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更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治疗月经过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3月~2004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良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并自愿接受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患者89例,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达94.5%以上。结论: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月经过多安全、有效、快速、简便、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行子宫内膜诊刮排除子宫内膜癌的病例,B超提示有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46例,行宫腔镜检查,术中证实有44例为子宫内膜息肉,有两例未见异常,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息肉基底部,完整切除息肉,送病理化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B超检查。结果 44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均无恶变发生,手术均1次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0.3±2.1)min,平均出血量(25.0±5.0)mL,患者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未见有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结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准确率高、创伤小,能同时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及发全性。方法采用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出血患者34例,其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8例,子宫肌瘤16例。结果34例患者术后完成随访3~24个月,闭经19例(55.88%),明显改善7例(20.59%),改善7例(20.59%),月经未改善1例(2.94%)。术后随访3个月月经过多症状消失,治疗有效率在100%,随访2年后仍达93.3%。结论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是一种新的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并发症少,避免子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的液体灌注,手术中的出血及子宫穿孔的危险,并取得了与之相似甚至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加熨烫术联合应用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5月~2003年6月有手术指征的异常子宫出血病人53例,其中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6例,子宫粘膜下肌瘤20例,子宫内膜息肉7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子宫内膜电切术加熨烫术,B组仅行子宫内膜电切术。结果53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A组患者月经改善满意度为90%,B组仅为78.2%;A组痛经改善满意度为76.9%,B组对痛经改善满意度为72.7%。结论宫腔镜电切术加熨烫术治疗因子宫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近期疗效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在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及活检病理分析,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 3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经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发现患者疾病类型包括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等,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最高符合率为92.3%,诊出率较高。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异常子宫出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诊治提供系统、全面的信息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绝经后无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增厚的效果。方法将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者197例作为入选患者,其中9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但不能耐受诊刮术者作为对照组,行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4 mg,bid×10 d);余10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者作为观察组,行分段诊刮术。患者于"月经"净后或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B超随访内膜厚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7.71±1.69)mm及(8.05±1.95)mm,P>0.05;观察组有58例(占61.70%)患者停药后有撤退性阴道出血,血止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24±1.02)mm及(3.06±0.51)mm,与给药前比较P均<0.05。对照组103例病理报告,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52例(占50.49%),良性病变(单纯性内膜增生、内膜炎、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42例(占40.78%),复杂性增生4例(占3.88%),不典型增生2例(占1.94%),恶性病变3例(占2.91%),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42±1.85)mm及(3.20±0.51)mm,与术前比较P均<0.05。结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而不能耐受诊刮手术者,使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性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行一侧囊肿剥除术21例,双侧囊肿剥除术4例,一侧附件切除术7例,同时输卵管造口术1例,无1例中转开腹.32例腹腔镜下手术时间25~110 min,平均51 min.术中出血20~50 ml,平均24ml.术后病理捡查均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平均住院4~5d.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32例随访3~36个月,痛经完全缓解10例(83.3%),部分缓解2例(16.6%);3例月经紊乱者恢复正常;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中3例术后半年妊娠,2例术后1年妊娠,1例术后两年妊娠;1例尚未妊娠.术后2例12~18个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复发率6.25% (2/32),复发后再次行腹腔镜治疗,行一侧附件切除术.结论 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是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情况和诊断。方法分析门诊确诊的子宫内膜息肉12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03例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正常增生期或分泌期子宫内膜,占81.10%;11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占8.66%;9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占7.09%;4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占5.51%。结论宫腔镜结合B超检查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有效降低了子宫内膜息肉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9.
欧新辉  范元春 《河北医药》2014,(7):1033-1035
目的通过比较口服三苯氧胺(TAM)对于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及检测子宫内膜中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表达,研究口服TAM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试验组为80例乳腺癌患者口服TAM(均满1年)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内膜增厚或质地不均(B超提示),行宫腔镜检查并电切取其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另外取同期就诊的120例以上述症状就诊的未口服TAM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也行宫腔镜检查并电切取其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比较其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有何差异。选取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子宫内膜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A、ANG-2、HIF-1在实验组(TAM组)和对照组中的蛋白表达,并对比口服TAM对于子宫内膜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术后病理证实:TAM组: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40例(50%),不典型增生9例(11.25%),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22例(27.5%),子宫内膜癌4例(5%),黏膜下肌瘤5例(6.25%)。对照组: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80例(66.7%),不典型增生8例(6.67%),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25例(20.8%),子宫内膜癌3例(3.75%),黏膜下肌瘤4例(2.5%)。TAM组中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息肉、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4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X^2=3.963,P〈0.05)。免疫组化的检测显示出:VEGF—A、ANG-2、HIF-1在TAM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只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组织在TAM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三种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组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口服苯氧胺增加了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等病变的发生率;口服三苯氧胺增加了VEGF-A、ANG-2、HIF-1三种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诊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8例经彩超及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有症状)的患者,在门诊应用芬太尼、异丙酚联合静脉麻醉,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息肉改变者116例,采用月经周期治疗3个月,不典型增生者2例,行开腹手术。结果1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治疗后随访12~24个月,98例经我院门诊彩超复查,18例因路途遥远经当地医院彩超检查电话随访。114例患者彩超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消失,内膜线清晰,内膜均匀,复发2例,分别为术后12个月、术后18个月。结论选择合适病例在门诊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肯定,有可靠的安全性,不需住院,减少费用,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所于1995年3月~10月,在本县8个乡镇妇科病普查工作中发现绝经后子宫出血408例,为探讨其出血原因,现分析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08例,年龄43~78岁。绝经至子宫出血的时间为绝经期限,绝经期限最短1年,最长30年。其中绝经1~5年247例,6~10年61例,11~15年42例,16~20年31例,ZI~25年16例,25年以上11例。全部病例行常规妇科检查并经分段诊断性刮宫(诊刮)或/和宫颈活检,病理检验诊断。结果本组408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分段诊刮或/和宫颈活检病理检验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84例,占20.6%;分泌期子宫内膜11例,占2.7%;子宫内膜增…  相似文献   

12.
郝群  史常旭 《江苏医药》2000,26(11):905-906
本文通过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组织定位和表达 ,探讨EGFR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系 ,从而为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开辟途径。对象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研究组 :选用 1997年 3月~ 1999年 8月于第三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行卵巢切除同时行子宫切除的患者 2 5例 ,术前 3个月内无甾体类激素治疗病史 ,术后病理检查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良性病变 ,取宫内膜标本为组 1(增生期 13例、分泌期 12例 ) ,异位内膜标本为组 2。2 .对照组 :1999年 6月~ 9月因腹痛或不孕症在西南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检查的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B超、CT及CA125诊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3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0例,术前行诊断性刮宫,确定病理诊断、临床分期,同时行阴道B超、CT检查及测CA125,其中51例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行术后病理分期,并对手术前后诊断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9.1%,Ⅱ期64.3%;以血CA125检测是否宫外扩散符合率64.3%;临床Ⅰ期淋巴结转移率6.1%,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6.1%,深肌层浸润者63.6%;Ⅱ期淋巴结转移率64.3%,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50.0%,均有肌层浸润。结论子宫内膜癌临床Ⅰ期、高分化、B超检查病变局限内膜及浅肌层、CT无淋巴结异常显示的患者术前与术后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缩小手术范围:术前CA125测定对检测宫外扩散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悦  姜翙  周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0):1363-1365
目的 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子宫异常出血来本院就诊,经B超及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58例患者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定期随访1年,追踪患者术后月经变化、贫血恢复情况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0 ~ 18 min,平均(12.0± 1.3) min,术中出血量5~15ml,平均(8.0±2.5)ml,手术一次成功率为100.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月经量增多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不规则阴道流血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7%.因月经量过多致贫血者术后随访1~3月血色素明显上升,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B超及宫腔镜检查均未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结论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复发率低、疗效确切等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80.9%的内膜异位结节位于皮下,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上皮腺体或腺体样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服药3个月后复查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分析。方法B超检测下根据肌瘤与肌层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电切方式进行切割,对出血严重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同时行子宫内膜部分或全部切除术。结果切除肌瘤直径1.5~5.5cm,肌瘤数目1—3个,手术时间15~90min,平均35min。62例均一次完成手术,无子宫穿孔、低钠血症、周围脏器损伤、感染等病发症。62例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7个月,术后满意率98.39%,7例有生育要求者3例以妊娠,其中1例以分娩。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术后月经状况及受孕率。  相似文献   

17.
子宫腺肌症2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陈晓芹  辜卫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270-1271
目的 分析子宫腺肌症近年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三年间我院收治的286例子宫腺肌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绪果 286例子官腺肌症病人,术前痛经189例(66.1%),月经过多132例(46.1%),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症179例,诊断符合率62.6%,B超诊断符合率68.3%,CAl25测定阳性率76.3%。除4例行腺肌瘤剔除术外,其余均行子宫切除术。其中46例曾用药物孕三烯酮(内美通)、米非司酮、雌孕激素类、三苯氧胺 甲孕酮(普维拉)等治疗达3个月以上,80.6%痛经明显缓解,停药后72.4%的病人第1个月经周期痛经复发。结论 子宫腺肌症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对子宫腺肌症的痛经和月经过多均有效,但停药后痛经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18.
宫腔镜B超联合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3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宫腔镜B超联合检查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重要价值。方法 2003年1月7日2006年1月7日对328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宫腔镜B超联合检查宫内病变,同时宫腔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在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中: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65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31%。子宫粘膜下肌瘤90例,符合率为94.44%。子宫内膜增生过长75例,符合率为65.32%,慢性子宫内膜炎48例,符合率为83.33%。宫腔内胚物残留8例,符合率为100%。结论 宫腔镜B超两项先进诊断技术联合应用,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宫腔镜检查可以提高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及宫内胚物残留的诊断率。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诊断率偏低,但宫腔镜检查可观察到更详细的内膜形态学变化,指导定位活检,减少漏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阴道B超探查绝经后阴道出血妇女的子宫内膜情况,排除妇科恶性疾病的可能,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方法 对3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妇女,先用阴道B超探查其子宫内膜情况,根据检查结果 进一步行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检查。结果 子宫内膜癌3例,不典型增生2例,良性内膜增生9例,萎缩性子宫内膜改变16例。结论 阴道B超检查为绝经后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诊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子宫内膜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妇科诊疗中为患者刮取宫内膜组织送病理检查,常规选择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镜下观察并按内膜改变的不同组织形态分病理类型,并探究子宫出血于绝经年龄及病理类型的关系,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病理类型主要有:功能性和功能失调性,其中萎缩性内膜15例(18.75%);分泌性内膜8例(10.00%),增生过长内膜27例(33.75%),增生性内膜11例(13.75%);子宫内膜炎症5例(6.2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例(7.50%);子宫内膜癌5例(6.25%);子宫内膜息肉3例(3.75%)。子宫内膜出血与绝经年限及病理类型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绝经时间为1~10年时,子宫内膜病变较多。结论绝经后子宫出血诊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子宫病变,对于绝经年限长、年龄大的中老年妇女,一旦发现子宫内膜出血,必须在常规妇科检查的基础上,对可疑者行分段刮宫取子宫内膜作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