈云…  相似文献   

20.
张仁希  邵信保 《江苏医药》1995,21(2):126-126
肝良性肿瘤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1991~1993年间对引例肝脏良性癌变手术中见海绵状血管瘤18例,占58%。本文就诊断、鉴别诊断及CT表现探讨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女11例,男7例,均为30~50岁成年人。其部位左叶9例,右叶7例,尾状叶2例;术前检查肝功能均正常,AF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